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有效的阅读教学“立”起来
语文论文之让有效的阅读教学“立”起来 盐城市第一小学 汪杨 [内容提要] 小学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要构建有效的阅读教学,教师必须建立多元化的课堂教学机制,让阅读教学“立体化”,从而使学生能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自主化学习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 个性化阅读 探究性阅读 真自主 现代阅读教学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过程。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应该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进行阅读实践,可以使学生充分走进文本,体验阅读的快乐。 一、追求个性化阅读,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1. 鼓励自主选择,诱发个性体验的独特性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学生自主取舍学习对象。在教一篇课文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开始读,谈谈读后有什么感受。例如《人类的老师》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等方面向动物学习的例子。课堂上,我就请学生从自己最感兴趣的方面入手进行研究,讨论:这一部分所讲的人类的“老师”是谁?人类向它学习到了什么,结果怎样呢?这样,学生学起来不但没有感到吃力,反而觉得很有成就感,而且打破了以前那种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学生也因为尊重了他们的意愿,更加乐意去学习。 除了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外,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学习。如教《公仪休拒收礼物》一文时,孩子们普遍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现场表演这个戏剧,于是我便让学生扮演各自喜欢的角色,使情境直接诉诸于学生的感官,以探问引导他们轻松进入课文情境。这样,学生以进入情境的模仿表演去学习探究,在角色体验驱动下,产生一种巨大的导引效益,学习效果当然不同一般啦。 2. 增强内外结合,促发个性阅读的有效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教师不但要扎根课内的范文导读,还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比如我在教《鸟语》这篇课文时,讲到“这样无拘无束地一问一答,有趣极了”这句话时,我问孩子:“无拘无束是什么意思?生活中,你什么时候会感到了无拘无束?你还在哪儿见过这个词,能给大家讲讲吗?”教室里的小手马上就高举如云。小明说 “ 我和爷爷奶奶在一起旅游时无拘无束”,莉莉说“老师很和蔼,和老师说话时无拘无束”,还有更多的孩子谈到在一篇文章里读到了这个词,并津津有味地把读过的文章讲给大家听。从学生喜形于色的回答中,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无拘无束”一词,不仅从文本中理解,从自己的生活中理解,还从课外阅读中理解。课后,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把“无拘无束”运用得十分贴切,十分巧妙。 3. 求同和求异双管齐下,提高个性阅读的深刻性 求同就是理解、感悟作者的价值观,追寻文本意义的过程。在求同阶段,我们首先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借助语言文字去理解、感悟作者表现的主题思想; 其次在理解到主题思想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独特的语言、构思、手法来表现思想的。比如在《莫高窟》一课,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学习不难理解到课文介绍了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壁画、藏经洞等著名的历史文化遗产,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我国劳动人们的无穷智慧和伟大的创造力。而体会作者如何运用他独特的艺术去表现主题思想,是阅读教学着力点,教师应深入地引导学生进行体会感悟。比如:文章运用了总分总的构段方式,重点突出,主题鲜明;点面结合,详略得当地安排写作素材;文中细腻的细节描写;作者独具匠心的结尾艺术特色等。在体会到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再指导学生对文本的表现形式或作者表达的思想,作个性化的解读,那么则是水到渠成了。 二、引导探究性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 1.妙设话题,激发探究欲望 阅读教学强调实效性,而探究性学习正是组织指导学生高效地学习,达成“认知”、“发展”双重目标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这一目标能否达成,关键在于探究话题的设定上。探究话题应当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才能最具有针对性,可以发挥最佳效益。所以,由学生提出探究话题自然是最好不过了,教师若能从学生的话题中加以提炼、升华,实为最佳策略。如研读《公仪休拒收礼物时》,在深读阶段,教师问学生你有哪些疑问希望在深读课文时解决吗?学生提了不少,如:管家送鱼给公仪休到底想干什么?明明喜欢吃鱼,公仪休为什么说“自己闻到鱼腥味就呕吐”?公仪休最后和子明的对话到底什么意思?…… 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些疑问都与“公仪休是一个怎样的人?”有关,便自然提升出研读的课题是:“公仪休是一个( )的人?”学生填写了“廉洁公正”、“聪明机智”、“不贪小利”……在此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研读课文中与反映人物性格有关的重点词句并交流研读体会。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人物性格特征。 2. 亲历过程,体验探究快乐 首先,阅读教学,“读”占鳌头。“读”是学生体验探究之乐的前提。一篇课文的教学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许多教师往往只重视中间的精读领悟阶段而忽视了自读感知和诵读表达这两个阶段,孰不知自读感知阶段是基础。同样没有最后的诵读表达阶段,学生对课文的这种零零碎碎的理解就难以得到整合和深化。因此我们教师在重视点拨、指导的同时,更应重视多给学生自由阅读的机会让学生自己去感知体味。通过自由读、齐读、分角色读,背诵等方式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 其次,角式扮演,动手操作,实验明理。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如教学《乌鸦喝水》,“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会是什么样呢?让学生戴头饰进行表演,让学生感受和体会乌鸦口渴难耐,到处找水的情景; 对于有实验操作内容的课文或学习材料,让学生自己动手模拟,进行实验操作,在具体的体验过程中开展探究性阅读。同样是教学《乌鸦喝水》,首先是激疑:乌鸦只是放石子,并没有放水,水为什么会渐渐升高呢?接着,分小组进行探究,合作完成乌鸦喝水的小实验。然后组织交流:从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从而体会“渐渐”一词的含义。 第三,延伸教材内容,拓宽认知视野。如在《人类的老师》一课的探究性阅读中,引导学生们通过相互沟通明白自己不仅能够从书店、图书馆、网上搜寻相关材料,更可以去采访自然教师或其他人获得大量宝贵的资料。学习了《黄果树瀑布》,可以课外再搜集有关瀑布的资料进行交流;学习了《珍珠鸟》后,让学生留心观察一种小动物,并能写出动物的外形特征。 综上所述,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地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构建探究性阅读和个性化阅读有效融合的立体阅读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经历阅读探究过程,从而有效地改变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实现知识的主动建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 《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王先霈 2. 新《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3. 钱正权《把个性化阅读引向正确轨道》 《小学语文教学》2004年第11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