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好少年材料五篇《教育的姿态》读后心得五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新时代好少年材料五篇《教育的姿态》读后心得五篇

新时代好少年材料五篇《教育的姿态》读后心得五篇 新时代好少年材料五篇 ‎【篇一】‎ ‎**,今年12岁,是**市**街办中心小学六年级一班的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正确教育下,他像一棵充满活力的小草,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茁壮成长。虽然他年龄不大,但热爱学习,乐于助人,是一名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优异的学习成绩的小大人了。‎ 多次被评为三好学生,**区优秀少先队员,在19届语文杯作文比赛中,《我的闺蜜》获得了全省一等奖。在区中小学生主题学习杯双语经典诵读成果评优活动中被评为“读书之星”,在**市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优秀奖。‎ 在学校,他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上学以来,他从不迟到、早退,平时在课堂上他总是仔细听讲,认真思考,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放学后,他回到家里的第一件事就是认真完成作业。因为他学习优秀,在历次考试中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虽然他爱学习,但不是一个只是学习的书呆子,他兴趣广泛,爱好多样,课外活动丰富多彩,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小能手。‎ 他最大的爱好就是阅读,每天晚上都抽出一定的时间来看课外书。每到双休日,他更是早早的起床读书。一个学期他看了整整十本书。如《红楼梦》,《千字文》,《聊斋》等,读书时他学会了许多东西,开阔了他的视野,增长了他的知识。‎ 在学校,他是班里的班长,处处为班级着想,井井有条的管理班级,学习成绩也没有落下,每年每次都会获得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优秀少先队员的奖状。学校的每次活动都会参加,**年,学校找15个诵读优秀的学生诵读,并去其他学校比赛,他就是其中的一个。他觉得,既然老师要他去参加,他就要不负老师的众望,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努力把稿子背熟,找准情绪,拿捏感情,最终,功夫不忘初心人,他们**小学在那次活动中获得了一等奖。‎ 作文也是他的强项,在19届语文杯作文比赛中,《他的闺蜜》这篇作文获得了全省一等奖。‎ 在**区中小学生主题学习杯双语经典诵读成果展评能力提升工程评优活动中,被评为“读书之星”。‎ 他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温室花朵,他是一朵不怕风霜的梅花。阳光总在风雨后,梦想总在憧憬中。他,一个追风少年,像一只雏鹰,在老师和爸爸妈妈的关怀下,在社会的关爱下,向着自己的理想执着的飞!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篇二】‎ ‎**,**区永安路小学少先队大队长,6.7中队的中队长,是个阳光开朗、乐于助人、学习成绩优秀的少先队员。在中队中先后担任学习委员、中队长等职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队员们的好榜样。‎ 他始终以班级荣誉为重,用心配合老师,勤勤恳恳地为队员服务,做事一丝不苟,认真负责,有始有终。每天收作业时,认真检查,如果发现谁的作业不认真或格式不对,立刻要求他重写,毫不留情,为此,全班的作业都写的比较好。每周值日时,他总是来得最早的那一个,扫地、拖地、倒垃圾,脏活、累活抢着干,他所在小组的值日情况总是最好,同时,他还积极检查班级卫生情况,碰到不干净的地方,总是第一个拿起笤帚来进行清扫。他被队员们称为“能人”,他经常帮队员们修理漏水的钢笔,坏掉的衣服拉链,无法使用的修正带,好像一个个濒临淘汰的小东西因为他,又重新得到了小主人的喜欢,重新派上了用场。他的书包里,总是装着中队备用的垃圾袋,装着多余的上微机课使用的脚套,装着多余的练习本和笔,妈妈问为什么,他说应急时候用。中队里垃圾袋用完了的时候,上微机课队员忘带脚套的时候,正常上课中某些马大哈队员用完练习本和笔的时候,这些就是他认为的“危急关头”,他可真是一个操心的小男子汉哪!‎ 正是因为他的积极肯干,才深得老师的信任,队员们的喜欢。他自我要求严格,兴趣广泛,全面发展。在课堂上他专心听讲,思维活跃,用心发言,按照老师的要求认真预习,课后及时复习,踏踏实实的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每次抽测,都能取得优异成绩。