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辨名而后析理—以“精神觉醒”为例,不言自明的概念需要被言说
历史论文之辨名而后析理—以“精神觉醒”为例,不言自明的概念需要被言说 辨名而后析理—以“精神觉醒”为例,不言自明的概念需要被言说【摘要】任何知识活动都需要一些不直接呈现在当下的认知行为或认知活动作为“支持意识”,来完成既定的知识目标,即所谓的“工夫在诗外”。学生对于历史总不能透彻理解,源于他们对于历史之外的知识所知甚少,缺乏“支持意识”,而教材一些不言自明的概念若能够被言说,对增强学生理解历史的“支持意识”帮助甚大,本文以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中的“精神觉醒”这一大家广泛使用的概念为例,说明,让学生理解重点,不一定是目光胶滞于重点,也可以从诸如不言自明的“概念”入手,曲线救国。【关键词】不言自明的概念 精神觉醒 历史,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陌生的前尘旧事,亲身经历固不可能,由于年纪和阅历所限,他们甚至会问一些老师以为是不言自明的概念,这些问题看似幼稚,并且与考试的知识点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这恰恰反映出学生在理解历史重要知识点时候的认识盲点—— 学生为什么总是对历史知识理解不够透彻?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背了书,可是考试当中复习过的地方还是会错?历史考试不是敷演传奇故事,试卷考察的更多是高度浓缩之后的事件背景、经过、意义、作用、影响。陆游说诗歌要写好,功夫在诗外,同样,历史要学好,功夫也要在知识点之外,因为人们在进行一切知识活动时,都会需要一堆看似不言自明的知识支撑着我们,比如地板脏了需要清扫,我们拿着扫帚很自然地扫地,但是控制着扫地节奏、力度,从哪个方向开始等等问题的,却是我们无法言明或是不言自明的意识,是它在指导着你此刻扫地的一系列动作。它不直接呈现在当下的认知行为或认知活动中,可是它才是影响行为的作用性力量!这些不言自明的概念构成了透彻理解历史的“支持意识”,对学生来说,它们是需要被教师言说的,而教师本人,通过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言说过程,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为自己小到课堂和学养,大到人生和生命,提供了更为庞大丰富的“支持意识”,这样教学相长的过程,于人于己,有百益而无一弊。 那么,什么是“概念”呢?对于它的定义、内涵、外延,诚非这篇小文所能承载和解释,本文所指的不言自明的“概念”,仅指对历史教科书中一些简单地、大家经常使用、自以为理解,却又从没思考过它准确含义的名词,给出的较为接近本质的适当的解释,毕竟,这个世界上只有相对准确而没有绝对准确的释义,不同的释义者都是从不同的时空、角度、层级,尽其心力而已。历史这门学科中的概念是很多的,有些是史实概念,即对历史当中基本史实的概括,如“五四运动”、“文艺复兴”、“商鞅变法”等等;还有一些是史论概念,即对众多基本史实概念的理论概括,如“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等等,这两种概念,是考试重点考察的地方,也是历史教师在课堂上重点强调的概念,是属于“焦点意识”的知识,不属于本文探讨范围。那么,哪些是“不言自明”的“概念”呢?以岳麓版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来说明,这一课标题中的“精神觉醒”这个词就属于“不言自明”的“概念”。不言自明,是因为在现代社会的新闻、报刊、网络中,甚至人们的语言文字中,它的“出境率”颇高,随便百度一下,便搜出若干用到这个词的文章,比如《从〈集结号〉看国产大片的精神觉醒》,《奥运真正遗产应是“精神觉醒”》、《社会危机是民众精神觉醒的杠杆和思想家的盛大节日》……这表明,人们对于这个概念已经广泛熟知、接受、并且能够熟练运用,从涉及这个名词的文章和标题看,人们对于这个概念所承载的内容持肯定态度,是这个时代人们较为普遍的、都能认同的价值观,运用此词汇的人和阅读此词汇的人,都不用对它格外解释,大家都明白大概是个什么意思,知道“精神觉醒”就是说精神觉悟、醒悟了。可是谁能明确地解释,什么叫人精神觉悟和醒悟?这怎么解?怎样才算是“精神觉醒”?有统一的标准吗?这些问题当然不会在试卷上出现,可恰恰是对“精神觉醒”这个词语的忽略,使学生在理解这一课时缺乏必要的“支持意识”,对本课内容理解容易似是而非,颇有隔靴搔痒的无奈,比如教材里对泰勒斯为代表的自然哲学历史意义的阐述:“自然哲学家用自己的头脑去探索自然的奥秘,而不是依赖传统宗教解释,这是古希腊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为什么宗教解释不是人的精神觉醒?