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数学论文之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 ‎ ‎  培养高素质的跨世纪人才,不仅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在数学教学中要实施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1 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品德教育小学生正处于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不仅可以促进青少年更加努力地学习,而且也是时代和祖国对他们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想品德教学的渗透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①指导学生接受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②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观察习惯、思维习惯、自学习惯、听课习惯等。对学生知识能力的提高,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等是一个长期、艰巨、细致的综合教育过程。③培养学生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勇攀科学高峰的品质。正如苏霍姆林斯所指出的:遭遇困难才能给人打开通往幸福之路。我们要循序渐进地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训练,使学生苦中有乐,乐在其中。还要以陈景润、高斯等数学家,为科学勇于献身的事例,激励学生勇于攀登科学高峰,培养学生远大志向。‎ ‎  2‎ ‎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在愉悦的心理下接受教育,学习新知识,这是心理学家已研究成功的经验。数学学科的特点是以抽象思维,而学生心理发展有如下特点:感知的笼统,不精确性;感知的目的性、有意性、持久性差;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但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具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这就要求数学教师都要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把愉快教育、成功教育、情景教学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特点,恰当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去,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当前课堂教学仍然是一种主要的教学形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上好每一节课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新课程标准》中倡导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实践创新数学学习方式,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生活背景出发,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进行数学活动和数学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能获得广泛的数学经验。同时数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具有抽象性。而一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同时也保留着直观动作思维的形式。针对他们和这一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宗旨,以使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会学数学。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  2.1课始,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一种带有强烈情感色彩的欲望和意向,是形成创新动力的重要基础,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构成小学教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基础,创新与兴趣是紧密在一起的。只有对学习感兴趣后,学生才能自主地、自觉地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对小学生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最具有推动力的一种东西。‎ ‎  所以,针对一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在每节课的开始,都会精心设计一个生活情境,意在引起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真正感到数学并不是那么难,它就存在于我们周围,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  例如,在教学《统计》这一内容时,我针对小学生对自己的生日记得特别牢这一特点,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生日是怎么过的,分别来了哪些客人,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接着说道:“大象伯伯今天也要过生日了,请小朋友看一下,他家来了多少客人呢?”这时学生的兴趣高涨,争着说自己的发现。这时,我抓住时机又问:“你还想知道些什么呢?”因为这情景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又提出了许多问题,课堂气氛显得尤其热烈。对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进行后面的收集整理数据的教学起了一个很好的铺垫作用。‎ ‎  2.2课中,创设合作情境,激发探索欲望。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学好数学的关键。着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 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很难在认知过程中只凭借老师的讲解来获取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方法。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努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获得知识,真正达到“我做过了,我理解了”这一目的。并且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单独动手能力还比较弱,比较乐于和同伴共同来做一件事情。这个实践活动我一般是采用变“单独学习”为“集体合作”。‎ ‎  2.3课末,设下悬念,让学生自觉地去探索生活与数学领域中的知识。课末设、留练习,是教学流程中最重要的组织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是否学以致用,用以入情,为此,我们在课末设、留练习时,讲究适时性,适量性的同时,还要讲究“妙”设,“妙”留。要妙得融悬念、趣味性、知识性、实践性于一体,也就是说;我们在课末设、留练习时,要坚持以生活与实践相结合、文道统一的指导原则进行编设和拟留,要尽量避免机械的、无效的、单一的重复性练习,要让学生从悬念的练习中获得知识,学到方法,以勾起学生思考的兴趣,悟出科学之道。‎ ‎  3 转变传统专教学法,培养学生创新技能现代创造理论表明,以创造思维为核心的创新技能不是靠传授而得到的,也不是手把手教出来的,它往往是创造者经过心理的“烘热期”和“脑风暴”后的“顿悟”。因而,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技能必须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感悟到创新思维的技巧。‎ ‎  3.1变传统的知识传授过程为“解决问题”序列的探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所面对的都是些经过人类长期积淀和锤炼的间接经验,让学生快捷地懂得这些成果或者沿着一条“简洁、顺畅的道路”,重复推演一下当初科学发现的过程,无疑是一条高效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途径。但是,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有意地创设一些对学生来说需要开辟新路才能消除困惑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技能是十分有益的。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某些要揭示的概念、证明的规律纳入待“解决问题”的序列之中,将学生学习概念、规律的过程设计成对这些问题的“再发现”、“再解决”的创新思维活动过程,让学生在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弯路、岔路和纠偏过程后受到创新思维方法的启迪,从而增进创新技能。采用“解决问题”序列的教学过程,一要注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二要引导学生面对问题前进,探索解决问题的新路。‎ ‎  3.2培养观察能力,让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学会在观察时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本质,发现规律,达到不断获取新知,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的目的。在教学中要尽量举一些学生熟悉的实例,运用幻灯、模型、实物等教具,形象而又直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综合。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不至于在深奥的数学迷宫中走迷失方向。例如:在讲解第九册练习二十一第5题计算加料面积一题时,我考虑学生对加料斗没有接触过这一事实,引导学生通过以下四个层次进行观察分析:(1)这个加料斗的四侧面是什么形状;(2)让学生观察这个加料斗上下两个面是空的,从而使学生初步感知,计算加了斗的面积四侧面的面积;(3)让学生进一步观察侧面的四个梯形是否是大小形状完全相同;(4)将这个加料斗沿一梯形的一条腰拆开,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将抽象化为具体化,使难题迎刃而解。班上教差的学生都计算出来了。同时经过这题的解答给学生留下了教深刻的关于“空间”这一概念的初步印象,对今后学习体积做了铺垫。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 ‎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小学数学教师要依据教学大纲,依据教育学、心理学原则对学生因材施教,全面提高素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