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9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语文论文之农村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及对策浅析 内容摘要:文章从一所城乡结合部的初中生学习状况入手,通过听课了解、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走访家长等形式,调查了初中学生的厌学问题,从学生个人、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方面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条初步的治理策略。 主题词:厌学 原因 对策(一)我校地处广汉市城乡结合部的西外乡,学校是一所完中。随着广汉教育布局的调整,高中的规模逐渐萎缩,但初中生人数却没减少,始终保持在400人以上。三年前我刚来这所学校时,曾听说这里的初三一个班升入国家级示范高中人数就近20人。但那是好几年前的事了。现在全校初三年级升入省级以上示范性高中也不到两位数。对此引起了我的高度关注。我发现这里的教师并不比城里的差多少,曾有一位叶姓女老师,从这里调入城里某初中,两个月后就获得德阳市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还有一位刘老师,前不久竟获得全国优质课竞赛第一名,可两年前她还是这里的语文老师呢。就是现在学校中每个年级的学生都有进入全市前500名的,他们也是在同样的学校同样的老师教育下成长啊。我逐渐了解到,除了学校班子多数成员偏重高中出口并重视对高中教育的研究外,初中教学质量差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里的初中学生普遍厌学。常见这样的现象:学生在进入教室前精神抖擞,而一听上课铃响,就萎靡不振了,上了一会儿课就开始头趴在桌上,不一会儿就能听到呼呼声;学生上计算机课跑步到教室,而数学、英语课就经常迟到,诸如此类的现象比比皆是。 经过听课了解、问卷调查、个别谈话和走访家长,针对我们这样的学校,写出了这样的调查报告,希望对改进这类学校学生的厌学行为有所启迪。 (二)初中生厌学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自身因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学科教学内容不断变化,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对于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孩子来说好比从“童话世界进入现实”,玩的时间被剥夺很多,学科大大增加,考试科目是小学的好几倍。进入初中几个月下来,就离老师的要求越来越远,慢慢就产生了厌学行为。学生厌学的自身原因主要有: (1)学习目的性不明确心理学讲,学习目的性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调查显示,农村初中生的学习目地性普遍不明确。现在我校有初中学生401人,我们选择了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各100人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谈话调查。学习无目的,读书是为了应付家长的占52.8%;学习为个人前途,为家长争光占20.2%,学习为家乡、为国家的建设服务占27%。正如我与初二年级学生刘某的谈话中问到“你将来打算做什么职业?你对期末考试各科成绩有分数指标吗?”他都是摇头没答案。说:读完初中再看。 我校学生多数升示范高中无望。对职业中专又还没有完全认可。就目前情况来讲,升入大学虽不是读书的惟一目标,却是读书的第一目标。如果学生确信自己升学无望,那么他读书也就失去了动力。我校部分初中生学习成绩较差,他们认为没有希望读大学,甚至不能读普高,前途无望、丧失信心从而厌学。 (2)学习习惯差科学奠基人贝尔纳曾经说过:“良好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这里的方法在学习上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学习习惯。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效果就不可能好,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信心,从而产生厌学情绪。据调查,我校每天在课外学习3小时的学生几乎没有,学习2小时左右的也只有11%,大部分学生课外只学习1小时以内或根本不学习,一天只在课堂上算是学习了。正如初二1班的文某告诉我的一样,他回家是从不看书的,在校也只是满足于上课,有时上课还要睡觉。而据一份调查,北京市的学生每天学习时间在13小时以上,上海和广州的学生也在12小时以上。我校的多数学生一天的学习时间不足8小时。 我校的学生只有22%制定有学习计划并按计划执行,11%的学生坚持课前预习、课后复习,19%的学生在没有人督促下会主动学习,19%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作业,39%的学生虽然能按时完成作业但有抄他人的行为。 由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学生在考试时出现焦虑不安、紧张害怕的情绪的竞高达85%。从调查问卷中:“你喜欢考试吗?”这题的统计数据看,不喜欢的占到58%,有时喜欢的占27%。在平时的观察中还发现这样一类学生:上课时注意力很集中,作业很认真,回家也刻苦钻研,但成绩就是不理想,于是就灰心了不想再努力了。