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语文论文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雁石中学 谢莉 从教十余年,我深感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棘手。每次上作文课,心情就特别沉重,面对一群无精打采的学生,一个个紧锁的眉头,一双双忧怨的眼神,一声声痛苦的叹息,我心如刀割。学生咬破笔头,茫然四顾,不知该如何下笔。每每写出来的文章语句不通、层次混乱、字迹潦草、错别字多,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呢?我曾经教学生如何开头如何结尾如何写中间内容,也曾经教学生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安排篇章结构,也曾经教学生如何写记叙文、如何写说明文、如何写议论文……一次又一次向学生讲授写作方法、写作技巧、写作套数,可学生的写作水平并未见长。我怀疑了,反思了,摸索了。学习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才意识到:文章不是写作的附庸,更不是写作技巧的堆砌,光靠传授写作理论、写作技巧是难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于是,我只能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前进,引导学生更好地写作。 那么,农村初中作文教学的困惑在哪里呢?出路又在哪里呢?下面我就谈谈我个人的见解。 一、作文教学的困惑与剖析 (一)作文教学的无序和枯燥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重复性、应景性占据统治地位。作文教学的单调无味,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学生望文生畏,下笔茫然,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逐渐对作文失去兴趣,从而产生一种厌恶写作文的畏惧心理。在这种心志下,学生的作文能力如何能提高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失去了写作的信心,写起作文就十分被动。再加上学生的生活单调,往往觉得没内容可写,而老师的教学模式一成不变,从范文到模仿,学生穷于应付,缺乏起码的新奇感,丧失了探求的原动力,扼杀了学生的悟性、灵性和思维创造力。 (二)作文教学与学生生活脱节 这是导致学生在作文时无话可说的根本症结所在。学生生活的范围狭窄,只囿于校园小天地再加上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是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运作,生活内容局限于课堂内外无休止的技能训练,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极为有限,写作时普遍感到内容贫乏,无从写起,有畏难情绪。 作文脱离生活,写作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文学游戏,失去了生命力。胸中无墨,自然不能泼洒成文。这正是学生怕写作文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试问:没有源头,哪来的流水?学生凭空想象,想过来想过去。只好搬出陈年旧事,如雨中送伞﹑风中拾物﹑送小孩回家﹑给老人让座等已经写俗写烂没有一点创新的内容。 (三)作文教学主题的庸俗化 受应试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不论什么作文,立意必须高远,于是,自然社会生活中的物象就被赋予了雷同的涵义,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的文章四处泛滥。学生一看到五星红旗升起,必定会想到烈士的鲜血;看到黄河长江就想起父母亲;沐浴着阳光雨露,就一定得感受到党的温暖;铺路石就是默默的奉献者;绿叶就等于朴实无浮华;黎明是希望;黑夜是反动统治阶级的象征……在这里,作文完全沦为理念的机械宣扬,学生成了盛装教师思想和知识的容器。在作文中看不到多彩的生活,看不到生命活力的张扬,看不到敞亮鲜明的个性。有的只是那些众所周知的正面的向上的思想,而没有自己的头脑。于是出现了一篇篇众口一词千人一面的学生作文,为此,教师常常蹙眉长叹。 (四)农村中学学生阅读量少,学生无材料可写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直接的和间接的积累,才能解决写作之源这个关键问题,学生作文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然而,农村中学教学设备落后,学校资金少,可供阅读的图书资料非常少,一般学校仅有几百册陈旧的“古董”,很多都已过时,学生根本就不爱看。有的学校甚至连阅览室都没有,更谈不上什么班级配备电视,就是连黑板报宣传栏也少得可怜。学生整天生存在这极为单调的空间,知识面极为狭窄,对社会对人生了解得太少太少,知识问题缺少横向联系,写起作文就“无米下锅,思路不畅” ,看到作文题时,相当多的学生长时间大脑一片空白,也由于没有类比的材料,无法从广度和深度上拓展对题目的思考,审题就难保准确。因为没有材料,文章只能生拼硬凑,以凑足字数为首要任务,所以文章内容单薄,偏离主题等问题就出现了。 (五)学生作文缺乏真情实感 很多农村中学的学生,一提起作文就头痛,他们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写什么呀?”“怎么写?”为了应付任务,他们东拼西凑、套用模式、人云亦云、内容干瘪、缺少真情。每当一篇篇虚假的作文,甚至是病态的作文摆在我们的案头,我们就觉得心如刀割。其实,这都是“无情”惹的祸,写作主体情感的“荒漠”化,必然导致作文的“假﹑大﹑空”。当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阅读源的影响使学生作文模式化。学生阅读内容主要来自语文课文、作文选,并且也认为这些文章才是好文章,模仿其思想内容是很自然的。