‎ 他经常在周末的时候,跟随父母到养老院去看望老爷爷老奶奶们,帮他们清扫个人卫生,为他们唱歌,陪他们玩耍。他还在最近的两个暑假,进入了沂蒙山区,为沂南县岸堤镇和马牧池乡山区小学的同学们送去了他们喜欢的图书 和学习用品,和山区的孩子们成为了好朋友。‎ 付出总有回报,他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队干部,三好学生。‎ ‎**年被**区教育局、团区委评为优秀少先队员,**年被评为**市读书之星,他还曾在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组织的中华文艺盛典类活动中,荣获小学组朗诵金奖;担任**区教育局举办的**“在祖国的怀抱里”庆“六一”文艺晚会的主持人,表现突出;在区教育局组织的经典诵读比赛中,担任重要角色,并取得全区第一,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在“学宪法讲宪法”比赛中,用身边的生动案例,叙说宪法的重要性,获得**区第一名,**市二等奖的好成绩。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组织的“英语风采大赛”活动,荣获**市一等奖;考取了中国音乐学院朗诵十级和声乐八级的证书。先后有两篇作文在全国小学生作文大赛中获一等奖;电脑作品《新年快乐》荣获**省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三等奖;在**区实验创新技能大赛中荣获个人一等奖;参与的团体创新大赛也荣获一等奖。‎ ‎【篇三】‎ 作为一名少先队员,学做一名五好学生非常重要,**同学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小事做起,真正做到一名五好学生。‎ 积极进取:在学校认真听老师讲课,做好重点笔记,按时完成各科作业,好好复习,遇到难题就问,就想。不能光学好主科,一定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认真管理好班级,不乱闹乱打,不口出脏话,不打架,起到带头作用。多帮助老师,关心同学。‎ 诚实守信:做一个诚实守信的少年,不用谎言欺骗他人,真诚待人。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诚实守信,诚实是金。不能包庇他人,真诚待人。要说到做到,不去逃避。我觉得:有再多不劳而获的利益,也不如别人一句赞美。‎ 尊老爱亲:百善孝为先,现在我长大了,要为父母分担家务,减轻他们的压力,自己的内衣内裤都可以自己动手洗。每天晚上给爸爸妈妈捶捶背,捏捏肩,让爸妈放松一下,爸妈就会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了。学习也不让父母操心,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做自己生活的小主人,学会独立,不要做别人口中的“妈宝”。‎ 助人为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多帮助一些同学,有不会的题,帮忙解答;帮助老师,事情有问题,一起解决。即使自己再累,也不能自私。经常去照顾养老院里的老爷爷,老奶奶,问候他们,和他们谈话。让他们感受到少先队员的温暖。当别处发生地震,等任何灾害,要用自己的一臂之力帮助他们,积少成多。‎ 勤俭自强:教室里地上有纸,马上捡起,不乱扔垃圾,保持良好卫生环境。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退缩,勇往直前。遇到任何事情,都要面带微笑,没有事情可以逃避,只有勇敢去面对。不在乎任何流言蜚语,要将那些压力转化为动力。‎ ‎【篇四】‎ ‎**,**省**第三中学**级初二十四班学生,现担任班长。学习刻苦努力,积极进取,成绩名列前茅,品学兼优,全面发展是同学的好榜样;班级工作,尽职尽责,大胆创新,为班级建设出谋划策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年被评为**区“优秀少先队员”,多次被评为校级 “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 在老师的心目中,她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她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严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课堂上,她敢于提问,善于质疑,反应敏捷,思路清晰,对学习知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保质保量的完成作业,成绩始终出类拔萃,得到各科老师的高度好评,**年在**市教科院组织的语数英三科抽测中,取得优异成绩。