学习积极性随之减退了。 (3)对学习不感兴趣初中生的注意力还不是很稳定,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还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甚至上课玩手机,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我校初二有个学生夏某,一天他和他母亲一起来到学校给老师请假,想回家去休息一段时间,理由是学不进去,先回家想一段时间再说。后来我了解他是真的对学习不感兴趣,想去学理发。我给他讲了很多道理,他还是没有回来。 在问卷中看到:注意力不集中40%,较集中47%。不喜欢所学科目、学习兴趣不浓的占58%。 我观察过初一1班学生胡某的学习状况并与他的家长交流过,他看上去很聪明,长得虎头虎脑的,喜欢打篮球,一到球场精神百倍,但一进教室就无精打采,问其原因,回答是:不喜欢上课,对学习毫无兴趣。上期末的数学成绩是27分,我就告诉他,如果其中考试数学考了40分,就带他外出打球。一听这话,他一下来了兴趣,给我讲要说话算数?结果期中考试他考了50分,我也兑现了诺言。这些天他对数学课不再象以前那样不感兴趣了。说明对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可以培养的。 2、学校教育不当在导致学生厌学的各种外部因素中,学校教育不当是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因为学校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厌学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学校生活。在学校因素中,主要有教育思想落后、教学方法不当、师生关系差等。 (1)教育思想落后学校主管部门评价一所初中学校时,教学成绩依然占据较大的比重,据了解我市教育部门对学校的评价是:学校日常管理不到6成,教学质量超过40%。而考查一所初中的质量指标中,中考成绩占最大比重,其它年级的期末统考成绩在全市的排位作为另一重要指标。这样一来,初中学校毫不犹豫地以升学率和考试成绩对教师进行管理,教师们就只能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每年初三学生想的都是我在全市能排多少名,进全市3000名就是a 1,全市3001至6000名就是a2,以上成绩才能进入国家级示范校读高中,以此类推,成绩差的连缴择校费的资格都没有,要不读职中,要不回家休息。据统计,学生因升好学校无望而产生厌学情绪的占74.1%,我校初三有一学生胡某,人长得很帅,语文、英语等科成绩不错,但数学太差,每次考试就三、四十分,我问他为啥不继续读高中时,他说:我肯定考不起大学,读书还有啥用呢! (2)教学方法不当我校绝大多数教师没有把自己的角色改变过来,不考虑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单纯地采用“灌输式”、“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一堂课连针对个别学生的提问都很少,只管自己讲完了事的现象比比皆是。老师提问通常都是自问自答,曾听一位女教师上课,仅10分钟就问了18个“是不是”,而学生只需说“是”或“不是”即可,恰如犯罪嫌疑人回答法官的问题一样,何来学习的乐趣?加上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奔命,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还有个别教师没有掌握育人的艺术,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只会批评、责骂、冷嘲热讽,甚至学生考不好还体罚。初一学生向某回答我“老师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会咋样”,他答:“整,叫自己用条子抽自己”。老师不会在学生学习困难时给予及时地辅导、诚心地鼓励。这种没有“爱”的教育对学生的学习怎会起激励作用呢?这些厌学的学生往往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差而产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态度,在其他方面也表现出叛逆、消极甚至有些恶劣的行为。这些行为又引起了老师和同学的极大反感,于是更孤立他们,冷落他们,不把他们当作集体的一员,不给予帮助,不跟他们交往。这样更让他们厌学。对“学习是一件艰苦且乏味的事”的调查中,87.3%的学生表示认同。 (3)师生关系差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 ,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干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从我校调查问卷的一题看“你最喜欢某一学科的原因是任课老师经常鼓励我关心我”占62、3%,说明老师的鼓励对初中学生是否喜欢学习很重要;而“因学习成绩不好而被看不起的”的占53%,说明我们学校也存在着歧视学生的现象。从我三年基础教育的工作看,由于老师希望看到学生好的一面,对于学生出现的失误总感到失望或沮丧。特别是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教师显现出厌烦的情绪,因此会出现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时会有鄙视的眼光。从问卷中的另一题看“被老师冤枉而受批评”占27%,这个结果说明由于多数厌学学生平时在纪律方面犯错较多,老师会先入为主不弄清事实冤枉了他们,这样会加剧他们产生讨厌老师、讨厌学习的情绪产生。 