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探寻单元导学秘妙,确定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探寻单元导学秘妙,确定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语文论文之探寻单元导学秘妙,确定教学内容——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 ‎ ‎  温岭市城南小学  王丹华   王晶鑫 ‎  【摘要】自从阅读教学“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之后,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甚是茫然。其原因之一,笔者以为是教师与编者缺少有效的沟通导致。那么如何与编者对话,揭开编者意图,探寻单元导学秘妙,进而确定教学内容呢?本文借助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从三方面加以阐述,一是从探寻单元导学系统的秘妙,确定单元教学内容;二是探寻文本导学的秘妙 ,确定文本教学内容;三是探寻综合性学习的秘妙,确定拓展性教学内容。‎ ‎  【关键词】   单元   导学  秘妙  教学内容 ‎  2001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2011年颁布的课程标准则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为什么十年后要多增加一个“教科书编者”这一对话对象呢?无独有偶,自从崔峦先生针对当前教学弊端一针见血地指出:“阅读教学要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 后,一线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甚是茫然。这两者有什么必然联系?笔者认为,之所以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举棋不定,无从适从,其原因之一是教师缺失与编者有效的沟通和对话,缺乏对编者意图的深入揣摩和探究。其实,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一年级下册到六年级都采用了专题编排的形式,每个专题都有丰富的单元导学内容,教师要善于走进每篇选文所在的单元,与“教科书编者”作一次亲密接触。在一番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中读懂编者心声,领会教材编排意图,从而精确地作出选择。下面,就以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为例,谈谈如何探寻单元导学秘妙,确定教学内容。‎ ‎  一、探寻单元导学系统的秘妙,确定单元教学内容。‎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单元都有一个融“导学、导思、导练、导行”为一体的“单元导学系统”。它包括单元导语、词语盘点、语文园地中的相关栏目等,集中体现了编者对一单元教材的整体设计意图。只要用心去解读,努力去探寻,就一定会让你收获满满。‎ ‎  (一)寻味“单元导语”秘妙,确定单元核心教学内容。‎ ‎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单元导语一般都先介绍单元主题与选编的课文内容,提出内容理解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方面的要求,再明确提示阅读、习作训练的任务目标。单元导语起着统领单元,纵横贯通的作用。其实,我们只要留心去研读每组课文的“单元导语”, 充分利用“单元导语”这一资源,你就会从中提炼出教学的要点。‎ ‎  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单元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该单元导语:‎ ‎  在乡下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下面的课文,为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的乡村生活画面。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体味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并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 ‎  从该单元的单元导语中,我们明晓该单元的学习任务:一是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二是体味优美语言;三是积累精彩句段;四是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 ‎  这些任务既有情感体悟,又有语言品读;既有语言积累,又有综合实践。从理解、积累、运用的角度看,任务一、二侧重于理解,任务三侧重于积累,任务四侧重于运用。由此可见,本单元教学的核心内容应该是“品读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 ‎  笔者在教学这一单元时,就是咬定这一单元导语的秘妙处,确定以“解密独特语言,感受独特风光”作为本单元教学的核心教学内容。就说教学《乡下人家》这一课吧,笔者就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设计了一个直指文本精髓的问题:‎ ‎  在作者眼中乡下人家的风景是独有,吸引人的。那作者是用怎样独特的语言描绘这独特、迷人的风景呢?请同学们捧起书,拿起笔,一边读课文,一边圈、划出吸引你的词、句,试着在旁边写写你的体悟和感受。