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辅导

其他论文之基于网络应用的教师角色以及研究性学习 辅导 作者:柳栋 王天蓉 汪佳敏 陆爱民 张来春 注 【摘要】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角色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 更应是学习共同体中的参与者与帮促者。在研究性学习的不同阶段,教 师的角色表现和辅导策略也相应不同,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 转变与实现。另外,以“问题情境中的主动学习者”为基本逻辑起点, 建构了学习各阶段的教师辅导策略;以及辅导中应注意的几个基本原 则:更注重对话,辅导介入讲求适度,以及教师联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 网络 研究性学习 教师角色 学习辅导 研究性学习课程渊源于现代课程论。网络是信息化社会的主要 技术之一,网络的发展涉及了社会生活的诸多领域,教育作为一个子系 统也受到了很多影响。在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过程中,不少学校用到了网 络,网络拥有的海量信息成为新的“知识来源”。同时网络的开放性与 互动性,使得教师活动于虚实融合的情境中,教师既可在现实世界、也 可在虚拟世界里与学生互动。网络融于课程,教师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 变化,教师角色更为多元。 “角色”一词的源于戏剧,自 1934 年米德(G.H.Mead)首先 运用角色的概念来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后,角色的概 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研究中 。教师生活在错综复杂的社 会关系中,拥有多种社会身份,也就是说,每个教师都在不同层次,不 同侧面的教育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行使着不同的行为。关于 教师的社会角色,教育社会学比德尔(B.ddle)在前人的基础上将教师 的角色界定为以下三种类型:其一,教师角色即教师行为;其二,教师 角色即教师的社会地位;其三,教师角色即对教师的期望 。本文所指 的主要是教师的行为和对教师的期望,即在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 中教师的行为及其产生的作用。 一、研究性学习与教师角色转化 (一)单一的“知识的传授者”角色不适应研究性学习 课程(curriculum)一词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 的。“currere”的名词形式是跑道,重点是在“道”,这样引出了传统 的课程体系,即“教学的进程”,简称“教程”。而在当代的课程文献中, 越来越多的学者取“currere”的动词形式,意为“奔跑”,重点在“跑”, 着眼点放在个体对自己经验的认识上,因此“课程”是对一个人经验的 认识 。 研究性学习汲取了后一种课程理论。与传统课程相比特色鲜 明: ——不同于以往“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而是“以学生发展 为中心的课程”; ——课程的内容不是专家编写的教材,而是师生在交互过程中 共同建构; ——课程的主要目的不是理解前人所发现的知识,而是让学生 进入主动探索的过程 。 这是一种注重知识自主建构过程的课程。 传统课程中,学生通过教师传授获得间接知识;而研究性学习 中,学生则是通过直接体验探索获得直接知识。教师“知识的传授者” 的角色已经不适应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各阶段的教师角色表现 体现专题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特点:以“学 生发展为本”;课程的内容由师生共同构建;重学生研究过程的体验等 等,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 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先行学校的实践经验也表明了这 一点。 研究性学习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情境体验,课题准备、研 究实施、总结反思。每个阶段学生的学习行为目标各有侧重,教师的角 色行为相应侧重不同(图一)。 (三)网络应用进一步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实现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不断深入运用,人们对教育信息技术特 点作用的认识逐步深入,“信息技术不是外在于人思想活动的单纯工具, 而是思想的延伸和直接表达” 。 教育信息化、信息民主化意味着知识传递方式、途径等方面的 变革。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即技术也可 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信息资源获取机会的均等使得教师不再拥有控制 知识的“霸权”,教师工作重点将不再是分发信息,那种教师“对”学 生的师生关系将转换成教师“与”学生,甚至可能是“伙伴--伙伴”的 关系。师生角色的转换频繁自然。 虚实不同的活动空间,让教师的行为呈现了多样性。教师既可 在真实的学校中、也可在虚拟的网络中体现教师的角色行为。网上网下 只是空间发生了变化,参与者主体没有变,“网上”和“网下”是一个 统一的整体。基于网络应用的研究性学习,应该以统一的视角考虑各个 阶段学习辅导策略。 二、研究性学习辅导对策建构 有人认为:既然学生是主体,那么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也就起不 了作用;研究性学习既然重过程,那么传统意义上,教师作为学生学习 的评价者的角色也失去了作用。于是,有些教师由过去的“一切皆管” 到“一切不管”。 其实,任何一个课程活动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师生双方都是课 程活动的主体。学生正处在认知心理、情感心理的发展阶段,尤其在基 础教育阶段大部分学生对于自主学习需要一个适应过程,适当的辅导能 帮助学生更快地适应学习方式的转换、更好地主动学习。