3、家庭教育方面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初中学生是一个特殊年龄的人群,他们虽还带有儿童的天性,但又自以为是,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不服家长管教,甚至同家长对着干。常听一些家长抱怨,现在的孩子没有小时候乖了,你叫他去看书他偏不去,即使去了坐在书桌旁也是大眼瞪小眼;更有甚者,家长一说话,他(她)就说“你烦不烦嘛,你这句话都说了几百遍了”……于是,初中家长就出现了不当的教育方法: (1)放任自流象我们西外乡一部分生活富裕而父母文化较低的家庭,在他们身上,丰厚的物质财富与贫瘠的文化素养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他们中有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文化却照样赚了钱,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有的忙于外出打工或做生意,无暇顾及对子女的教育,或者把他们托给别人管教,或者丢在家里,放任自流;有的人认为自己有钱好办事,现在孩子学得怎样不重要,以后可以用钱为他们安排出路;有的认为家里的钱多得几辈子都用不完,孩子只要平平安安地长大就行,学习成绩好不好无所谓。来自这一类家庭的厌学学生比较重物质享受,追求吃喝玩乐,对个人将来的前途不太关心,没有远大的志向,没有向上的动力,吃不了苦,受不得累,觉得读书没有丝毫乐趣可言,不愿努力学习,甚至经常逃避学习。学生文某,初二年级,独子,父亲经商,母亲是市里的干部,由于打架被城里学校逐出来我校重读,每天个人消费都在50元左右,父母只希望他混个初中毕业待大些了就去他爸的公司上班。刘某也是初二年级学生,人长得帅且活泼好动,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拿本小说看,周末都是在乡村网吧里,学习成绩较差。一次上午9点过才来学校,问其咋回事?答:睡着了,无人叫醒,早餐还没吃呢。多方打听才知道家里根本无人管他,父亲在外地打工,母亲在城里酒店工作,全是早出晚归,几乎见不着面。小学成绩就差,父母也懒得管他了。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导致这两位学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带到学习中来,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2)期望过高有一类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抓得特别紧,“要好好学习,认真读书,将来考上一所好学校”是孩子接受最多的信息。这使得学生整天被苦闷、焦虑、抑郁和不满的情绪围困着。特别是家长期望值过高,总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百般挑剔,孩子的学习只要稍不如愿,就责骂痛打孩子,使之产生强烈畏惧心理,而迁怒于学。久而久之,把本来饶有兴趣的学习视为不堪忍受的苦事,造成孩子对学习的厌烦甚至恐惧的心理。 象我们这里的很多农村家长只管孩子的学习结果,不管学习过程,一听说孩子分数不高,要不就生气,要不就打骂。 在我这三年的工作中观察到不管是优等生的家长还是学习困难生的家长都有这种现象。 小卿,女,初二年级学生,班干部,遵守纪律,学习态度端正,作业一丝不苟,性格温顺,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孩子”,父母的乖乖女。但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要求她每门功课必须在95分以上,如没达到就严厉批评。对于她的业余爱好,父母也抓的很紧,双休日全被数学、英语占满,由于年级升高,学业加重,她感到力不从心,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但父母不了解其感受,一味对于她的退步进行批评,让她对学习产生了厌倦。 小林,男,初一年级学生,不守纪律,学习态度不端正,作业马虎,性格倔强,是老师眼中的“捣蛋鬼”,父母眼中的“讨债鬼” ,当他的父母听到老师告状或看到试卷上的不及格分数时,马上就是一顿“竹笋烤肉”,从不进行思想教育。久而久之,他对学习和学校没一点兴趣,自暴自弃,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发生过几次逃学现象。 从上述两个例子看,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分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我的调查数据看:家长期望过高的占20%,成绩不好打一顿的占26%。 (3)缺少温暖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反之,一个充满“战争” 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容易引起厌学情绪。据调查我校学生不和父母居住在一起的占34.3%,其中多数是单亲家庭。在父母离婚前,要不经常吵架,要不父母感情极端不和,孩子在其中深受其害,到初中时已产生麻木心态。初二学生李某告诉我,他之所以不记得父母的生日,并不是他不爱他们,而是他早已厌倦父母,他说:他读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几乎每天吵架,记不得是啥时候,父母就不在一起,他是同母亲和外婆、外公住在一起,据调查,我校这样的学生占25.8%,大人很少辅导自己的作业,很少关心自己的作业,以上两选项都在50%以上,几乎不参加任何形式的课外辅导。