‎ ‎  整节课就以这核心问题展开教学,老师教得简单、扎实,学生们学得轻松、透彻。‎ ‎  (二)寻究“词语盘点”秘妙,确定单元基础性教学内容 ‎  自小学四年级开始,每单元课文后面都安排了一个“词语盘点”栏目,其中包括“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两块内容。“读读写写”‎ 是由精读课文中要求会读会写的词语组成的,而“读读记记”则是由略读课文中要求会认的词语组成的。每单元“词语盘点”中的词语一般都有50来个,词汇量比较多,安排在整组课文后面,有的认为意在让老师引导学生对该盘点中的词语进行再学习;指导学生对词语学会归纳、整理、运用,并立足于学语文、用语文的层面,激活学生的思维,使词语找到归宿,真正实现“盘点”的意义。有的则认为便于学生自查自测。而笔者则认为不但两者兼有,且另有妙处--‎ ‎  众所周知,词语是一篇文章最基本的语言单位,具有情趣性、准确性和依存性等特点。而词语教学,则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管是低、中段,还是中、高段,词语教学始终是缺一不可。词语教学内容可以说是每一选文的基础性教学内容。不要以为这一块教学内容好抉择,其实,当你面对一篇选文,面对选文中的众多佳丽--词语,你肯定会有眼花缭乱,不知舍此求彼,不知轻重缓急的时候,不过你也别着急。若你能淡定地将视线移至选文后面的 “词语盘点”,相信你一定会有“蓦然回首,佳人就在灯火阑珊处”之感。‎ ‎  比如该单元的两篇精读课文,编者要求学生会认会写的词语全都聚焦在该单元“词语盘点”中的“读读写写”中:‎ ‎  棚架  风趣  装饰  顺序  照例  瞧见 ‎  率领  觅食  捣衣  向晚  归巢  和谐 ‎  辛苦  蚕桑  耘田  白鹭  鸡冠花 大丽菊 ‎  催眠曲  房前屋后  天高地阔  月明人静 ‎  在处理教材《乡下人家》时,笔者发现该课词语特丰富,到底哪个词语需“重磅敲击”,哪个词只需“一掠而过”即可,而措手无策时,突然想到了“词语盘点”,于是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及“词语盘点”的内容,在本课词语教学时作了如下处理:‎ ‎  预习检查时呈现如下三组词语进行教学:‎ ‎  ●一组含有多音字的词语:结瓜  率领  和谐  鸡冠花 ‎  ●二组意思难把握的词语:屋檐  时令  觅食  捣衣  向晚 ‎  ●三组是四字词语:     房前屋后  天高地阔  月明人静 ‎  细读课文时,结合课文语境进行词语教学:‎ ‎  ●一是在品读重点句“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shì),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时,随情落实了“风趣”、“装饰”两个词语。‎ ‎  ●二是在品读重点句“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 芍药,凤仙, 鸡冠花, 大丽菊, 她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也随情让学生看课件中的图片认识了“芍药”、“大丽菊”。‎ ‎  总之,是“词语盘点”让笔者触摸到了词语的温度,是“词语盘点”让笔者认识到走进一个单元,在确定该单元基础性教学内容之一--词语教学内容时,探寻“词语盘点”秘妙,依托“词语盘点”是上上之策。‎ ‎  (三)细究“我的发现”秘妙  ,确定单元重点教学内容 ‎  人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八个单元,每一单元的园地都设置一个“我的发现”,是通过两个小学习伙伴对话的方式呈现学习内容,是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重要体现,而且内容涉及到的绝大部分都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因此,在备课伊始,老师如果注意去关注它,你就能从中捕捉到一些重要信息,为我们准确把握课文的教学内容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比如,在确定本单元核心教学内容为:“品读优美语言,积累精彩句段”后,具体落实到每一课该“品读”哪些优美语句,积累哪些精彩句段而犹豫不决时,笔者关注到该单元园地中的“我的发现”--‎ ‎  1、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  2、不再胆怯的小白菊,慢慢地抬起它们的头。‎ ‎  3、成千上万的小鸟,成群结队的长毛山羊,在见不到一个人影的绿草地上,安闲地欣赏着这属于它们自己的王国。‎ ‎  三句话的旁边有一个小泡泡:“我发现句子带点的部分……”‎ ‎。显而易见,品读拟人句是本单元的重要训练点。既然是单元的重要训练点,在教学中老师决不能将“发现”的内容作为单纯的知识点进行传授,一读了之,囫囵吞枣,而应将对它们的学习与感悟渗透到整个单元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品读拟人句将成为本单元每一课的教学重点。你看,借助“我的发现”,很快就让笔者发现了教学着力点,老师们何不尝试呢?‎ ‎  二、探寻文本导学的秘妙 ,确定文本教学内容 ‎  单元导学内容除了单元导学系统为导向外,真正直指文本核心内容的还是其丰富的文本导学内容,它包括课后题、小“泡泡”、连接语等。你若探寻之,就必能得知文本教学内容。‎ ‎  (一)探寻精读课文导学秘妙,确定文本教学内容 ‎  细细翻看每一篇精读课文,你会发现其文本导学内容包括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的课后题;在文中或文尾,插入了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提示语 “泡泡”。细探寻,绝不会让你大失所望。‎ ‎  1、寻味“课后题”秘妙,确定核心教学内容 ‎  人教版新教材的课后练习,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谈感受、展示学习成果,或用举例的方式,鼓励大家讨论、交流。