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有效导航,扬起课外阅读的风帆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有效导航,扬起课外阅读的风帆

语文论文之有效导航,扬起课外阅读的风帆 ‎ ‎ ‎ ‎  泽国二小  郭素芬 ‎  [内容摘要]:新课标创导大语文阅读,必须把握顺应与内化两个阶段。作为大语文阅读的途径之一,教师必须承担好导航员的角色,扬起课外阅读的风帆,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基于此,学生的课外阅读理应把握四种程式:“分镜头”阅读:在主题性阅读中扎实;“分色镜”阅读:在选择性阅读中感悟;“分列式”阅读:在归类与同化中展开;“分子式”阅读:在分散与整合中享受。学生的课外阅读由分配到分明,由分辨到分享的过程,就是学生个性化语文实践的激情探险、真情体验历程。也就是语文阅读的真实意义所在。‎ ‎  [关 键 词]:课外阅读   导航  “四分”程式 ‎  随着对语文新课标的认识的进一步加深,语文的大阅读观也逐渐走进了我们。语文,必须立足于课内,而延伸至课外。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认为,教师必须承担好学生课外阅读导航员的角色,划好课外阅读的船桨,扬起课外阅读的风帆,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针对当前的新课标要求,结合语文的大阅读理念,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课内外结合,必须有规定阅读与自主选择的结合,必须将形式阅读与意义建构结合,两两联动,互为促进。学生的课外阅读,自古被誉为学语文的有益且必要的补充,因此,课外阅读理应把握四种极得借鉴的阅读程式:即“分镜头”阅读、“分色镜”阅读、“分列式”阅读和“分子式”阅读,切实重视学生的阅读实际、阅读理念的实效形成,将学生阅读功夫做实做深做活。‎ ‎  一、“分镜头”阅读,在主题性阅读中扎实 ‎  分镜头的概念源于影片的摄制。指导演将整个影片或电视片的内容按景别、摄法、对话、音乐、镜头的长度等分切成许多准备拍摄的镜头,这样的过程称为“分镜头”。这当中分配是很重要的。必先有预定计划与具体目标,以便于分项且细致地完成。‎ ‎  这样的理解,对于我们的阅读教学,是值得思虑的。教会学生阅读,必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阅读,怎样才能阅读。在学生形成一定的实在性经验与情感体验后,才可进行深一层的阅读。那么,由此说,要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必先做好“导”字功。‎ ‎  (一)导演导要精 ‎  影片的分镜摄制,高明的导演,不管是景别、摄法还是对话、音乐等,都有鲜明的主题性。一场场一幕幕无不围绕着主题演绎而行。这样的影片效果也显著。学生的课外阅读也是一种精彩的历程。《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感人至深的课文,但远离那个时代的现代小学生是难以感知的。总理生前丰功伟绩,在文中只是这样简单的描述:“‎ 就在这十里长街上,我们的周总理迎送过多少位来自五洲四海的国际友人,陪着毛主席检阅过多少次人民群众。人们常常幸福地看到周总理,看到他矫健的身躯,慈祥的面庞。” 恰恰是这样的几句,激起了一代国人对总理无限怀念与崇敬的感情。在学了“等灵车”一节后,老师结语:同学们,周总理为了祖国人民的幸福生活足迹踏遍万水千山,总理为了中华民族的世界地位历经五湖四海。人们总是亲切地称总理为“大地的儿子”。同学们,让我们都来读读这本感人至深的《大地的儿子》吧!(老师举书。)反思这样的引导,将已初有基奠的情感引向更广阔的课外阅读,也就将学习情绪推向了更高的高潮。如此一来,再回课堂理解课文中的这几句,也就顺理成章了。课外阅读,也就因互补课堂学习而更动人。‎ ‎  (二)片幕组成精 ‎  片幕是组成影片的最基础的单元。这些片幕的排列程序,决定着影片的观赏效果。课外阅读中的“片幕”当然指一个个的主题性材料了。同一类型的阅读材料肯定很多,就看什么时候拿出来读了。时机不当,则再精彩也不会感动阅读者。所以我们规定了每个年级相应的必读书、必背诗。当然,这些内容首先得精选,以最类似的为实例,在学生的阅读建模且有形有色后,其余的就可放手让其自读了。‎ ‎  (三)研读研得精 ‎  对于课外阅读,被选为语言范例的,必须运用多种手法促读。虽然很多时候倡导师生平等,但在课外阅读中,“会精选语文范例”则是教师必应体现的主体性。