不参加课外辅导的比例高达91.8%。足见城乡结合部的学生与城镇学生之不同。 4、社会影响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的。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由于我调查的对象是地处城乡结合部的学生,因此被诱惑最多的是看电视和打电子游戏或电脑游戏。从调查的数据看有21%的学差生沉迷于看电视,41.1%的学生喜欢到乡村网吧打电脑游戏。特别是周末,67.6%的学生要去网吧玩。学生刘某告诉我,去乡村网吧耍一晚上,只要6元钱,对于他一点没有问题;而学生文某说:他不喜欢玩qq游戏,那是小孩子玩的,他要去参加比赛,只玩竞赛游戏,一玩就是4、5小时以上。 从以上简要分析可看出,初中学生的厌学心理产生是内外共同作用的结果。必须依靠学生、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互相配合,综合治理,才能探索出纠正其厌学心理的对策。 (三)治理学生厌学的常用对策有: 1、充分挖掘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学校教育是治理学生厌学的主渠道,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最重要的方法是让学生喜欢在初中所学的各门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讲:如果一个正常的人没有在任何一门学科上取得成绩,如果也没有一门自己喜爱的学科,那就说明这样的学校是很差的。这就要求各科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和激起初中生学习的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他的知觉就会清晰而明确,记忆会深刻而持久,在学习上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要以知识本身吸引学生。巧妙引入,精心设疑,造成学生渴求新知识的心理状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数学课中利用课本每一章开始的插图,提出一般的实际问题,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了解每一章的学习目的。又如教学代数第二章有理数时,可给学生举一个实例:从讲台走向门走3米,从门走回讲台也走3米,接着问学生两个问题:位置变了没有?走了几米能用数学式子表示吗?对于问题,学生会说位置没变,可实际走了6米,怎么用数学式子表示就感到茫然了。这个例子诱发了学生的胃口,趁学生急于求知的心理状态引入新的课题:“为了满足实际需要,必须把小学学过的数扩充到有理数。”这样的教学就能很好的激起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的兴趣。 二是运用能够引起儿童认知兴趣的策略,学生会通过收集信息和探索行为形成一个更高层次的认知体系。教学中要很好地依据教材,挖掘启趣因素,设置悬念或提出启发性问题,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如语文阅读兴趣的培养就可以分三步走:初读课文,从课文整体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入情入思。着眼于激发学生阅读全篇的兴趣和动机,发挥其主动性;细读课文,通过情境体验抓好阅读重点,准确地掌握句、段,主要培养学生实际阅读能力,结合点拨、设疑、对比等方法,深化理解关键内容;精读课文,引导学生凭借创设的情境重点体会语感,抓住课文核心部分,通过声音和语调的节奏、气势的变化,结合词语朗读的比较,综合听觉,动觉、视觉体会情感变化,及其与语言的关联,学会欣赏和理解文章的内涵和精华。 三要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任何知识、技能乃至情意因素,只有经过主体的内化才能养成。而要养成,就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单纯地教师主宰课堂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使得学生不会学习,不会独立地获得知识,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缺乏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用“讲”占据课堂,不应武断地裁判学生的发言,要适当变换教学方法,增加新鲜感,要杜绝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让学生多讲、多思考、多练习,要鼓励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尽量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参与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思考分析问题,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主动、积极的思考,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敢于质疑,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逐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充分展示自己。 