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  

语文论文之教学中怎样激发学生的情感   ‎ ‎  书本上文质兼美的佳作,总是作者动了感情才见诸笔端的。作为语文教师理应寻找作品的动情点---作者思想集中流露的地方,作品中最能打动读者的地方,去理解作品,推敲语言和文字,“披文入情”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 ‎  一、精心钻研教材,寻找动情点 ‎  阅读中要使学生读文生情,教师要架起一座沟通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桥梁。作者的情感能否被读者所感受到,进而使读者得到自我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动情点,深刻地将作者的感受传给学生,感染学生,让学生深层次的去体会作者笔下的形象。‎ ‎  1、从主人公角色的转变中,寻找动情点 ‎  如童话《巨人的花园》的主人公“巨人”嫌孩子们吵闹,在花园周围砌起围墙,竖起“禁止入内”的告示牌,与外面世界完全隔绝。致使春天来了,他的花园仍是北风呼啸,雪花飞舞。最后孩子们从围墙破损处钻进花园后,花园里便草翠花开,春意盎然了。躲在树后的小男孩一抬手,树上的花儿开了。巨人终于明白了,有孩子的地方才有春天,于是巨人拆除了围墙,他和孩子们在漂亮的花园里一起生活,感到无比的幸福与快乐。教学时,教师要抓住人物的前后不同表现进行比较,才会使学生对巨人知错就改的精神由衷的表示赞叹。‎ ‎  2、从对次要人物描写中,寻找动情点 ‎  如《穷人》中对西蒙有这样几句描写:西蒙头往后仰着,冰冷发青的脸上显出死的宁静,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稻草铺上垂下来。西蒙究竟要抓住什么?是一种求生欲望的挣扎?还是想最后摸一摸自己舍不得丢下的孩子?还是想把更多的可以御寒的衣服给幼小的孩子盖上---而所有这些,她那两个可怜的孩子一点也不知道。他们正挤在一起又香又甜的睡着。面对此情此景,我们怎么能不被西蒙表现出的伟大母爱所感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课文对西蒙这个次要人物的简略描写,激起学生对西蒙悲惨命运的深刻同情和对那个吃人的旧制度的切齿痛恨。‎ ‎  3、从语言、动作描写中,寻找动情点 ‎  如《别饿坏了那匹马》中,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展示给了我们一个感人的故事。年轻人身体残疾,还得养活妹妹,自身已经极度贫困,为了让我继续在他的书摊上如饥似渴地读书,看到“我”的马草卖不出时,硬说自己家里有匹马,还试图摇动轮椅动身去劝阻“我”,这是最足以表现普通人的品质、善良、心灵伟大的一页。教学时,教师要抓住这些细节,启发感染学生,激起学生自身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好的达到阅读的目标。‎ ‎  4、从幻想与现实的鲜明对比中,寻找动情点 ‎  如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现实的冷酷,迫使卖火柴的小女孩进入了幻想的境界。在幻想中小女孩得到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得到的温暖与幸福—-火炉、烤鸭、圣诞树、慈爱的奶奶,然而这些最低的要求,小女孩从现实进入幻想,又由幻想回到现实,幻想与现实的对比,就能使学生与主人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起学生对卖火柴小女孩的无限同情。‎ ‎  二、研究学法,落实动情点 ‎  1、了解学生,有的放矢 ‎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如果学生对阅读对象缺乏了解,便很难动情。所以学习一篇文章,首先要了解学生知道些什么,不知道什么,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学生缺乏地震时的切身体验,很难进入情境。教师在课前播放地震影像资料,讲述地震的危害性。学生了解了情况,就能通过文章的叙述体会出父亲救儿子的感人过程,从而体会出父子情深。‎ ‎  教学中,教师还要真正了解什么时候学生会动情,什么地方学生会动情,孜孜不倦的去追求最佳教学效果,儿童往往是通过形象去认识世界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发挥课文的形象性,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情绪体验,从而使情感得到诱发。如一位老师教《梅花魂》,在读了课文后,让学生讨论分段,讨论课文几次写到了梅花图,梅花有什么秉性等等,结果学生没有“动之以情”,教师也难于“晓之以理”‎ ‎。课后调查,大部分学生认定这一课主要告诉我们梅花有多坚强,实际这篇文章是反映一位华侨老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表露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按理,教师应抓住梅花的与众不同,从而引出梅花的“魂”,那就是“最有骨气,最有品格,最有灵魂”,不怕风欺雪压,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这样一步步的剥笋,层层递进,挖掘出外公所说话的情感内涵,从而悟出外公爱梅花之情,就是永恒不变的爱国之情。‎ ‎  2、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 ‎  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课堂上师生双边活动,情感交流的纽带。抓住这一动情点的方法可以从以下两点入手:‎ ‎  ①   导语激情法:成功的导语能够迅速的安定学生的情绪,起到先声夺人、先声服人的艺术效果,如教《梅花魂》一课时,一位老师这样开头:“同学们,如果你们远离家乡,会想家、想妈妈吗?老师17岁那年,到遥远的山区插队劳动,离家还没几天,就非常想家,想妈妈。常常一个人爬到山顶上遥望家乡,还偷偷的流泪呢!而课文中的一位华侨老人,几十年身居异国他乡,那种思念家乡,思念祖国的感情是何等的深沉啊!他只好把这种深情寄托在对梅花的爱上。” 老师富有感情的导语,把学生领进了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下,为学好课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②  ‎ ‎ 假设激情法。假设的过程能够把学生的情感推向另一个高潮,使学生更好的去体会文章的情感。如教《地震中的父与子》的第12段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父亲的了不起,教师可假设这样一结局,父亲挖了38小时后,得到的是儿子冰冷的尸体,他没有救活儿子,你还认为父亲了不起吗?在学生的肯定声中,让学生从课文找出足够的证据来证明父亲了不起!这一结局的改变,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父亲的爱是如此之伟大。‎ ‎  总之,要学生动情,教师自己先要动情。要使学生动情,教师要有以情感人的魅力、要有高尚的情操和丰富的语言修养,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文化素养。正可谓教育者必先受教育,否则动情点也就“烟涛微茫信难求”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