这些习惯从小学就开始养成,从而抑制了个性化的作文的诞生。 2﹑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少。如今的学生每天两点一线,寄宿生就只能整天呆在学校,每天无非是上课写作业等习以为常的事情。孩子们缺少活动,缺少亲身体验,哪来的真情实感? 3﹑ 考试的指挥棒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为了能让学生跳出农门,很多教师都有一个态度:考什么就练什么。如这几年中考作文都是话题作文,教师就拼命让学生练习话题作文,由于这种开放式的作文不限文体,教师就让学生单一训练某一种,哪一种拿手就专门练哪一种。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人为地使学生的作文走向单一化﹑模式化。 4﹑教师在作文的指导和讲评中出现误区。教师在指导时,只是要求学生如何写,怎么开头怎么结尾,怎么安排结构等。讲评时只是对老师认为好的文章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到这样的文章就是好文章,而且用成人的眼光来理解它。这样就扼杀了学生鲜活的文采、蓬勃的想象力。不少教师受功利主义思想的驱动,教给学生一些套路,他们乐意从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等方面去引导,而不考虑学生的真实情感,漠视生命主体的个性差异。如此一来,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如枯枝败叶,毫无灵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篇篇溢满矫情主体圣化的“套子文”。 当然,除这几个因素外,还有很多因素困扰着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如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父母的文化水平低等。那么,我们该如何走出“山重水复”的困境,步入“柳暗花明”之胜境? 二、作文教学的出路 (一)实现观念﹑理论﹑知识和方法的更新 教师只有真正解放思想﹑开阔思路,站在更高的起点总揽社会历史变革的全局,去重新认识作文教学的内在价值,将其与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 国家的发展强盛紧密联系起来,才能高屋建瓴,抓住要害,找到一条振兴作文教学的清晰思路。初中生正处在智力发展和知识积累的黄金时代,思想活跃,可塑性极强,正因为如此,作文教学的思维启迪与开发潜能将大放光彩。社会发展一日千里,沧海桑田,再不更新,我们就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作为教师要有紧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真正放下包袱,抓住契机,提高自身的素质,找到一条作文教学的可行之路。 (二)注重学生的知识储备 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储备的训练,最主要的就是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积累是作文的基本功之一。初中生要想提高作文水平,一定要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大量的素材,写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地表情达意,写出既有思想又有文采的优秀作文。那么,该怎样积累呢?积累的途径很多,有朗读﹑背诵﹑做读书笔记等等,这都是积累的好办法。朗读背诵,主要适用于课内,且有老师当面指导;做读书笔记,则主要靠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干,而记什么,怎么记,记多少,这些问题学生有相当大的盲目性,于是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指导﹑督促和检查。 我要求学生每人准备一本笔记本,用于从所读作品中摘录自己需要的内容。何谓自己需要?一是你不懂的不理解的;二是你虽懂却浅尝,不能自如应用的。摘录哪些内容呢?1﹑词语;2﹑优美语句;3﹑ 成语典故及名人事例。当然,除了这些,只要你认为有价值的东西都可以摘录。对于摘抄的量,我要求学生每周至少500字,而且应当注明作者出处。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积累了不少的语言材料,也就孕育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加以感悟体验,也许就能不断提高写作技巧以及创新能力。 (三)教学生学会观察,养成观察的习惯 怎样观察呢? 1﹑热爱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试想:一个人对生活缺乏感情,还谈得上观察吗?只有热爱生活才能去认识生活,才会多听多看多问,才会处处留心时时注意周围发生的一切。 2﹑观察要精细。精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对周围的事物要观察精细,即使是细小的东西,细微的变化也不放过,哪怕小虫小鸟一草一木也要摄取捕捉住。(2)对一个事物的观察,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大体,而要深入知道其中的细节,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要掌握它的实质;不仅要看到物体的部分,而要观察它的全貌。 3﹑要学会把握事物的特点。世上没有绝对相同的事物,只有通过观察人﹑兽﹑花﹑草等的个性特征才能捕获。 还可以通过写观察日记,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积累写作素材,也能锻炼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这对学生积累丰富的词汇,大量的素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外,农村中学的孩子从小就频繁地接触大自然,对大自然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和深厚的感情。