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学习插上创造的翅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学习插上创造的翅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语文论文之让学习插上创造的翅膀——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 ‎  [摘要]‎ ‎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的作用”,更强调“应该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语文教学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由于我们特殊的历史传承因素,师道尊严一直被公认为天经地义,学生个人“不能不放弃自我的独特行为,去顺从大众,迎合别人”。这些阻碍因素,在我们的课堂里普遍地存在着,学生的创造性、灵气几乎被磨掉,这也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让学生自主、创新地学习,就应在语文教学中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并以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  [关键词]   创新    想象    自主    质疑    语文智慧 ‎  众所周知,人的智力潜力之开发和利用在某种意义上不存在着极限问题,智力是各种能力的综合体现,诸如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一种合力或者说是总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如果我们再进一步对思维能力进行研究就会发现:创造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创造力的高低与思维的灵敏度成绝对正比关系。因此,创造力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高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也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国务委员陈至立也多次谈到“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要改变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手段,尤其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为主”。可见,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性。‎ ‎  对学生的学习而言,其创新能力并不是说必须要首创前所未有的新方法、新见解,而应包括以下更多的内涵: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知识;有丰富的想象力,喜欢出“新点子”;爱标新立异和发表于别人不同的见解等。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应该是无限地发展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尽可能地开发和利用尚处于“潜状态”的大脑区域,培养学生的个人创作能力。‎ ‎  一、营造自主学习的环境 ‎  在课堂上学生往往随着老师的问、讲团团转,大多被动应付,接受性地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创造能力受到严重的压抑和损害。我认为要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就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亲切、和谐的师生关系,把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转变为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质疑问难、研讨交流的自主学习。‎ ‎  “自主”‎ 就是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也就是让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主体,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活动和自我拓展的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交往能力,充分拓展学生潜能。‎ ‎  1、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  新课标强调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师与生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的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所以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就是给学生提供生动、活泼、主动和自然地发展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培养。例如在课堂中,我们一方面要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讨,让学生有充分的发言权;另一方面要尽量多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愿望,让他们学习情绪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最佳状态。‎ ‎  2、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 ‎  教育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智慧来源于活动。”换句话说,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活动,在活动中把权利下放给学生,让他们做学习的主 人,这就更能发展个性和激发创造力。如在上《黄河是怎样形成的》这课时,可先让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查找相关资料,并指导他们如何分析、整理资料等。上课时,每组学生都以他们不同的方式介绍他们自己所收集的资料:有的介绍有关黄河的资料,让大家了解黄河的变化;有的把资料编成图片集,展示黄河的景观;还有的以课本剧的形式表演,解说黄河危机的原因……这节课是通过让学生找资料、分类、概括整理、交流、合作等几步完成这一过程的,并且使学生把自己获得的信息以他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利用各种方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经验,以锻炼自己的分析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并有一种共同参与的喜悦感,使学生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  二、培养创造性思维习惯 ‎  新课标理念认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通过独立的思考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环境激发出来的,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既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活性,又要注重引导学生“质疑”,为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提供宽松活跃的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  1、树立敢于想象的意识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想象力,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就要让学生确立一种勇于创新的意识,养成一种创造性的思维习惯。这是意识问题,同时也是培养创造力不可或缺的前提和条件。具体而言,这种创造性的思维习惯的确立要求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将意识转变和思路重构一次性地完成,不为传统的思维定势所囿。如将单线思维切换为双线思维或多线思维,将顺向思维转换为逆向思维或发散思维。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任何框框的限制,充分发挥探索性和想象力,从标新立异出发,突破已知领域,无一定方向和范围,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然后,再把材料、知识、观念重新组合,以便从已知的领域去探索未知的境界,从而找出更多更新的答案,设想或解决的办法。例如我在一次《放飞我们的想象》的作文训练中出现了这么一个情景:在桌子上放一杯开水,说明这白开水刚才是冒着热气的,但现在已经变冷了。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情景想象出一个故事,写成一篇记叙文。由于没有太多的思维域限,孩子们都显得活跃起来,纷纷地为自己的故事谋篇布局,宛如自己是一个小小“小说家”。最后写出来的文章五花八门,有的通过故事表现人物助人为乐的精神;有的以这白开水有温变冷为线索,叙述自己与朋友间的友谊…… 最有让人感动的一篇是讲在一个平静的夜晚妈妈给孩子倒了一杯热腾腾的开水,但后来接到孩子奶奶遭遇车祸的消息,一家人折腾了一宿也没能挽回亲人的生命,等他们返回家中时,那杯热开水早已冷却,正如“那曾经充满活力的生命,此时也已经变冷”‎ ‎。该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让大家为之惊叹,一石激起千层浪,作文课虽然已结束,但同学们仍然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让我给他们评价。很明显,这帮同学们已经走入了充满活力、空间广阔的创造天地。这让我明白了,传统的思维和思维模式一旦打破,必然会伴随着新的思维模式的产生,而新的思维模式的产生又必将导致想象力获得释放与重生,从而使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  2、形成勇于质疑的习惯 ‎  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不断的鼓励学生打破常规,敢“奇思妙想”、“追异求新”,敢于向传统的方法和权威挑战,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在课堂上,可以充分地运用小组讨论、自主提问、自主解答等方法使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并鼓励他们把自己的疑问提出来,敢于质疑书本。如在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从结尾段的中心句入手,以“疑”为线索,以“思”为核心,设计了“引疑-质疑-析疑-解疑”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提出了“昨天眼睛骗了我”是什么意思“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一句中为什么前一个“鸟的天堂”要用引号力争起到从中心句入手、引疑的作用。接着,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插入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加以解决,使析疑、解疑的过程成为语言文字训练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除了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以外,还启发学生“哪些地方读懂了”、“你是怎样读懂的”,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树立学习信心,总结学习方法,培养自学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如在《桂林山水》一课中,我设计了一个谈收获的环节,其中一个学生在谈完自己阅读的感受后,便提出:“‎ 作者说桂林的山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但仅仅用了三个比喻句就描述完了,我觉得不对,因为我暑假去桂林玩的时候,看到那里山的形状可多了,所以我觉得在‘像骆驼’后面不能用逗号,应该用省略号。”听罢,我立刻表扬了这位敢于质疑的同学,并引导全班同学一起为他那不囿于课文知识的创新思维喝彩。‎ ‎  语文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学科,而创造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则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如果能够让每个学生都充分张扬个性,敢想敢为,自主学习,就定会达到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