-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析新课改下的诵读教学
语文论文之浅析新课改下的诵读教学 新课改改变了以往常见的那种偏重课堂灌输的方式,引导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诵读、品味、思考、领悟、探讨和交流,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在“表达和交流”这一方面,更注重诵读,诵读是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那么,诗歌、散文和文言文教学都应该注重诵读能力的培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读”在语文学习中是多么重要,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呢?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读书方法,在自读自悟中提高语言鉴赏能力以及领悟、探究的能力。而作为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自读,要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要让他们明确自己才是课堂的主体。自读实际上是让学生课前预习,借助“研讨与练习”中的问题,先读再思考,此时学生要牢牢掌握读书的主动权,既要动口,又要动手,还要动心,要把自己认为的重难、点用笔记下来,等老师讲解的时候集中注意力,和老师一起思考答案,解答疑难。只有先通过自读,才能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其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诗歌、散文、文言文,口语交际对诵读又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点,要视具体情况来设定教学目标。 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读中联想,在读中感知意象,领悟诗情。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所以诵读必须贯穿诗歌教学的始终,只有饱含深情地朗诵,才深切体味到《诗经》中所体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风格,才能够感受到屈原来自内心深处的歌唱,才能感悟到酣畅淋漓、气魄宏大的“建安风骨”,欣赏到陶渊明笔下秀丽的自然风光。在诵读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体式和风格流派的诗歌韵律和节奏等形式方面的特点,力争读出感情,另外还要注意传统诗词押韵、平仄方面的要求。 在散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满感情地诵读,从而更好走进文本,分析作品内涵,领略作品的情意。特别是写景状物和表情达意的重要语句,要让学生在诵读中揣摩意象,理解内涵。在《故都的秋》的教学中,要时刻围绕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特点,体味上世纪30年代一个颠沛流离的知识分子独特的心理感受,在诵读中把握这一情感。 在文言文教学中,读懂、读通仍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教学的重点还是要放在扫清语言文字障碍上面,因此要读准字音,读顺文句,读明文义,读出语气,从而达到了解篇章的目的,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叙事、抒情、说理特点。 在口语交际中,要认识朗诵的意义和要求,掌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朗诵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朗诵素养与水平。另外在合作交流活动中,可以采用名家导读、教师范读、学生自读、轮读、赛读等多种方式,还可以组织观摩朗诵会录像,举办背诵比赛、朗诵比赛,从而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达到学好语文的目的。多读胸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只有融入作者情感深处的朗诵,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才会增加,心中的语文积淀才会变得深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