时代气息浓烈,教学价值也甚高。它既是阅读提示,又是学习目标的检测。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编者奉献给我们教师的一个微型教案。通过课后题去揣摩编者的意图,同样能实现教者与编者的倾情对话,同时还能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 ‎  记得笔者在处理教材《麦哨》时,面对文中排比句、对仗句、拟人句、比喻句,句句隽美、精致,到底重点该品读哪几句而举棋不定时,翻看该单元的这组课文,发现《乡下人家》一课有这样一道课后题:‎ ‎  下面的句子写得十分形象、生动,我抄了下来。你抄了哪些?‎ ‎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  ●‎ 从他们的房前屋后走过,肯定会瞧见一只母鸡,率领一群小鸡,在竹林中觅食;或是瞧见耸着尾巴的雄鸡,在场地上大踏步地走来走去。‎ ‎  细琢磨,该课后题的秘妙之处就是编者欲擒故纵,一方面放手让学生自主寻找、积累写得形象生动的句子,另一方面又暗示学生,要好好品读、积累这些运用了拟人手法的精彩语句。‎ ‎  再看该单元的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中的三个句子也是拟人句(前文已提及,在这里不再赘述)。笔者断定本单元语言品读、积累的重点是运用了拟人写法的精彩语段。由此可以确定,《麦哨》一课中品读、积累的重点也应是拟人句。“麦田换上了耀眼的浅黄色新装。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这一拟人句的品读、积累,就成为本课教学的核心内容。‎ ‎  再比如本单元《古诗词三首》的教材处理,面对一句句言约旨远,富有象征性、画意性的诗句,我们该如何精选诗句重点品读?别急也别恼!只要你试着去探寻该课课后题的秘妙,你就会很快找到方向。看--‎ ‎  我们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再想像描绘的画面。‎ ‎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  三首古诗词,每首该重点品读哪一句?该怎样品读?明眼人一看这课后题就知道了,该课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品读每首诗中画意性最浓的诗句,并重点引导学生在读中想象,在头脑中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读中感悟,体会诗中意境。‎ ‎  2、寻究“泡泡”秘妙,确定主要教学内容 ‎  人教版的语文课本里,在文中或文尾,插入了许多精彩纷呈、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提示语。这些提示语,像一个个可爱的诱人泡泡,十分吸引着师生们的眼球。我们都称它为“泡泡”。别小看这些“泡泡”,它们的含金量可高了。 在你面对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取舍不下时,关注一下这些可爱的小“泡泡”,也许会让你有种“‎ 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 ‎  我们看《乡下人家》这一文,在第二自然段的旁边就有一个可爱的“小泡泡”冒出:我仿佛看见了“雨后春笋”的画面。‎ ‎  细究这一“泡泡”的秘妙,我们会发现这一“泡泡”是在暗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品读词句,想像画面。像这样的指导学法的泡泡,我们能视而不见吗?‎ ‎  《乡下人家》这一选文如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一读课题,眼前就会不自主地呈现出一幅幅自然质朴、亲切祥和的农家画面。教学像这样的经典美文,重点不该落在引导学生习得“品读词句,想像画面”的学习方法上吗?再说,这一选文以“精读课文”的身份放在本组课文的首篇,通过这一课的学习让学生习得这一学法,为迁移运用学习下面课文打下一定基础是完全有必要的。‎ ‎  几经思量,几番琢磨,我毅然决然将“品读词句,想像画面”这一学法的落实确定为这一课的另一个主要教学内容。于是,我在教学《乡下人家》第二自然段这句话:“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时,浓墨重彩地引导学生抓住“常常”、“成群地”“探”等关键词,品词析句,想像画面。做好精读课文本分工作,为后面略读课文的学习铺桥搭路。‎ ‎  由此可见,咬定这一“泡泡”的秘妙之处,的确能很快觅得我们亟待要落实的教学内容。(二)探寻略读课文导学秘妙,确定文本教学内容 ‎  留心每一单元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导学内容,你会发现略读课文既没有课后题,也没有小泡泡,却有一个精读课文所不具有的连接语,只要我们细细去咀嚼,你就会发现这一课的教学内容原来就藏匿其间,可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  如本单元略读课文《牧场之国》的课前就有一个连接语:‎ ‎  乡下人家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下面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有着“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那里的田园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阅读中去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 ‎  