她勤学善思,喜欢钻研且具有实践探索精神,在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中获初中组网页设计二等奖、在**区中小学科技节创新成果比赛中荣获一等奖、电脑制作竞赛一等奖、中小学公民养成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展评一等奖;作为班长,她有强烈的责任感,能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班级活动,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件老师交待的事情,具有强烈的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凡事以集体利益为先,甘于付出,深得老师、同学的信任,是老师的得力小助手。‎ 在同学们的心目中,她不仅是一个各方面都出类拔萃的楷模,也是一个可以信赖的朋友,一个可以倾心相交的知己。学习成绩优异的她,从不骄傲自满,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条件,真诚、热情、耐心地帮助其他同学。每逢同学遇到不懂的问题,总是耐心地给他们讲解,直到他们完全弄懂学会为止,从没有一丝一毫的厌烦。有些同学在她的帮助下,学习成绩由原来的班级中游水平提高到年级前十名。‎ 她热心志愿服务活动,带领班级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到社区、养老院等地方进行志愿服务。受到社会、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广泛赞誉。‎ 她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从小就学习钢琴、跆拳道、书法,并热爱各种体育运动。通过参与文体活动,锻炼了她的身心,磨练了她的意志,陶冶了她的情操,她也在活动中收获了友谊。在**区中小学书法比赛中荣获二等奖,钢琴顺利通过十级考试,跆拳道蓝带。此外,她还喜欢看书,不论是文学历史类还是科学自然类。她通过读书开阔了视野,培养了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坚强的意志。她还喜欢把自己读过书和最喜欢的故事讲给家人和同学听,不仅开阔了同学们的眼界,还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 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她依然不满足。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习总书记指出:今天的预备队必将成为明天的主力军。**同学正是把这当作自己的责任,让用心成为成长的阶梯,把勤奋当做成长的基石,努力做一个阳光灿烂的“新时代好少年”!‎ ‎【篇五】‎ ‎**是一名品学兼优、乐于助人、积极向上的少先队员。父母眼中,她是个听话懂事的好女儿;老师心中,她是个勤奋刻苦,乐于奉献的好助手;队员眼中,她更是个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甘于为大家服务的好榜样。‎ 一、品学兼优 热心公益 在学习上,她刻苦发奋,对待学习一丝不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的学习成绩都在班级或年纪名列前茅,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学校里,她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同学们的好伙伴。在家里经常帮忙父亲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打扫卫生、择菜洗菜、洗袜子等,让亲情其乐融融。对待邻里她 彬彬有礼,与人为善,深得邻里喜爱。她热心公益,把自己的爱心献给需要帮助的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多次参加关爱留守儿童的慰问演出、关爱空巢老人、白浪河放生志愿者活动等 二、勤俭节约,热爱环保 ‎**不仅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学生,而且是一个勤俭节约、热爱环保的小发明家,**同学认为资源再利用,可以对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积极参加烛光公益活动,将穿小的衣服、闲置的玩具、书籍等通过烛光公益回收箱捐助给其他有需要的人。她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热爱生活,善于动脑动手。她通过利用旧物改造,发明创造实现对水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发明的《不再漏水胶皮套》获第二十八届**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学生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三等奖,发明的《洗完子、手套神器》获第七届全国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创新作品银奖。