2、真心关爱厌学学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赞科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甚至几乎是最主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 只有给予学生爱,让学生感受到爱,体会到被爱之乐,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更应关注学差生,给与他们更多的爱。 关爱厌学学生要转变观念,更新思想。不能用学习成绩这把尺子去衡量学生,这种做法会不可避免地在对学生的认识和评价上产生偏差。认为成绩好的就是“好生”,成绩差的自然是“差生”,好生则后生可畏,前途无量,差生则是朽木一根,不可救药。这种观念严重违背了国家的教育方针,使教育偏离了正常轨道。尤其和我们当前所倡导的“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课改理念背道而驰。关爱厌学学生要发自内心,多给他们关怀、友爱和帮助,多给予他们信任和鼓励,为他们创造正确表现自己的机会,引导他们正视困难,正视挫折,帮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才能教育他们勇敢接受挑战,进而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关爱厌学学生要找出原因,对症下药。 总之,以“公平”的眼光尊重他们,以“期待”的眼光激励他们,以“宽容”的眼光启发他们,这样才能让他们消除厌学的情绪回到集体中来。 3、帮助家长转变思想,提高对孩子教育的认识针对家长存在的不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态度,不恰当的教育方式,要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订家教周刊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宣传教育好子女的重要性,告诉家长即使我们大人再忙也要抽出时间同孩子相处,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感受到大人的关心;宣传如何教育孩子做人,如何指导孩子的学习,如何指导孩子进行自我心理调适,承受挫折,培养自控能力等;大力宣传优秀家长的身教言传,自身如何热爱学习的事迹,宣传一味溺爱、打骂、体罚、放纵等教育方式的危害性,指导家长与学校配合,转变观念,改变不良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消除厌学心理。 4、充分发挥村社作用,建立留守儿童课外学习阵地建立村社学习互助学习小组,由村社有一定文化水平的闲置人员或村社退休教师担任辅导员,一方面看管留守儿童,另一方面监督和督促他们学习,完成学校布置的课外作业。所需经费由村社自筹或留守孩子的家长适当支付。像我们西外这样经济条件的乡镇是完全有能力由集体支付的。这样做既提高了本乡镇人口的素质,又体现了政府对百姓的真正关心,让外出务工人员放心工作,提高本乡镇的农民收入。 5、充分发挥联动作用,创建学生健康生活环境学校,社会,家庭三结合,形成一种目标同向、工作同步、多管齐下的机制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家长,要时时处处绐孩子作出表率,要尽量营造— 种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使孩子能够保持身心健康,专心致志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同时,切忌急躁。教师和家长不能因为学生不想学就随意迁就,使他们半途而废。要通过教育引导,使学生始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学生心中有了确定的目标,就会有意识地为实现目标去努力,从而表现出坚毅、顽强的勇气。就社会而言,通过教育体制改革、就业体制改革给学生制造实现人生理想的有利条件,使广大学生在升学、就业方面少一点思想压力,多一点进取精神,在公平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要坚决取缔乡村黑网吧。一是教育网吧老板,别赚黑心钱;二是政府加强监管,坚决取缔;三是发动村民自治作用,本着为本村社孩子负责任的态度,及时制止中小学生特别是未成年人进入网吧。 (四)总之,初中学生厌学的原因是多样的,我们务必加以高度重视。对于已经厌学的学生,教师与家长要密切配合,认真分析,找出原因,对症下药,才能有效的解决问题。要把尊重与关爱撒给每一个学生,从他们的心理需要出发,耐心细致地进行教育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的要求,从而顺利走完健康成长的历程。 参考文献: 1、张守臣主编 《心理学教程新编》 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王凤秋主编 《教师职业能力》 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3、闫学主编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章志光主编 《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6、胡庆雯 吴伟民主编 《新课程视野下的教学探索》: 百家出版社5、杨平:中小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 第七期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