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让“探究”走进科学课堂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让“探究”走进科学课堂

小学科学论文之让“探究”走进科学课堂 ‎ 谢淑玲 东坑镇第一小学【内容摘要】《科学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因此,要从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让“探究”走进科学课堂,分别是(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二)动手操作,培养探究的能力。(三)合作交流,提高探究的实效。(四)体验乐趣,品味探究的成败。【关键词】小学科学 探究   科学课堂【正文】在上科学课时,曾经有孩子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我们只有在白天才能看到太阳?”“雨过天晴为什么常见彩虹的身影?”“为什么昙花要在晚上才开花?”“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无数个为什么像天上闪烁的星星,数也数不清。孩子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到新奇,喜欢向老师问个为什么,要问个究竟,这就说明了孩子对身边的万事万物都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探究兴趣。因此,要从小培养孩子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教学中应让孩子们参与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把科学知识的学习和科学探究活动有机结合,才能实现获取知识、锻炼技能、培养兴趣目标。那如何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让“探究”‎ 走进科学课堂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究的欲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意的时间相对较短,上课时如果教材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呆板单调,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保持,因此,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他们对问题的探究兴趣。让学生根据学过的知识和题目的已知条件进行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激发学生有一种主动投入心力去学习的愿望和强烈的想探究的欲望。例如三年级上册《打开科学之门》,这一课是全套科学教材的引导课,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科学课。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可能对于什么是科学还没有清晰的概念,但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生活知识积累和推理判断的能力,同时也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打开科学之门》作为开篇,目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探究的欲望,初步地认识什么是科学, 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因此,在上课开始时,我就问:“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蓝猫淘气三千问》吗?”学生:“喜欢。”老师接着说:“蓝猫是一个好问、 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今天聪明的蓝猫来和我们一起上科学课,和我们一起打开科学之门。你们愿意吗?”学生兴奋地说:“愿意!”由于小朋们平时喜欢看动画片,而且蓝猫是小朋友们最熟悉不过的动画人物,由儿童喜闻乐见的蓝猫引入,抓住了“童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接着我就说:“今天蓝猫为小朋友们带来了几幅图片,但是图片中都隐藏着小动物,小朋友们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小朋友们仔细认真地去观察图片,终于发现了这四幅图片中藏着四种昆虫,虽然这四种昆虫(枯叶螳螂、兰花螳螂、竹节虫、木叶虫)的名字学生们都不能说出来,但最起码学生们都仔细地观察,认真地在图片上寻找昆虫。所以,整节课以“蓝猫”为主线,给学生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不知不觉地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观察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初步地认识什么是科学,了解科学研究的一些最基本的方法。二、动手操作,培养探究的能力。小学科学课是对小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也是一门综合学 科,这门学科的特点是有较多的科学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操作。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课改的需要,更是创新教育的需要,也是人才培养的必需。因此,小学科学课堂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动手做”的研究环境,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大胆发挥想象,在操作各种材料或仪器进行探究,才能从实验中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技能和获取关于科学知识的良好习惯和态度。如教学四年级下册《人体的司令部》,课一开始,我就先进行一个“接球游戏”,从“接球游戏”趣味导入,足球快速朝你飞过来,这是一种刺激。你对准目标把球踢出去或把球接住,这就是大脑在指挥你做出反应。游戏的导入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初步体验“刺激”与“反应”这两个抽象科学知识概念。接着我组织学生开展《看看你的反应有多快》、《你摸到的是什么》科学小实验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开展活动(一)时,同桌合作,用尺子测试对方的反应速度。