**电视台精彩栏目组、**晚报对其进行了采访报道。‎ 三、全面发展,多才多艺 ‎**追求全面发展,兴趣广泛,多才多艺,她把自己的作息时刻安排的十分合理,除认真学习课本知识外,业余时间她还很喜爱阅读,丰富的课外阅读拓宽了她的知识面,也丰富了她多彩的生活。还用心参与组织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学校舞蹈队的主力人员,多次在省市舞蹈比赛中获奖。她的绘画、硬笔书法也多次获得区级、市级奖项。‎ ‎**开朗、自信、乐于助人,成绩优异,综合素质高,是一名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好学生!‎ ‎《教育的姿态》读后心得五篇 ‎《教育的姿态》读后心得五篇 ‎【篇一】‎ ‎《教育的美好姿态》不仅仅是一个语文人在谈语文谈教育,它更是美好的心灵絮语。散落散见于书中的是一个个美好的自然意象:秋天的落叶,悠悠的流水,夏日的鸣蝉,铺满大地的野草,洁白的雪,悠长的巷……从文章的题目便可见一斑:《请给春天一点时间》《喊向月亮的声音》《杂草的语文之旅》《每一片雪,都是一片灵动的思绪》《穿越群体,你却不是孤岛》……‎ 颗颗珍珠串成了美丽的项链,道道河水流成了诗意的生活:我看着小鸟在空中轻捷的划过痕迹,我看着小草在土地的呓语声中悄悄萌芽,所有小虫子都和我一起轻舞飞扬,我就把春天留在我的眼睛里。雪花倏忽钻进我的衣领,我会伸出手,接过下一朵花瓣一样的晶莹,等待空中下一个柔软的飘落,把足迹留在雪白的大地上。‎ 诗意的生活不是空中楼阁,有哲思,更有语文:走进山水,山水给你语文的灵感;融入森林,花树给你教学的指引;看落叶,金黄的脉络里有语文的气息;读天空,广阔无垠中自有一个课堂。你把父亲的脊梁看成诗歌,你把母亲的白发写成散文,你用爱向大地致敬,你用敬畏向蚂蚁叩首。语文教学的感觉,不是每天匍匐在大部头书籍里就能找到的。‎ 一个行走于滚滚红尘却不染世俗之气,汪洋恣肆地将自然融入生活融入工作的人,怎能不是拥有一颗童心的大爱之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此刻,我想起了艾青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切。‎ ‎【篇二】‎ 一、前言 ‎《我的教育信条》,作者是美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杜威,学习教育学的人,对于杜威都不会陌生,我们惊叹于他的“儿童中心主义”的主张,更欣赏他对于美国当时教育实际的“突破性”思考,正因为有了杜威的教育观点,我们认识教育本身才有了不同的角度和看法。‎ 读《我的教育信条》第一章,我就发现了杜威这样一种教育的姿态:‎ ‎“我相信!”‎ ‎“我相信”,这完全是一种纯主观的、仅是可能性的言说。它不代表绝对权威,不是绝对真理,只是一家之言。可是,这句话同样也凸显了“我”,是我的所思。“我相信”是一种相对说来不卑不亢的姿态。‎ 我愿意以这样“我相信”的姿态,来说我对杜威“我相信”的感觉。我认为杜威对教育有忧患,有见地也有实践,语言省俭,不偏颇。这样的写作姿态,通常是更可亲可信服的。‎ ‎《我的教育信条》是文字相当省俭的,但是阅读起来完全没有阅读《教学勇气》时那种诗的气韵,也不是《沉思录》里那样诗意的理性,只是理性。‎ 杜威说:“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的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世界上最形式的、最专门的教育确是不能离开这个普遍的过程。教育只能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向,把这个过程组织起来或者区分出来。”‎ 似乎少一个字都不能够,多一个字也不能再多了。‎ 二、审视“教育”‎ 我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是非常复杂的。所以杜威对教育的理解,一度使我茫然,他说“惟一的真正的教育是通过对于儿童的能力的刺激而来的,这种刺激是儿童自己感觉到所在的社会情境的各种要求引起的,这些要求刺激他,使他以集体的一个成员去行动,使他从自己行动和感情的原有的狭隘范围里显现出来;而且使他从自己所属的集体利益来设想自己。”‎ 我想:杜威这里所谈的教育,更狭义地特指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成人对儿童的教育。这种教育观念尊重儿童在学习生活、学校生活中的主动性,家长和老师退居第二线,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但是,这是否真的如杜威所言,是“唯一真正的教育”呢?‎ 实则不然,教育本身有许多种出发点,一个孩子的成长,一方面依赖于社会环境对其成长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也需要孩子自身从内在心理层面发展变化。