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觅细微差异 激活古文课堂——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语文论文之觅细微差异 激活古文课堂——浅谈初中文言文的有效教学 温岭市第六中学 陈海霞 摘 要: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让人有些尴尬,长期以来,学生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热情、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灵。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教材等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质疑探究中寻觅细微差异之处,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门;在比较辨味中寻觅细微差异之处,擦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美读体验中寻觅细微差异之处,拨动学生审美心灵的琴弦。让课堂精彩生成,从而激活文言文教学的课堂,达到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质疑探究 比较辨味 美读体验 细微差异 有效教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初中学生应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语文教学应突出“ 以生为本 ” 的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改革之下,“古老”的文言文地位没有动摇,文言文教学仍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汲取文言文中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丰富现代语文的理解和表达能力,丰富文学素养。然而,事与愿违。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却让人有些尴尬:教师口干舌燥满堂“贯”,教得吃力;学生一字不漏记解释,学得被动。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索然寡味了无兴趣,大有一种望而生畏甚至望而生厌的感叹。学生们在课堂上很少能够放松下来让思维驰骋,对文言文中丰富的内涵以及无穷的审美情趣根本无法也无暇去领略、欣赏。长期下来,学生丧失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热情、思维能力和审美心灵。 课文注释、引言、练习等都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旧教材、教辅材料等都是可贵的课程资源。或帮助或解疑,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这些重要的课程资源,寻觅细微的差异之处,为我所用。细致备课,精心预设。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处于最佳的能动状态,在质疑探究中寻觅教材的细微差异之处,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门;在比较辨味中寻觅教材的细微差异之处,擦出学生思维的火花;在美读体验中寻觅教材的细微差异之处,拨动学生审美心灵的琴弦。让课堂精彩生成,让课堂充满情趣,让学生们爱学文言文,从而激活文言文教学的课堂,达到文言文有效教学的目的。本文结合自己近年来文言文教学的实践,作一点肤浅的论述。 一、质疑探究觅异处,启学生兴趣之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要实现的目标有兴趣,就会产生我们期望的行为。然而,由于年代距离等方面的原因,不少学生觉得文言文难学、难懂,对文言文大多不感兴趣。老师则感到文言文不好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以为,文言文教学应把切入口放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寓教于趣,以趣促思,提高学生学习的动机,点燃学生学习古文之热情,从而主动学习,乐在学中,充分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认为:“教师应该选择这样一种教学方法,它能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劳动和经历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这就明确要求教师在遵循教学规律、原则的基础上,有意识地选择最佳的适合于学生的课堂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把握文言文的能力。“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韩愈认为解惑是大事,重在质疑问难,这是不错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又有古语:“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尽管教材是专家校对选编,仍不可避免地存在瑕疵。教师如能参照多种版本对学生设疑激趣,寻觅细微之异处,引导“质疑”“探究” ,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养成质疑和探究的习惯,培养合作和创新的精神,那么一定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研讨情趣,活跃学生的探讨文意的思维,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之门,从而激活文言文教学的有效课堂。 在教学《桃花源记》时,我采用了先学后教的教学法,制作了导学案,其中一题是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全文内容。在静静的课堂上,一个学生忽然举手质疑:“老师,课文中的一个注释,我觉得有问题,得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看他眼神中透出的求知欲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奇心,我又惊又喜,我得保护这份欲望和心灵。“哦,是哪个注释被你怀疑了呢?说出来让老师和同学听听,咱们一起探究探究。”我看同学们兴味盎然,故意提高声音,带着赞许的语气答道。其实我心中有所,在备课中也作了精心的预设。我知道,他们太喜欢向权威挑战,向教材挑战,向编者挑战。如果让他们自己发现疑处,探究疑处,解决疑处,那是一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也是先学后教的重要策略。学生说:“课文165页的注释(9)‘[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世人,下同。’这个注释我不同意,不符合语境。”“那么你是怎样理解的呢?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呢?请发表意见。”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同学突然热情高涨,各抒己见,大大激起了学习探究的兴趣。几乎全班同学都举手表示不同意课文注释的说法。经过热烈的讨论及对上下文内容的探讨后,学生得出了结论:三处“外人”指的对象不同。“遂与外人间隔”“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这两处的“外人”是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而“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的“外人”应该是渔人所在的晋朝以外的人。他们是这样分析的,下文说“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从这里可知他们衣着是不会全如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要么是先秦时期的衣着,要么是经过几代人的改革后全新的衣着,不管他们的衣着怎么样,对渔人来说,是没看过的,是新鲜的,是他那个朝代没有的,所以,这里的“外人”应是晋朝以外的人。三处“外人”第一处是时间意义上的外人,而第二、三处是空间意义上的外人,这样理解才能合情合理。他们娓娓道来,我频频点头。这样的质疑,这样的探究,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把足够的时间、空间还给学生去主动、能动、个性化地支配。而学生也自觉地从过去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彻底唤醒自己的主人翁意识,改变过去习惯的依赖教师、被动等待、人云亦云、做事随大流等学习方式,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当然,也有枝节问题的质疑,但疑问无大小,能质疑,肯定比读后无疑要好得多。 这节课,我经过精心预设,巧妙地找到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源点,及时点燃学习热情,并有了精彩的生成,掀起了课堂教学的高潮。所以,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课文注释等资源,善于引导学生寻觅疑处,寻觅细微差异处,打开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之门,激发课堂活力,使文言文教学课堂生机盎然。 