如浙教版第八册前两个单元中,有连续的几篇课文都描绘了新春美景,那么光彩夺目的“春”还会有怎么的表现呢?在课外,同学们找到了文章《新笋》、《早春》等,还有诗《大林寺桃花》、《题都城南庄》、《春兴》,比较着书中的相关课文,读着这些内容,学生油然而悟:原来,桃、柳、花、鸟这些都是春的代表,声、色、物、香也是春的内含。老师也凑趣,送上一则对联: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这番逗引,又使得同学找得了更多的“春联”:风吹杨柳千门绿,雨润桃花万树红。烂漫红梅迎旭日,轻盈绿柳舞春风。花承朝露千枝发,莺感春风百啭啼。于是师生对这样的课外阅读也多了一层认识,读读寻寻,研研品品,再寻再研,再品再寻,语文学习,这样反复也有味。‎ ‎  二、“分色镜”阅读,在选择性阅读中感悟 ‎  分色镜源自物理学。指一种专用镜片,能反射某种色光,而透过其他的色光。这样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删选固定与结果展现的过程,也就是外现与忽视的过程。这样的理念,对于阅读同样有值得回味的精神实质。同样的阅读内容,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喜好,也就有不同的激情反应。尤其是在课外阅读时,由于阅读材料的强随机性和阅读主体的不稳定性,在阅读时有更大的不确实因素。而一旦确实了阅读对象,学生的阅读情绪也较平时高涨,其阅读感悟也深。‎ ‎  (一)呈现多彩 ‎  太阳光很神奇,在没通过分色镜前,看上去什么也没有。而在某种分色镜下一试,它多姿多彩了。七彩虹就是最好的例证。同样对于课外阅读材料,乍听之下好像很宽泛,而事实上也是多姿多彩的。这就告诉我们,当学生产生课外阅读无啥好读之感,教师就要拿好“分色镜”了,让这多样的“姿彩”显形。有这样的课例,教学《大自然的语言》时,老师问“你见过哪些大自然的语言”,学生一时语塞。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大自然”与“语言”两词难建立通感联系。这好像是小学生常有之事,只记得语文层面的词句,而难将这词句与生活现象联系。由这样的障碍,课外阅读的课堂呈现就是一种较好的优化方式,教师的主导艺术就大有用武之地。教师相机出示了柳、荷、菊、梅,学生一下子嚷了出来:这些自然语言告诉了我们春夏秋冬。学生茅塞顿开,更多的“大自然的语言”也随口即来。‎ ‎  (二)彰显个性 ‎  不同的分色镜能分出不同的色光,五彩光芒,都有一种相适用的分色镜。如果把教育范畴里的阅读对象物化,孩子也就如“分色镜”而且极具主观能动性,他们的好恶感随意而鲜明。而肯定的是,纵使他们使性,也总有他们愿意读的东西。同样是“大自然的语言”‎ 的延伸阅读,有些同学喜欢找天象的如《天为什么这么蓝》,有些喜欢查地理的如《青藏高原怎么来的》,另有些则喜欢音响如《脸盆的敲击声为何停不下来》……如此种种,总有新奇。那境况下,读得可比啥时都用心。就说荐读书吧,有的喜欢故事性的如《智慧故事》,有的喜欢童话类的如《格林童话》,文学味的《唐诗三百首》也有不少追随者。正是课外读物的丰富性,才让学生各有所爱。读这些书的同时,也就是他们的个性张扬之时。‎ ‎  三、“分列式”阅读,在归类与同化中提高 ‎  分列式来自军队。指军队等按照不同的兵种和编制排列成一定的队形,依次走正步、行注目礼通过检阅台,这种队形叫分列式。其实质在于归类同化。‎ ‎  那么,这样的方式对于课外阅读有何启示呢?笔者认为语文的课外阅读同样应“有同有异,异中有同,同中有异”的分别设置。也就是说,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首先必须考虑学生,可按军队的这种组织形式,按学生的特长兴趣经验等,分成不同的组列而进行课外阅读。将不同阅读水平的同学分成若干组,安排不同深度的内容,让他们能读喜读善读。‎ ‎  (一)全家当分组 ‎  这里的“当”理解为当然、应当、适当。这是说,班级里学生多,总有参参差差。不管怎样,都能分出个“三六九等”,当然这是加德纳“多元智能”领域里的“三六九等”。课堂教学往往难于尽显这种“学生分组”‎ 的优势,而到课外阅读时,这样分组的好处就不言而喻了。男生大多喜欢探奇,课外书中破案类、科学类较多些。而女生情感细腻,语句优美的文学类读得就多些。‎ ‎  (二)组中也分家 ‎  分成了一个组,也并非每人做的事都该一样。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好而来,但支持这些爱好的还有其他的组成因素。在小组课外阅读实践里,他们的这部分组成因素也该发挥作用。每个小组都有组内岗位职责,如管查找的,管收集的,管编序的,甚至也可以成美编,插上点画,这样的阅读就更有味了。