‎ 虽说石头是不能孵出小鸡来,但是外界的刺激确实是儿童确立自己如何行事的重要指标,甚至是成人世界也不能跳脱这样的外部刺激。连续性的全方位的刺激会形成这个人的外部世界和后天的内在世界。‎ 基于此,我反观现在自己身边的教育环境,就可以发现大量鲜活的例子:高分者得巧克力,低分者挨大棒。可是,如果我们相信杜威对于教育本质的论述的话,现在所做的一切,实际上不就是扼杀了孩子们吗?教育者们总是以自己的认识来强加给儿童学习的方法、规则;却忘了儿童本身有成长的欲望和能力。‎ 这样的教育,只会有强大的挫败和摧毁的力量。外部的禁锢会造成内心的恐惧,而内心的恐惧会加固这外在的禁锢,孩子怎么能受到真正的教育呢?‎ 这样想着,身为教育中人的我,产生了一种如履薄冰的感觉,我不禁反思:自己究竟要给学生适合的自然的人性的教育?还是压抑他们的天性,让他们变成复杂社会下毫无思考能力、毫无抗压度的一堆“机械”呢?‎ 翻开《我的教育信条》一书,杜威却以他的思考启发了我,他写到:‎ ‎“我认为这个教育过程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心理学的,一个是社会学。它们是平列并重的,哪一方面也不能偏废。”‎ 在我们的国度,教育这项事业始终受到社会变化的影响,人们习惯强调用“行政手段”、“社会价值”来衡量一项教育事业的成功与否,具体表现在:学校需要经历各种考核比对,而教育压力层层下达,落到学生身上形成了分数的重压。这种粗暴的、简单的社会压力形成了如今中国教育现状和困境,“要质量”还是“要全面发展”的疑惑在我的内心久久不能释怀。而我自己偶尔也成了这种社会压力的“帮凶”,经常会对小学的孩子们提到“未来如果不好好学习会如何如何”,现在想来,这真是一句愚蠢而无视孩子自身的担心!它截断了教育者与教育真实之间的联系,也阻断了对当下的清晰遇见。‎ 我又设身处地去想:一个连今天都看不清楚的稚嫩小童,看未来岂非更茫然?身为教师,却做不好为学生真正提供“发展”的方式和途径,反而自觉充当“人为忧虑”的制造机,这无疑是违反教育规律的。‎ 但,也如杜威所说:人当然是有心理弹性的,作为教育者,我们要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帮助孩子从心理层面意识到社会压力的好与坏,教会他们正确看待周边的竞争,化竞争为合作,化竞争为动力,才能让儿童在这样的体制中得到相对较好的生长和发展。‎ 审视教育,审视自我,教育的社会性和心理性因素在不同的生命个体不同的生命阶段上有不同的体验。只有当我们摈弃功利化的想法,才有可能触及感知这教育的本相。这就是我对杜威对教育定位的个性解读。‎ 三、聚焦“学校”‎ 近年来,应试教育体制下,学校教育的弊端集中显露出来。有人选择将自己的孩子送进一些私塾、女校;还有的人会选择把孩子留在家里,由自己亲自教导。教育界发生的任何一件小事,都会在全社会形成一种“蝴蝶效应”。人人都在思考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学校究竟应该单纯的承担教育教学的任务,还是应该成为社会活动的小型缩影,大家众说纷纭。‎ 如果,我用一种近乎旁观的视角观察学校,思考学校教育,那么它的确是存在着问题,对于学校,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一书中这么说:‎ ‎“我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即对于儿童说来是真实而生气勃勃的生活。像他们在家庭里、在邻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那样”。‎ 我们太过寄望未来,太过分准备,并为准备不足过分焦虑(这是心理暗疾一种,成人要转嫁自己的压力给儿童),正如上个月《人民日报》刊发的一篇名为《中国家长的集体焦虑》中说道的那样:“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是焦虑的。”这种成人的焦虑,让现在的教育更加寸步难行,家校合作的合力更难以形成,社会上的“父母们”过分聚焦于学校中孩子的权益是否受到侵害,而忘记了孩子进入学校的初衷——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三观。‎ 四、唤起“兴趣”‎ 作为一名教师,我最感兴趣、也最欣赏的就是杜威对于儿童本性的“超前”认识,他在书中提到:“我认为在儿童本性的发展上,自动的方面先于被动的方面;表达先于有意识的印象,肌肉的发育先于感官的发育,动作先于有意识的感觉;我相信意识在本质上是运动或冲动的;有意识的状态往往在行动中表现自己。”‎ 杜威认为,忽视这个原理,造成了教育的阻力和浪费。读到这里,我似乎眼前又出现了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他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学校接受教育,却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丧失了对于学习最本真的“兴趣”,这种现象让我心生遗憾和愧疚之意,也在思考:怎样才能唤起学生真正的“兴趣”呢?‎ 关于兴趣,杜威认为“兴趣是成长中能力的信号和象征”。