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生物(心得)之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生物论文之论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潜江中学 王 林 宋 巍 摘 要:任何的教育变革最终都要依赖于教师的理解与执行,并通过教师完成教育变革的根 本使命。教师转变观念,确立起与教育变革相符合的现代教育观念,是教育变革得 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本文从教师的学习观,教学观,学生观三个维度分别阐述 了新课改下教师观念应如何转变。 关键字:新课改 教师 教育观念转变 新课程改革作为新生事物,它的许多新理念,新方式和新方法都与传统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学校、教师、学生甚至是学生家长都要经历一个再教育的过程,都要有一个重新成长的过程。 观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有什么样的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就能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同时要求教师教学角色从单一角色转换为多重角色:从教学的指向性来看,教师应充当学习者的角色;从教学内容的把握来看,教师应充当教材编者的角色;从知识传授的特点来看,教师应充当指导者的角色;从教学活动与评价活动的互动性来看,教师应充当评价参与者的角色。这样教师才能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才能成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知心朋友。 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离不开教师对先进教育理论的理解和内化,离不开教师对自身实践经验的反思与提升。教师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力和对教育经验的反思力,无庸置疑的是会影响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质量与进程。此外,教师要将其所领会的教育观念内化到自己认知结构和意识系统之中,还需要教师将教育观念付诸教育实践,并对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经验作深刻的反思。实践证明,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如果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其教育观念的水平将一直停留在较低层次,很难获得提高。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的学习观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不同与传统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的灵活性,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许多的教师有着丰富的知识传授能力,但是伴随着多年的教学,很多教师的知识和技能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在新的教学过程中就不能回答学生的疑惑,就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也就不可能实现新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所以老师首先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学习观念,“只有将自己变成为大海,才能孕育出美丽的浪花” 。教师要树立终生学习的理念,善于向书本学习,向周围的人学习,包括向学生学习,并善于自省和自我教育,加强专业科学、教育科学、心理科学、信息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对以上学科的整合能力,提升亲和力和教育智慧,能最大限度地包容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研究性倾向及自我教育能力。教师要善于读书,乐于读书,提升人生品味和文化底蕴,做勤奋的学习者。 二、教师的教学观的转变 思想决定行为,观念决定方式,观念是行为的灵魂,教育教学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每次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育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旧的教育教学观念的约束,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教学观念斗争的结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改变,课堂教学就很难有起色,教学观念一转变,许多问题就迎刃而解。 (一)由重教知识传授向重用学生能力培养的转变 能力是学生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之间有着很大的距离,特别是近几年的考题中,出现了不少立意新颖、构思巧妙、形式各样的探索性、创造性、开放性的试题,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就更高了。为使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等就成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然而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传统学习方式过分突出和强调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发现和探究,从而在实践中导致了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极端处理,使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变成仅仅是直接接受书本知识(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即为典型),学生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这种学习窒息人的思维和智力,摧残人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它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学生发展的阻力。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要求教师以人的发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还要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的形成。教师在教学中并不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学并不是去教教科书,而是怎样用教科书去教,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理念的引领下,新教材注重问题的探索性,题材丰富,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且有可选择性,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化,答案不惟一,这一切都试图使学生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由教师的教向学生自主创新的学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重视的是怎样使学生得到知识和技能,教师清楚自己为什么教,要教什么和怎样教,而学生却不清楚自己为 什么要学,学什么,怎么学。学生学习的兴趣、主动性、创造性就很难发挥。随着学习化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他们能够不断的更新自我,超越自我。转变学习方式就是要改变这种状态,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因此成为本次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待征。而自主学习并不等于自学,是一种建立在学习者自我决定、自我选择、自我调控、自我评价反思基础上的以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特征的学习行为和学习品质。 (三)由重结果向重过程的转变 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情感体验的产生,积极人生态度的形成,都在一定的过程中产生。“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弊端。教师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而让学生去重点背诵“标准答案”。只注重结果的做法导致学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维断层,降低了教学的质量。例如有的教师喜欢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并要求学生马上应用,甚至让学生一开始就做变式题,这样就出现了严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学生学习负担。 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重点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过程上,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各种疑问,同时学生的智慧、个性、创新会得到充分展示,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 三、教师的学生观转变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发展的核心理念,给孩子一个自由的天空,让他们自由的翱翔。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是没有找到教会他们的方法,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 (一)学生的独立性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每个人由于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个人独特的“心理世界”,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是各不相同、各有侧重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独特性是个性的本质特征。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应成为我们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独特性也意味着差异性,不仅要认识到学生的差异,而且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差异不仅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学生发展的前提,应视为一种财富而珍惜开发,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因此,学生是有思想、有个性、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选择,同时教师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主动去学,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二)学生的发展性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教师要熟悉这些规律,掌握规律,在现实生活中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应用规律。学生本身具有巨大的潜能,教师要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存在七种以上的智能,每个人的智慧类型不一样,他们的思考方式、学习需要、学习优势、学习风格都不一样,学生的学习客观上存在个体差异。当教学针对个别差异以最大程度的个别化方式进行时,就能取得最大的功效。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各个学科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智力优势和潜能,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激励和开发,让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特长得以发挥。决不能用文化考试成绩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更不应对这方面后进的学生采取讽刺、挖苦和歧视的态度,何况他们并不一定真的难以造就,要善待每一个学生,真正视其人人可成才,个个能成功。 (三)学生的自尊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只有处于一种平等、宽松的交流与互动中,思维才容易被激活,思维与思维的碰撞,才容易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须摈弃“师道尊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即在学业上的指导关系,在人格上的平等关系和情感上的朋友关系。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师生关系平等是前提条件。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 ,才能有机会学习和研究。其次,民主是催化剂,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最后,要创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在哲学中,“和谐”是指一个系统与外部客观世界之间及其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在课堂教学中要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利学生自主学习 在新课改形势下,学生的学习空间不仅是教室,而是拓宽到生活和社会的各个领域,引领学生到公园,到工厂,到乡间,到名川大山游览,从乡村到城市,从喧嚣的生产车间到寂静的图书馆,从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到虚拟的网络空间,都成为学生实践的大课堂,成为学生个性飞扬的广阔天空,新课程为师生提供了自由广阔的空间。作为使用新教材的学生,是幸运的;作为使用新教材的教师,是幸福的。新教材成就学生的梦想,成就教师的事业,让我们携手,将新课改进行到底,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在不断的努力与追求中,共同成长,一起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①王建军。课程变革与教师专业发展。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②袁振国。 教育新理念。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③易凌云,庞丽娟。教师教育观念:内涵、结构与特征的思考。教师教育研究,2004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