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2-26 发布 |
- 37.5 KB |
- 4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教体局个人读《梁家河》心得体会
周国平先生曾这样谈论一本好书:“有分量的好书往往使 人的精神发生变化,在多数情况下是继续生长,变得茁壮和 丰盈,在少数情况下是摧毁然后重建。”《梁家河》这本书带 给我的精神营养便是如此。 这本书虽然只有一百多页,但书里一个个生动的故事, 习总书记一段段成长的心路历程,都触我心弦,令我感动。 我手不释卷的一口气读完整本书,又组织学校的所有党员学 习,并让他们撰写读后感或心得体会。 梁家河,一个梦飞初心的地方。时隔 40 年之久,习近平 带着婆姨,回到他曾经劳动、生活过七年的土地上,见到这 曾今朝夕相处、始终不能忘记的乡亲们,习总书记难掩激动 的心情,随娃、迎春、成儿……一个个小名脱口而出。习总 书记与王栓热情的握手寒暄,与“小伙伴”拉家常。关切的 问乡亲们:“收入靠什么?平时吃什么?老人好吗?孩子们都在 做什么?日子过得怎么样?能吃上大米吗?常有肉吃吗?……” 习总书记句句问候温暖人心。他举手投足间牵挂着人民,心 里想着老百姓,他虽然位高权重,却依旧不改对梁家河乡亲 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 梁家河,一个沉淀思想的地方。习总书记在这里当大队 党支部书记时就下定决心,今后有条件有机会,要做一些为 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我希望看到的是,我们的下一代健康成 长,成为为人民做有益事情的好人才。”情真意切的语言,如 春风阵阵,拂过乡亲们的心田,赢得了群观众雷鸣般的掌声, 把人民感动的热泪盈眶。 梁家河,一股绵绵的亲情滋润着渴望成长的土地。“做行 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 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 土味”这些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儿孙绕膝,但耳旁依然萦 绕着习近平插队时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说的话……。“随娃” 是石春阳的小名,习近平当时任大队支部书记,石春阳当大 队党支部副书记,并有意栽培他,最后成为大队党支部书记。 习近平教导随娃“一碗水端平”的处事原则,至今让“随娃” 受益匪浅。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习近平在穷困时, 却并没有选择独善其身,反而更加激发了习近平带领乡亲们 求变致富的决心。他带领村民们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 业社、打大口井,建代销店等发展生产,利民为民的情怀得 到群众的拥护。“入党的报告已经提交了 3 份,可是却如石沉 大海,没有消息,难道是因为父亲的原因吗?唉!乡亲们整日 地里受苦却吃不饱饭,一定要想办法让乡亲们多打粮食,填 饱肚子……’”他在困难中心灵一次次走向成熟,没有被恶劣 的生存环境所打倒,反而为乡亲们穷困的生活现状担忧,我 深深为青年习近平心牵民众的情怀感动。 “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 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小 事、实事做起,为当地的老百姓谋发展、谋幸福,身体力行 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一物不知,深以为 耻。”遇到不懂问题,就像别人请教,像掏地、挑粪、耕种、 锄地、收割、担粮等事情,别人怎么做,他就跟着学。在繁 重的劳动之余,习近平在窑洞里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 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本书阅读,他常常看书至 深夜,脸都被熏黑,甚至吐出的痰都是黑的。他这种刻苦学 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人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 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 “那段时光成为我人生的一个转折,可以说陕西是根, 延安是魂。很多事都历历在目,现在很多思维行动都和那个 时候有关联。贺敬之那个诗呢‘几回回梦里会延安’,(就是) 这样的感情。”他把陕西的父老乡亲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他为 吕侯生花钱治腿,给梁耀才妻子寄钱看病。习总书记这种大 爱的情怀,也是他人生中的一个启程点……,他现在所形成 的很多观念,克服困难的毅力就注定了他今后要做什么……。 习总书记不论走多高多远,心中始终装着百姓,才能不忘根, 不忘本。 阅读的过程,就是深入一个生命世界的过程。习总书记 的一言一行给每个共产党员指明了一种方向,一种理想的人 格境界。习总书记对那片土地、对人民的挚爱和深情,不时 让我想起那个英勇的骑士堂吉诃德,一生都在义无反顾地追 求着灵魂的方向。 做为学校党支部书记,我应该吸取书中精华,饮水思源, 为政以爱,带领党员教师们一步一个脚印,一月一个主题, 踏踏实实干好工作。我更要具有达则不忘初心,穷亦心怀师 生的处世情怀,时刻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为教育事业 做出更大的贡献!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