有人提到了关于“基础”与“兴趣”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将100分的精力都集中于“基础”之上,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兴趣,诚然,我们应该追求80分的“基础”,但是,我们老师更应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同时去发展80分的“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成为160分的人了。对于这个观点我是非常赞同的,这样的160分的人按照好学生的标准,他也许就不是那么优秀,但是注意一下他的兴趣,还有他最有可能发展的较好的智力,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儿童时期还是成人之后,这样160分的人都可能是一个会生活很自在的人呢。‎ 作为老师,我认为我们可以这样唤起学生的兴趣:‎ ‎1、基于学科知识特点,用学生喜爱的活动、游戏等形式唤起学生的参与性。比如,我经常会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充当“小博士”,把老师的位置交给他们,孩子们就会非常乐于读生字词、读课文,展示自己。‎ ‎2、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对课文的多种理解。高段的语文课文往往含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价值,此时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我们就应该设置开放性问题,欢迎学生对课文提出各种各样的理解,发展他们的学习兴趣。‎ ‎3、善用外部鼓励,重视学生需求,内部动机与外部兴趣巧妙结合。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生要想学好某个学科,光有老师、家长的外部鼓励是不够的,更要自己有学习的欲望。‎ 五、不忘初心的教育者 说了这么多阅读的感受,杜威的《我的教育信条》是一本值得多次阅读的好书,这样的书不断在提醒我,作为一名教育者,千万不能以权威自居,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教育的心理学特征。不忘初心再出发,也许,我更喜欢做一个有着柏拉图式教育精神,而踏踏实实做实事的一线老师吧。‎ ‎【篇三】‎ 去上海参加铭师学习前,主办方说将请于漪老师给我们上课,倍感期待。刚好本月的阅读书是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书一直随身带着,有机会就拿出来品读。可是,不幸的是,由于于老师骨折不能前来讲课,我们没有机会聆听她的讲座了,倍感遗憾。但是,几乎每一个来上课的老师都要提到于漪老师,从他们的叙述中依然感受到了大师的风采。老师们言语中的敬慕,让人能想象出于老的人格的魅力。顾泠沅教授在讲课中提到了他专门研究了于漪老师的成长过程,并由此总结出优秀老师的备课过程以及成长的过程,这让我更进一步了解了于老师。再次捧读于老的书,觉得于老能有如此魅力正如顾泠沅先生所说教育是明白之人使人明白,而于老师就是这句话的最佳践行者。‎ 于老师在复旦上学时学的是教育学,正如她所说因为求学时有幸遇到了许多学高德馨的好老师,所以她对教育一往情深。而且她梦寐以求就是当一名好教师,在学生的心中播撒知识的种子、做人的道理和金色的希望。因此从一开始,她就是明白教育之人。教学中,她践行的是简而精,她认为课程不是箩筐,把什么都能往进装,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更应教核心知识,培养核心素养。整天把学生、老师的时间占完,不允许他们有时间消化、思考,怎么可能有创新?于老师的2000多节公开课,似乎很难找到固定的模式,但似乎又有一定的共性,那就是因内容、因学生、因目的来具体解读与操作。‎ 于老师是个明白教育之道之人。教育是育人,那就要遵循人的发展规律。世界上不会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不会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对于天真无邪的孩子来说,更没有世俗的好坏之分,每个孩子都是灿烂的生命,都有无限的可能,唯有是我们这些师者(成年人)能否发现并帮他们发挥他们的潜能。正是基于这样的明白之心,于老提出做一个好老师的第一要素就是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她说,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学生,正像没有买主就没有销售一样,还谈得上什么教学?同样道理,课堂里有学生,但脑子里没有他们活生生的形象,不研究他们的实际,岂不和没有学生一样?