这样的情景尤其是在语文综合学习活动中,表现更为明显。在围绕某个专题而找资料,然后汇集、归类、概括,甚至是作读书小报、编班级读本,都显示着强大的功力。由衷的说,课外阅读需要语文综合实践,在这样的舞台上,学生的语文能力、学习兴趣、阅读品质等的提高将是立体性的。‎ ‎  四、“分子式”阅读,在分散与整合中享受 ‎  分子式源自化学。指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分子组成的式子。如水的分子式是H2O,而氧的分子式是O2。这样的现象,给我们的直接启发,就是分、合。同样是氧分子,既可独立表意,也可融合表意。独离时一意,整合后也可为一意。功能性很强。‎ ‎  那就是说课外阅读,也应有分有合。我们可以看到,学生在进行阅读时,往往不能一次能完成的,特别在读非作文选类的整本性的书时,受课间时间所限,一个课余时间段也只能读完一部分的内容。就像章回体的小说,虽说一部分一部分独立成意,而放眼至全书,它还是统一在某个意义主题上。这就需要一个分与合的过程,即分期阅读与整体把握阅读内容的问题。‎ ‎  (一)即时与异时相结合 ‎  课外阅读的开始都有时境,在一定的空余时间里,学生可自主地阅读。在他们的兴趣上来时,阅读也情趣昂然。他们在读整本的书时,效果也好。但空余时境里,并非所有的时候都有适于阅读,总有些意外干扰他们的阅读。在干扰消失后,接着阅读,也许就不是同一天了,而学生仍能接着往下读。这样的异时阅读,是学生兴趣的延续,也是他们阅读享受的延续。郑渊洁的童话故事迷到了不少孩子,一本《皮皮鲁传》就有八章。“驯兔记--看了题目,你准以为这是一部有关养兔子的故事,那你就错了。不信你往下看。”三言两语就悬念横生,怎不让人读意盎然。然而这文章一时是读不完的,只得课前看课后看,午休看点晚上再看。如此情趣,课外阅读因此更迷人。‎ ‎  (二)即境与异境相结合 ‎  课外阅读的触发往往存在着的偶然性。在某种情境下,学生会突然兴味大发。叶圣陶先生就这样说:“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 ‎。哪时雾起,哪时云涌,哪天雷电交加,哪天风和日丽,都有相应的阅读题材。教科书中描述到了这种天象,当日里并不恰好相合。所以课堂上阅读是一境,到具体天气呈现是另一境;或是说,学生在这里读到了这类的内容是一境,而到另一场合时阅读又是一境,将两境的阅读相结合,是丰富学生阅读认识,增强阅读感受的好渠道。‎ ‎  (三)即兴与常兴相结合 ‎  承上说,学生课外阅读的形成于偶然不在少数。具体的情境能促发人相应的激情。就像诗人写诗吟诗,往往是由境入情。学生的这种即兴状态下的课外阅读,实际上是他们物我两境交融贯通的外现。这样的效果是理想的,应予提倡。但这种境象存在着偶然性,而且得有相当语文通感的学生才能相机生成。再者,学生的见识也有限,即使见着了特别的情形,也并不一定能联系上相应的语文阅读。因此,课外阅读光等偶然性显然不够,必须将这种阅读心境加以常性的强化,巩固学生的即情体验,久经积蓄而成自然,让“即兴”成“常兴”,让“常兴”成“常性”,促成课外阅读的实效性,也促成学生阅读历程的实效性。‎ ‎  综上所述,学生开展课外阅读,作为导航员的教师,首先必须有阅读方向的指导,阅读具体氛围的创设,让学生必须明确并完成分配的相应阅读量的要求。在这样的一个长效的过程中,逐步积累阅读经验,让学生明确举一反三的阅读拓展思路,并能融入自己的个性观点,异化或认同阅读内容的情感实质,通过无障碍的交流,进一步物我内化,以此促成学生大阅读观念的形成,做“生活中的人”‎ 的观念的形成。那么,课外阅读,就可以归根结源地说,学生由分配到分明,由分辨到分享的历程,实质上就是学生个性化语文实践的激情探险、真情体验过程。也就是语文阅读的真实意义所在。‎ ‎  参考文献:‎ ‎  【1】《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  【2】《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韩雪屏:四川教育出版社1995‎ ‎  【3】《小学语文教育新视野》,陶保平,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  【4】《现代阅读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 ‎  【5】多期《小学语文教师》、《小学教学设计》、《教学月刊》、《小学语文教学》‎ ‎  【6】《小学课外阅读的策略实验研究》、《谈谈小学课外阅读》、《新理念下的语文教育》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