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心得)之感知音乐 领悟生活——学习新课程标准有感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感知音乐 领悟生活——学习新课程标准有感

音乐论文之感知音乐 领悟生活——学习新课程标准有感 ‎ ‎  国家基础教育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吹进了中小学校园,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了绿色的春天。新的课程观认为:学习者是整个课程的核心。这种建立学习者本身的基础上,一学习者为学习主体,关注学习者的兴趣,需要和态度,突出学习活动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重视学习过程和与个人经验相联系,强调学习者与课程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新课程观,它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音乐教育观。在淡化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在音乐中的感受和体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生活态度,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价值取向。以及宽容乐观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等方面。而在过去的音乐课中学生曾这样评价:“每堂音乐课都是先练节奏,接着唱音符,然后读歌词,最后填歌词。”显然,学生们对这种传承式的音乐教学,尤其是机械呆板的教学方式已经产生了厌学情绪。然而,这还不是最严重最可怕的。让我们心悸的是有些音乐课对学生的心灵造成了伤害和扭曲!使得部分学生对音乐课产生了恐惧心理和憎恨情绪。‎ ‎  我们的音乐教育出现这些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观念的原因,也有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原因,也有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原因。其中较为突出的原因是小学音乐教育与学生生活距离越来越大,存在着脱离生活的现象。因此,作为国家基础教育改革项目之一的音乐教育迫切需要的实质性的改革。‎ ‎  一、音乐教学与学生生活结合 ‎  音乐源于生活,她不能高高在上成为高雅人士的专利,因此音乐教育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精密结合。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就应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和创造中学习,实现从“知识本位”到“人的发展为主”的飞跃,充分利用学生资源,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多扮演设计师和合作伙伴角色,教师应努力融入学生之中去,学生成为音乐学习的真正的主人,从而使音乐课堂教学焕发无限生机。‎ ‎  二、音乐教学贴近学生生活 ‎  学校音乐教育不要脱离拒绝社会,要完完全全融入社会;不要脱离时代,要真真切切的走近时代;将封闭式,学生不喜欢的教材体系变为开放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学生欢迎的教材体系。教学内容上,新课标减少了音乐知识的数量,增加了民间音乐内容,歌曲选用上,注意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统一基础上,体现趣味性和时代感,也增加了一些“我身边的音乐”,“音乐与节目”,“小擂台”等内容。‎ ‎  现代学校音乐生活要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音乐教学内容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更多的联系学生生活的环境设计教学,增加了与现代生活关系密切的通俗音乐,影视音乐和电脑音乐等内容,学会探索和处理现实音乐生活的诸多实际生活问题。‎ ‎  三、音乐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生活 ‎  1 拓宽学习音乐的渠道,改变狭隘,封闭地课堂教学为开阔,开放式式的音乐教学,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引向社会。如去剧场听京剧,去看爷爷奶奶的秧歌队,去欣赏丰富多彩的音乐会。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只有真正体会到了为什么要听音乐和怎样听音乐时,才能形成理解音乐,鉴赏音乐的能力,才能在音乐生活中发挥作用。‎ ‎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识,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观是音乐教育的根本。只有树立正确艺术审美观,才能主动、自觉地接受艺术审美教育,顺利地捕捉,判断,处理、接受音乐没的信息,收到良好地效果,要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美感体验。‎ ‎  生活处处有音乐,音乐伴随人们终身。正像波兰前总统著名钢琴家啪德莱夫基说过:“音乐是唯一生存的艺术,它的振动,律动,也就是生命的要素,任何有生命的地方,必然也有音乐。”中小学音乐课堂必须要贴近生活,参与生活,学校音乐教育应做到:将学生带进广阔时空,不只是课堂;探索神奇的音乐世界,不只是课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不只是成绩。‎ ‎  音乐教育生活化,必然充满活力,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学生生活音乐化,必将充满成功与欢愉,成为一生最可怀念的金色时光。‎ ‎  参考书目:‎ ‎  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音乐课程标准研制     2002年5月 ‎  中小学音乐教育部门      2003年第4期 ‎  课程变革概论            白月桥              1999年11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