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方面的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充分发挥认识主体作用。所以,教学不能建立在对学生情况不清楚的基础上,老师要具有最基本的能力知道学生已拥有什么,发现学生需要什么的样的帮助,让学生能自己攀上下一个台阶。脱离学生实际的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无效或低效的,甚至是制约孩子的发展的。所以,于老特别反感现在的只育分,不育人的教育。‎ 于老是非常明白教育之理的明白人,她深知人的差异性之大,所以她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专家,正如她所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这句朴实的语言,反映的是于老一辈子的高贵谦逊的品质,正是这样的人生态度,才能铸就辉煌的教育人生。‎ 她说教育是教心的工作,不知心无法教心。打开孩子的心门的唯一方法就是爱。教育是一种影响,因此,她坚信“师者,人之模范也”。她以自己行动践行着她的教育思想。‎ 有这样明白之人的老师,学生的学要糊涂都很难。而倘若有个没明白的老师,孩子要做明白之人,这得费多少力呢?‎ 想想这一年来接触的教育界之大师,如苏霍姆林斯基、佐藤学、陶行知、于漪、顾泠沅、李玉贵、李镇西、冯恩洪、黛博拉、帕尔克、王维审等,他们的共同特点就是都是明白之人,是有独立人格与傲骨之人,他们都是忠实践行教育之规律之人,正是这一群人,让教育闪烁出应有得光芒。‎ ‎【篇四】‎ 新的一天开始了,学生们背上漂亮的书包,迎着朝阳,开心地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时代的发展、节奏的加快,可能使得他们无暇去欣赏道路两旁的景色,然而,对于新的一天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会学到哪些知识,他们依然充满着好奇,露出渴望的眼神。‎ 来到了学校,走进了教室,他们将要在这间教室度过整整的一天。这一天,到底是快乐的一天,还是伤心的一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老师的力量。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条生命,仅有一次的生命,他们的生命之花有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光芒,更有自己成长的规律与旋律。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努力呵护这“一朵朵鲜艳的、生机饱满的花朵”,让教室成为学生生命的培育场。‎ 敬畏生命,去呵护每一朵花健康成长。“任何一个学生的生命只有一次,所以我经常上完课后叩问自己的灵魂:这堂课对学生尽职了没有?因为在每个孩子的成长中,每一天都是独一无二的,不会再来一次,你的每一堂课都在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于漪老师一直让两把尺子相伴,一把量自己的短处,一把量别人的长处,就这样努力来提高每堂课的质量,因为她深知每堂课都会影响着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这是在努力呵护每一朵花的健康成长。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鲜活的生命个体,“分”只是衡量学生某个阶段的学习状况,无法去衡量学生的生命成长。每个教师都应敬畏生命,唯如此,我们才会真正地引导学生“激发生命的潜能,捍卫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质量,实现生命的价值。”‎ 带好放大镜,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生命如花,青少年学生的生命更是一朵朵鲜艳的、生机饱满的花朵。”每一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花香,同时又有自己开放的花期。教育无选择性,无论孩子天资如何、基础如何,都要呵护,都要公平对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带好放大镜,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长处,长善而救失。成绩优秀的学生不等于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如情感、意志、品性等都已十全十美;成绩落后的学生不等于在其他方面也一定落后,没有优点可巡。更何况,学生是处于成长期的个体,他们的品性、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人经历的丰富而发生变化、发生改变。每朵花都有自己独特的花香,我们要用心呵护培育这些花朵,让他们的花香更加迷人。‎ 锤炼课堂,让每节课闪烁智慧的光芒。