一定要等哲学出现,人类才“觉醒”?宗教不也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吗?当然能够提出这种问题的学生是很少的,但是,只要有一个学生提出了这个问题,那么什么是“精神觉醒”,作为历史教师,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对这个概念向学生做一个恰当的解释。(这节课里,“哲学”与“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也需要被解释,特别是“人文主义”,因为它是这节课的重点,只有理解了“人文主义”的概念,才能准确地理解普罗塔哥拉、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这三位哲学家各自的观点在“人文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历史意义——“(智者学派)这种思想强调人作为人是客观事物的主体的意义,否定了神或命运等超自然的力量对社会人生的作用。树立了人的尊严。”;“苏格拉底开创了希腊哲学的新方向,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他崇尚知识和自由探索的对后世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亚里士多德把希腊哲学爱智慧与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但是这两个概念,不属于本文探讨的“不言自明”的概念,所以存而不论,暂不展开。) 什么是“精神觉醒”?百度这个词,几乎没有人对它进行过专门地解释,哲学家们只是强调“精神觉醒”是一个重大的哲学命题,普通人只是不断地使用它,这时,恰好有历史学家刘家和先生的一篇文章《论古代人类的精神觉醒》,里面对“精神觉醒”的内涵有很详实的阐述。刘先生指出“精神觉醒”是“人类经过对自身存在的反省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自觉。” 他接着用三个层次的反省使我们认清了这一概念。首先,要反省人与自然或天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对外界限的自觉,也就是人能将自己从自然界中辨认出来;其次,要反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达到关于自身内部结构的自觉,也就是人要认清自身的内部结构;再次,要反省人的本质或人性问题,达到关于自身的精神的自觉。只有实现前两个层次的反省,才能最终达到精神觉醒的层次——对人性问题的反省与自觉。这就是大家,能够将抽象的概念解释得通俗易懂,又非常到位!一般人只停留在“反省”这一层面理解“精神觉醒”,却忽略了“反省”的内容,而恰恰是反省了什么,才决定一个人的精神是否觉醒。这也就可以回答,为什么宗教并不意味着人类的精神觉醒,因为即便宗教是人对自然的反省,但是反省的结果是将人类从属于神秘的自然,没有将人“从自然界中辨认出来”,人只是自然的投影而已。所以,我将刘先生对“精神觉醒”的概念稍作整理,从标题入手,结合本课出现的四位哲学图片,将“精神觉醒”三个层次的理解,导入课堂,即直接,又为后面四位思想家的观点做一铺垫,因为教材恰好就是按刘先生这个概念的层次编排的:泰勒斯等自然哲学家探索自然,将人从自然界的从属中解放出来,是人精神觉醒的第一层次;普罗塔哥拉为代表的智者学派关注社会,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正是反省的“人与人的关系”,是精神自觉的第二个层次;苏格拉底开始关注人自身,提出“认识你自己”的课题,而亚里士多德热爱智慧和好学深思的理性精神,这都是关于“自身” 的精神自觉,是精神觉醒第三个层次。在本课的这个年代,正是雅斯贝尔斯所谓的人类文明的“轴心期”,这一时期东西方涌现出众多的先哲,在第一单元的第1、2课中,教材介绍了春秋孔子、老子、战国诸子百家,这些东西方的哲学家们研究的课题无外乎精神觉醒的三个层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普通、最一般的规律的认识。这些个伟大的姓名象征着人在自己身上发现了最根本的源泉,人以自己内在的世界来抗拒整个外在世界,借此他可以超越自身和世界之上,出现了先哲,有了哲学,人类精神觉醒便开始了。 可见,对于“精神觉醒”这个概念的深入理解,使学生站在一个高度掌握了人类文明“轴心时代”的东西方哲学思想,这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抽象思维,也可以开启一些优秀的学生对于哲学的渴望与思考的快乐!这比单纯地讲重点,我以为好很多。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