认真研读这一连接语,再联系先前从单元导语中觅得的“单元核心教学内容”,记得当时我就是从“这篇课文描写的是有着”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那里的田园景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在阅读中去感受异国的田园风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两句连接语中读出这一教学内容:“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荷兰牧场的风光美,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悟四次由衷感慨‘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的原因”;从“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词句抄下来。”这句连接语中读出另一个教学内容:“开展个性化阅读,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性,体会作者拟人、比喻手法的巧妙运用,积累语言”,然后以落实这两块教学内容为目标,展开课堂教学,最后,从整节课学生表现情况和课后作业反馈来看,这样处理教材是合情合理的。‎ ‎  三、探寻综合性学习的秘妙,确定拓展性教学内容 ‎  从三年级开始,每单元都有一个“重探究、重应用”,引导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语文能力的“综合性学习”。本单元就有一个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乡下人家》后,编者就提出了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任务要求:‎ ‎  读了上面的课文,你是否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加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  家在农村的同学,可以先想一想自己的家乡值得自豪的景物是什么,自己或身边人的生活是怎样的。然后进行深入的了解,比如,观察田园风光,了解不同季节里庄稼、瓜果蔬菜的生长,调查当地人生活的变化,回忆和小伙伴们之间的趣事。城里的同学可以在家长或老师的带领下去体验乡村生活,也可以向熟悉农村生活的人询问有关情况,还可以搜集国内外农村生活的资料。‎ ‎  活动前,可以先商量一下,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 ‎  我们知道“综合性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学习,它是伴随着整个单元学习而进行的。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之所以在单元第一课学完后下达,我们就该明白编者的意图,是让我们将本次活动提前规划好,做到“未雨绸缪”,方能“运筹帷幄”。‎ ‎  细读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要求,我们可以读出这几项学习任务:一是观察家乡田园风光,了解家乡田园风情;二是收集异国田园风光,了解异国风土人情;三是回忆农家童年趣事,或体验农家生活等。‎ ‎  如何落实这几项任务呢?我们知道该单元课文描写的都是乡村的景色和生活,但每篇文章描写的角度则是完全不同。依据文本各自的特点,落实与之相应的学习任务,笔者认为这是最合乎情理的。《乡下人家》描写了富有诗意的乡村生活,学完这一课,要求学生去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一:观察家乡田园风光,了解家乡田园风情。记得当时笔者组织学生成立“农村风光组”,引导孩子拿起相机拍摄田园风光,拿起纸与笔去采访,去了解乡村风土人情。《牧场之国》展现了异国的田园风光,课后让孩子们去“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各国田园风光,并了解其风土人情”完成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二。《麦哨》则侧重于描绘了乡村儿童在乡间田野无拘无束、充满乐趣的童年生活。课后开展一次“童年故事大王”争霸赛,让孩子们以我手写我童年故事,以我口讲我童年趣事。《古诗词三首》诗化了田园意趣。课前或课后布置学生从千古传诵的诗词中选取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关于田园乡村的诗句吟诵,丰富自己的积累。虽然“综合性学习”没有明确与之相应的拓展性任务,但我们从丰富学生语言积累的角度来看,是完全有必要。‎ ‎  就这样,咬住“综合性学习”‎ 的秘妙之处,一课一任务,一课一落实,待学完本组课文时,综合性学习的任务也已扎实、有效地完成了。这时再去完成“‘语文园地六’的口语交际、习作中要求学生展示交流本次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并把它写下来”的任务,已然是水到渠成的事。‎ ‎  总之,要真正做到“与内容分析式说再见”,关键在于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不但眼中要有学生、文本,还要懂得潜下心来与编者对话,充分倾听编者那些无声的语言,挖掘其中秘妙,为我所用。唯如此,当教师面对丰富的教学内容时,才能“剪得断,理得清”。‎ ‎  【参考文献】‎ ‎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 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  【2】王晶鑫 . “一棵树”和“一片森林”  小学语文教师 , 2013.06.‎ ‎  【3】王荣生。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