学生每天走进教室,要上七八节课,“他们是否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学有方向、学有追求,不仅影响他们的发展、成长,更影响其生命的质量。”教师唯有去提高课的质量,才是真正地呵护学生的成长。精心备课、组织课堂至关重要,然而更重要的是教师强烈的责任心与科学的育人观。教书育人,育人为根本目的,而育人需要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锤炼课堂,让每堂课充满了未知、充满了张力,学生乐于去学习、乐于去参与、乐于去挑战,这样“即使学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许多挑战,他们也不以为苦,兴之所至,乐在其中。”也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真正地提高生命的质量。‎ 教室,学生生命的培育场。‎ ‎【篇五】‎ 读了于漪老师的《教育的姿态》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她带给我太多的感动和思考。作为一名教育家,于漪老师用她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忠诚,从教育的实际出发,对中国的教育做了深刻的总结和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要走向何方?教育要以怎样的姿态示人?‎ 为人师者,我们都知道要心中有爱。但教育需要怎样的“爱”呢?“在学校十多年的基础教育将奠定和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是于漪老师以人为本的出发点。漫漫60年的教学生涯中,她拒绝各种利益的诱惑,哪怕在80高龄依然活跃在教育改革第一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深爱着学生。在她的眼里,每个学生都是金子,要为国家培养“有魂有根”的栋梁之才是她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对象无法选择,只要是生长在这片热土上的孩子,我们都要真心实意、全心全意地爱他们。”这是于漪老师毕生坚守的信念。于漪老师的儿子患了败血症,但她却忍痛割爱,放弃陪伴儿子回到学生们的身边。于漪老师的师爱是超越亲子之爱的,虽然她与学生们没有血缘关系,但却寄托着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她像爱自己的孩子那样一心爱着自己的学生,尽心尽力地培养呵护他们的成长。她认为,学生的事是天大的事,是教师心上的事,精心培育好他们,不仅是她的责任,更是她的快乐。她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都有自己的闪光点,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找同学一个个谈心,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挨家挨户走访学生家庭,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看到孩子们的成长,于老师觉得她的生命就有了价值,生命和历史使命结伴同行。‎ 爱,是一本永远解读不完的书,于漪老师精湛的专业水平、高深的教育思想是常人无法超越的。于漪老师谈起“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的应试教育,总是很忧虑。在她眼里,人是最宝贵的,每个孩子的童年和青春只有一次,把时间耗费在无穷尽的练习题上,忽略了自由阅读,失去了接触社会实践的机会,就是在白白浪费时间。‎ 于漪老师的语文课,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和喜悦。原先看到命题作文就会哭鼻子的学生,在于老师的热情鼓励、循循善诱下转变成写作的“积极分子”;有一个学生在听了她的讲课后,不仅爱上了语文学习,还如痴如醉地写出了上万字的文艺节目剧本。甚至有一位口吃的学生,经过于漪的悉心指导,成了学校演讲队的主力……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足以让我们认识到如何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 语文的核心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中国心的现代文明人;教师的重任在于一肩挑着学生的现在,一肩挑着国家的未来;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这就是一个从教60年的教师一生中不断发展着的教育理念,因为她的心中时时刻刻装着学生。‎ 于漪老师,足以称之为中国教师的形象代言人,教育改革的创造实践家。我想,读懂于漪老师,教育的梦想也会离现实不远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