测试方手持尺子放置在被测试方 的手上方,把长尺子零刻度的一端朝下,与被测试者的拇指、食指持平,测试方在不给任何提示的情况下,突然松手,让尺子自由落下,看看被测试方能否及时把下落的尺子捏住,并记录所捏尺子的刻度。大部分学生都对这个实验很感兴趣,而且同桌合作得很好,很多学生在没有做实验活动前都认为自己的反应很快,肯定能捏住尺子,结果做完实验活动后只有少数学生才能捏住尺子。学生在《看看你的反应有多快》探究活动中深切体验人类做出的各种反应都是由大脑发出指令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学会科学测量方法。让学生感受到学科学的乐趣,感受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活动(二)以4人小组为单位,同学间互猜各自带来的神秘礼物,先让其中一个学生用布把眼睛蒙上,然后用手摸物品,根据学生以往积累的经验,要求边摸边用语言描述一下物体的形状、大小等外部特征,同时还要猜测该物品的名称,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谈谈自己判断的依据。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始终保持探究人体奥秘的欲望,使探究活动与课堂学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热情高涨,积极投入到实验中,感受到了科学活动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三、合作交流,提高探究的实效。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有效的科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 ‎。而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科学活动教学中一种最有效的形式。它既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参与,使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又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集体精神,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有计划地组织学生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自己的探究中去,提高探究的实效。如教学五年级上册《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实验一:磁铁能吸起什么?课前我安排了每个小组收集以下材料:圆珠笔、橡皮、刻纸刀的刀片、铁钉、螺丝帽、回形针、玻璃球、木板、铅笔、塑料瓶盖、铜片等等。做实验前,我就进行分工:材料员负责收发材料;记录员要做好记录;小组所有成员轮流用磁铁进行实验,看看哪些东西磁铁能够吸上来,哪些东西不能吸上来。这样子进行小组分工,各负其责,让每个学生都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集体没有我是不行的。实验的过程是这样的:①观察实验材料,说出材料名称,说说物体材质。②小组成员猜测:磁铁能吸起什么?记录员做好记录。③小组合作交流,记录结果。磁铁能吸起什么  ④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小组1: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物体被吸到磁铁上,一些物体没有被吸上去。小组2:磁铁只能吸引由铁和钢制成的物体。小组3:磁铁不吸引非金属的东西,也不吸引除铁和钢之外其它的金属。       ……⑤‎ 老师总结:能够被磁铁吸引的物体都是铁质的材料和铁制的物品,我们把磁铁能吸铁的性质叫磁性。学生们通过猜测、实验、结论等步骤得出磁铁有磁性这一科学概念,在合作交流中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研究者、发现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内在的潜能和智慧得到了应有的发挥,对科学学习也充满了信心,提高科学探究的实效。  四、体验乐趣,品味探究的成败。  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他并不能做出像科学家的研究,小学生的探究活动只是对“科学研究”的一种模仿。因此,在探究活动中, 我们老师要关注探究的过程, 注重探究过程中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说,只要学生能真正的参与,学生的“探究学习”就是成功的,因为他们在这一个过程中得到的是比知识更可贵的东西——求知欲望、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所以学生只有在参与探究过程中深刻体验成功、体验挫折、体验合作、体验挑战,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和条件,学生的表现肯定令我们老师满意。即使科学探究中失败了,对学生也是一种学习的鼓励,可以促进学生更加努力地去探索。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电路的研究》一课中,活动1“让灯亮起来”‎ ‎,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材料:电池、导线、灯泡组合成为一个闭合回路,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来探究如何让小灯泡亮起来,当电路中的开关接通时,电池产生的电流就会在电路中流动,流过串联的灯泡,灯泡发光。当学生们看到自己探究操作的小灯泡发亮的一刹那,学生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得跳起来,脸上洋溢着探究的快乐。实践证明,成功使学生体验到科学的快乐,成功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所以我们要体验乐趣,品味探究的成败。   总之,我们科学教师虽然不可能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睿智地探究,但可以为学生创设探究情境,提供探究机会,拓展探究空间,让“探究”走进科学课堂。让学生们插上科学的翅膀,在探究的科学世界里自由地遨翔。 参考文献:科学新课程标准(3-6年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科学教师教学用书(3—6年级).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美国阿瑟·A·卡琳、乔尔·E·巴斯、 特丽·L·康坦特. 教作为探究的科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王顺义.科学探究.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