蓝天白云、落日晚霞、青山绿水、村落炊烟、花草野果…… 这一切无不烙上了农村的印记,又无不给农村孩子以美的熏陶,只要认真观察,这些就为他们描写田园生活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源泉,奠定了抒写真善美的基础。 (四)写出真情实感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缀文者情动而辞发。”(《文心雕龙·知音》)古人这些精辟的言论都揭示了一个真理,要写出真正使人感动的文章,首先要有真正的“情动”。用作者的“情动”来唤起读者类似的生活体验而产生强烈的共鸣。只有把自己的真情实感坦露在读者面前,才有可能与读者进行情与情的交流,心与心的撞击。 常言道,“言为心声”“无欲不举笔,无趣难下笔,无情难成文”。教师作为主导者要善于发现和捕捉生活与情感的触发点,从而帮助带动学生走出自我,走进生活,融入感情,进入创作的最佳状态。 1﹑设置情境。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有一位老师在作文课上,倒上满满的一碗凉水,然后说:“今天我们来搞一次活动,看谁能端着水绕凳子和老师走一圈而滴水不洒,如洒一点儿,中途告退。活动结束后,想想有哪些感悟?”大部分学生以失败而告终。也有个别学生满怀信心,沉着冷静,仔细走好每一步,他们小心翼翼,仿佛端的不是水,而是自己的意志,与困难作斗争的勇气,甚至是自己的生命。当圆满走完一圈后,脸上竟渗出了汗水。面对这样的情境,同学们纷纷发言,“真没想到,做一件小事都这么艰难,更何况一件大事。看来,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很难取得最后的成功”“ 我们以后不管做什么,都要一碗水端平,秉公办事”“人生旅途,道路是坎坷不平的,稍不留心,就能泼洒自己的自信、毅力以及奋斗的目标,就可能半途而废,只有脚踏实地走好自己人生每一步,才能胜利到达光辉的顶点”。 2﹑投其所好。学生思想活跃,爱好广泛,个性差异较大,若以一题命之,有很多学生可能没有写作兴趣,我们可以用弹性的要求鼓励他们“喜欢什么就写什么”。这样,电影﹑歌曲﹑足球﹑明星﹑焦点﹑新闻都可成为触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好素材,我手写我口,文章就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个性。 (五)教法力求创新 1﹑写“下水作文”,正确评定成绩,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俗话说,不会“游泳”怎么当“教练”?教师自己经常练笔,对作文拥有浓厚的感情,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源泉。教师可采用与学生同题作文的方式,把自己的作文当众宣读,也可将自己平时的练笔编订成册,在学生中传阅。这样做并非为了炫耀,而是让那些写作兴趣不浓厚的学生知道原来他们的老师是这样地爱好和重视作文,并让他们通过读老师的文章,对老师产生由衷的信任感,相信老师能使他们的作文水平提高,从而在感情上摆脱写作的阴影,领略到作文之趣。 2、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1)细致观察,触发想象联想。社会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实践证明,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是不合理的胡思乱想。只有以知识为基础,经常观察生活,积累材料,聚神凝思,作文才会境界高远,个性凸显。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平时要随时随地细致观察,广泛地认识生活,从细微处做起,一点一滴地积累,储备丰富的材料,想象和联想就有了生活之源,作文就会有说不完的新鲜话,也就“灵气”十足了。 (2)广泛阅读,储备丰富的表象。想象和联想不能够想当然,必须在一定知识表象的基础上进行了。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农村中学的学生要做到这点很难,有些家长不让自己的子女读报纸杂志﹑看电视﹑看课外读物,造成孩子头脑干涸,缺乏想象力,又怎么能写好文章呢?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常读课外书,作文往往写得较好,他们知识丰富﹑想象丰富,提笔成文。因此,努力进行阅读知识输入是学生写出有创新意味有想象力文章的先决条件。 (3)多练扩写﹑续写,提高学生想象联想能力。扩写﹑续写要求学生要有丰富的想象力,让学生在广阔的领域对某一事物展开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望着天上飘浮的白云就联想到天上自由飞翔的小鸟,想到了小小少年肩上沉重的书包、繁多的作业,渴望一种自由活泼的生活。若经常要求学生这样做,就能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从而帮助学生写出佳作。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字体工整是评卷的重要标准之一。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途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写作内容的开放性﹑话题的适应性﹑表达的灵活性,淡化审题要求﹑淡化题材要求﹑淡化文体要求,使学生能完美地展示自己是思维品质﹑写作才能以及知识与信息的拥有者。充分体现在作文教学中着眼素质﹑考察能力的命题要求,给广大学生创造个性展示提供一个广阔的舞台,这是中学作文教学发展的一个方向。尽管道路曲折,尽管步履蹒跚,但是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海无涯,教海无边,乘风破浪,永远扬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