二、比较辨味觅异处,擦学生思维之火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的最朴素的方法。闻一多说:“ 一切的价值都是在比较中看出来的。”比较阅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所谓比较阅读,即把内容上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比较,有分析地进行阅读。可以使学生在由此及彼、寻同辨异的过程中培养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含英咀华”“咬文嚼字”“玩味”“品味”等词语,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被使用。文言文教学中,对一些字、词、句的辨别、品味(简称“辨味”),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学习方法。“悟”是一种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和审美心理活动,是在凝神观照的心理状态中,通过“咀嚼”和细心“辨味”出现的一种茅塞顿开、豁然开朗、心领神会的独特体验,是一种“顿悟”。文言文教学中的“悟”,离不开教师巧妙的引导。教师要善于在比较辨味中寻觅教材的细微异处,进而擦出学生思维的火花。 《爱莲说》中有这样一句:“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我在备课中寻觅到新老教材的异处。1997年浙江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试用第六册《爱莲说》课文中是这样的,“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我预想到,即使一字之差,也能引他们深入理解课文,引他们走进作者心灵深处,擦出他们思维的火花。这一字如果用得恰当,时机成熟,抓住契机,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经过这样精心的预设,在课堂上精彩生成就会水到渠成了。于是,我在制作课件时故意将“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展示出来让他们理解,学生思维敏捷,马上发现“甚”字与原文不同,然后,我告诉他们,这是以前老教材课文中所用的词,这本教材写成了 “盛”字,教材编者们为何要作这一改动呢?这一问,立即擦出了学生的思维火花。不同的声音从教室的四面响起,有声情并茂的朗诵声,有唇枪舌剑的辩论声,有娓娓道来的分析声。学生的思维就像一根醮了煤油的灯芯,一点就着,火花四射,熊熊燃烧,一发而不可收。他们动手翻起了《古汉语词典》,解释道,“甚”仅指程度深,而“盛”既有范围广又有程度深之意,在这里应用“盛”字,既与下文的“独”照应,既写爱牡丹的世人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又表达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日盛的现实之不满与讥讽之情,更反衬出了自己对莲的喜爱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保持洁身自好的君子之风和高洁的情操。通过动手、动脑、自主探究,他们对此文作了精彩的分析、深刻的品味,独到的体验,课堂气氛浓厚,每个小组成员都参与到课文的讲述中,共同讨论,在思维的碰撞中学习知识。另外,新课标也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借助古汉语词典,联系已学课文中掌握的词义,自己去读。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但愿所有语文老师都能作擦火之柴心,善于寻觅课程资源中的细微差异处,碰撞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学生与教材编者之间的思维火花,让作品中的美好情感激活课堂,达到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三、美读体验觅异处,拨学生心灵之弦 审美能力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到:语文课程必须 “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运用“美读”法,教者对文章有感情的诵读,能把学生带入作品所营造的氛围,在感情上与作者形成共鸣。并让学生放声朗读,声情并茂地读,美美地读,读出感受和享受;对其中的妙语佳句,熟读成诵。让学生自己去体验音节美、音韵美、意境美,会增强学生对古代语言的敏感和鉴别力。作品美读能直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拨动学生审美心灵的琴弦。 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从发展不平衡的角度来看,不同学生对一篇文言文总有自己的看法,对文中的美文美句,不同学生也会有不同的感受与品味。教师要尊重、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资源中寻觅细微异处,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从而让课堂进入“奇文共欣赏”的佳境。 《陋室铭》中有句妙语“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品味到此句的妙处,我首先采用美读法,打开课件,出示已划分好节奏的语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让学生齐读,有个学生举手表示有另一种划分法,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哪一种读法更合文意,更合作者的情意呢?针对这一异处,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课堂就像炸开了的锅,高潮迭起。有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来理解,课文注释(2)是这样的:“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那么,就应该这样划分:“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绿的是苔,青的是草。”而有学生反对,这样的解释毫无意趣,也不符合作者所要描写赞美的清幽环境,应该这样理解,“苔痕铺到(爬到)台阶上,呈现一片绿色;草色映入帘中,室内显得一片青翠。”“绿的是台阶,青的是帘中。”“这句话运用了拟人手法,将绿苔和青草都人格化,也形象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居住环境的清幽,表达自己由衷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你看,连绿苔都要爬到台阶上来看看,连青草都要伸入帘内瞧瞧,主人到底是如何高雅脱俗快乐地生活呢?这句话写得多么富有情趣啊,能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这样的品味,简直是妙不可言啊!” 学生分析的头头是道,我听得津津有味,多么精彩的口才,多么深刻的思维,多么独特的审美体验啊,它拨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灵之弦。其实,他的解释原是1997年浙江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试用第六册《陋室铭》课文下的注释。我在备课中已经作了预设,想用划分节奏美读方式来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由于作了精心的预设,才有了这精彩的生成。 总而言之,语文老师要善于做教学的有心人,从教辅材料、教材注释、文章、引言、练习、甚至标点符号等课程资源中,寻觅平常难以发现的细微异处,采用“质疑探究” “比较辨味” “美读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打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门,擦出学生思维的火花,拨动学生审美心灵的琴弦,从而激活文言文教学的课堂。细细荡舟古文,晕开层层涟漪,通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探究,我们将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彻底走出来,利用文言文留给我们的特有的理解空间,独有的历史情感、美学价值,鼓励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文言文探究阅读中去,去对话古人,去聆听历史,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来厚实自身的人文素养,还文言文教学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华国栋:《差异教学策略》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卫月琴:《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几点做法》 2008.9 [3] 杨丁桥:《素质教育应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2 年3月第17卷第2期 [4] 李荣英:《谈古代文学教学改革》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2期(总第92期) [5] 王妮娜,岳军荣:《中国传统经典在现阶段语文教育中的作用》 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8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