从这个意义上 讲,教师的责任将更会重大,教师不仅面对知识,更重要的是面对“人”。 (一)辅导策略建构的逻辑起点--问题情景中的主动学习者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不再是由外部刺 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而是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意义的 主动建构者。学习的内容是具体情境中的问题。学习辅导策略的建构必 须依据问题的特质、情境的特点、学习者的个体差异。 (二)教师辅导策略实施设想 我们的学校教育受应试的侵蚀,学生与教师受困于题海与机械 操练之中,应试几乎剥夺了学习者丰富生活体验的时间与空间,而作为 研究性学习的载体“问题”却发端与火热的真实生活。为此,更需要我 们安排多姿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丰富体验,感悟“困惑”。 课题准备阶段,我们要通过对问题诸要素的分析、学习者内部 准备状态的诊断,帮助学生从“困惑”到“问题”,从“问题”到“课 题”。同时,根据具体问题情境与学习者共商相应的“伴随性目标”…… 研究实施阶段,我们要认真追踪研究活动动态,根据学习者遇 到的具体困难,或提供各类咨询、或安排相应的技能发展、知识深化活 动…… 总结反思阶段,我们要帮助学习者整理思想、组织表达,在对 话的过程中进一步促进学习者与教师自身的反思;要促进交流展示活动 的开展、及时肯定学习者出人意料的创造性表现。 一个单元的研究性学习结束,要能够引发更多新问题的提出, 从而形成新的发展起点。 三、研究性学习辅导中的几个原则 (一)更注重“对话” 对话不仅是语意层面的交流,更是双方自我意义的重构。正是 这种重构体现了对话双方的协同发展。后现代观念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中,对话是学习者发展的重要途径。 现实世界中师生间面对面的“对话”,真实亲切,双方能很快 的感知彼此的感受,因此这样的交流对于情感或思想易激发,又易扼制。 这些受到交流的时间与空间的客观因素、教师的交流技巧与师生的性格 等主观因素制约。借助网络的交流没有面对面对话的亲切感,但是它不 受时空限制,它的虚拟性又为“对话”奠定了平等与开放的基础。 第一,网络的对话时间是由学生自主选择的,学生面对网络, 他可以查询资料也可以对话。选择对话是他所需的,是内驱力驱使他通 过对话方式解决问题。 第二,网络中的人物是平等的,因为在虚拟的环境里,每个人 的角色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大家都拥有话语权,平等的话语权 促进学生尊重自我,释放自我。在对话的激励与碰撞中,学生容易释放 出真实的想法,潜力得到激发。 第三,真实生活中我们或因人与人之间的利害关系,不得不带 着不同的“假面”,扮演着各种角色以得到接纳与认可。这样的角色扮 演固然能让人“和谐地适应”社会生活,也容易使我们从掩饰自己开始 渐渐地失去自我。虚拟的网络世界,容易消除交流沟通中由于过失行为 导致的人际关系损害危险,我们容易摘除“假面”,展现真实自我。 (二)辅导介入适度 在我们的调查访谈中,教师们能够认识到研究性学习“重过程、 重方法”。但是,我们也发现,在研究学习的具体实践中,某些教师有 着“样样皆管”或者“样样不管”的倾向。有些教师和校长们认为:既 然研究性学习注重方法的学习、过程的体验,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 动性和创造性,那么教师就不必介入学生的学习和研究状态;至多在开 始阶段做个引路者,中间的准备阶段尤其是研究实践阶段不必参与其 中,教师们只要通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记录来评定学生活动能力与 活动态度即可。 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厘定通过教师、学生与学习探究对象三者之 间交互作用而实现,三者不能或缺。在研究性学习中,尽管教师不再是 “知识的权威者”,但是教师仍有责任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给予适当帮助、 适时调控。如果我们对学习过程深度卷入,样样精细加工、事事把扶不 放,这仍然剥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压制了学习者行为的主动性。 我们要从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出发,依据具体问题的特质,依据 活动情境的特点,把握辅导介入的“度”。既帮助学习者克服困难,又 预留能力主动发展的空间。 (三)教师联合的必要 研究性学习中的课题,往往具有跨学科综合的特征,以学科为 划分依据的教研活动难以适应研究性学习开展的需要。在具体的实践 中,教师间的协作和课题间的交流也突破了学科界限,但是这样的交流 形式,在多数学校并没有制度化、组织化,而只是以“民间”的形式进 行。我们建议学校管理层应该突破学科界限,依托管理制度建设,发挥 学校教育科研力量的作用,安排时间让教师们交流辅导体会,共商辅导 策略。 另外有一些基层的教师们认为,校内的交流能解决一部分问 题,但交流的时间也有限,在校时间,教师们大多“重任在肩”,要上 课、备课、修改作业等等;学校内部交流的面还是比较狭窄。 ——不同教师所辅导的课题各不相同,不同课题较难找到合适 的交流对象。 ——不同知识领域的课题,辅导的方法也会存在差异。 ——不同小组之间课题研究进度有所不同,指导教师所需辅导 策略也不同。 突破时空界限的网络为教师联合提供了可能与手段。教师们可 借助互联网相聚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商讨疑难问题,自发形成研究 团体,共享经验……,不仅能更好地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也能够进 一步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 参考文献: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6 页 转引自欧阳常青:《主体性教育思想下教师角色的转化》,《云 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 年 2 月第 1 卷第 1 期第 16 页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运用》,教育科学出 版社,1996 年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