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作为基础学科的小学数学的教学,不仅有培养创新能力的职责和任务,更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特优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采取各种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一、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造一种民主、宽松、友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维、驰聘想象、敢于标新立异。反之,如果课堂气氛过于严肃,就会仰制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的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商量的口气与学生进行交流,如“谁想说说……”“谁愿意说说……”等等。在一次听课中,一位教师在倾听完学生的不同意见后,说“我真荣幸,我和某某的意见相同。”‎ 话虽然简单,但足以说明教师已经把自己视为学生中的一员。由此建立起来的师生关系更加平等、更加融洽。另外,教师还应关怀、尊重、信任、理解和热爱每一个学生,需要和学生全心全意地交朋友,建立一种友好的合作关系,从而形成师生间的思想交流、情感沟通、人格碰撞的社会互动关系。‎ ‎  、重视情感的感染与激励 ‎  教师的感染力就是从自己的个性去影响学生时所表现出的情绪力量。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既要从自己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技能去影响学生,同时又要以自己的感染力去影响学生,使学生成为教学过程中最积极最活跃的主体。‎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告诉我们: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是自我发展、自我显示的需要。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或“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出现的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有创造性”‎ 的评语或另外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  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教具、学具以及多媒体等电教手段;开展数学游戏或竞赛;让学生走出课堂,联系学校、家庭和社会进行学习;低年级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编插童话故事等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 ‎  二、激发动机,培养兴趣 ‎  、利用教材中的新奇因素,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教师要好好利用学生的这种特性,让孩子们进入到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有探索的愿望和兴致,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 ‎  、让学生产生数学学习的成功感 ‎  每一个学生都渴望成功,这是学生的心理共性。让学生体验成功是激发他们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自主学习的需要,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走出失败的阴影,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各种情境,为各类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为他们获得成功塔桥铺路,想方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在实际教学中针对不同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做法:对于综合性比较强、比较灵活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同学来回答;对于一般性的问题,可以请学习成绩中等的同学来回答;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请暂时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同学来回答。这样,回答问题的正确率就高,能使每个人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就日益浓厚,他们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性就更大。‎ ‎  此外,还可以通过教师给学生及时的支持与鼓励;教学内容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等。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如鼓励学生自己出题、改题,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相互考查和评议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三、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策略 ‎  、鼓励质疑问难、敢于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  “学员有疑,有疑才有变通,有变通才有创造。”亚里士多德说:“创新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 质疑是探索创新的源头。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创设平等、民主的教学环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解疑,推陈出新,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 ‎  例如:在课中进行深入性的质疑,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的认识及其计算方法的推导”时,学生提出:“书上说圆柱体侧面积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那么圆柱体侧面展开图能不能是一个正方形呢?”又如:课后做延伸性的质疑,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后,有的同学提出:“四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面对这些疑问,教师不能直接给答案,而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鼓励他们解疑,从而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教学的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克服思维的定势与局限,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 ‎  例如:教学《圆锥的认识》一课,我为每一组学生准备了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不等底不等高的4套圆锥形和圆柱形容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然后问学生:“你们得出结论了吗?有什么问题?”学生争先恐后地问:“‎ 我们做了4次实验,得出了4种不同的结论,怎么办?”“实验结果在变,我们找不到规律。”“我猜测圆锥的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我知道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学生提问后,我再次组织学生展开探讨。最后,通过每组汇报实验结果,交换实验报告单等方法,终于得出了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成功的体验荡漾在每个学生的心田,使学生真正获得了数学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交流的快乐与满足。‎ ‎  、让想象张开翅膀,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特殊法宝 ‎  “创新”就要建构眼前不存在(或对创新者来说是不存在的)事物的设想,这需要想象。想象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方式,创新活动需要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它是人们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记忆中的表象,经过重新组织加工而创造了的新形象、新概念的思维活动。‎ ‎  、发散思维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形式 ‎  发散思维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新思维的最明显的标志。”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标新立异,敢于打破常规,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例如:计算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式题时,我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设计了这么一道题:1/5+0.375+4/5大部分同学按常规的做法,把分数化成小数来计算,可有一位学生却是这样做的:(1/5+4/5)+0.375这种算法巧妙、新颖,有独特的见解。我表扬了这个学生,并鼓励同学们要想他学习。‎ ‎  、善于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要目的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  例如:特级教师罗鸣亮在上《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节课,他围绕一个“今天我当家”这样一个小主题,根据当家必须买菜、做饭、打扫卫生等具体事情,结合钱、时间、如何安排等具体情况,设计了一系列的数学方程应用题,如要如何统筹安排买菜、做饭的时间、买菜的时候用同样的钱可以买哪些不同的菜……‎ 这样就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了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生活中,让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问题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这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使命和责任所在。只有教师有创造力,才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只有在充满生命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才能摩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创造之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