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我体验过 沦肌浃髓——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
数学论文之我体验过 沦肌浃髓——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 我体验过 沦肌浃髓——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体验学习” 邱隘实验小学 王爱波 内容摘要: “体验学习”是指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经历它、感受它、考察它,最终认识它、掌握它的一种学习活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 关键词: 体验学习 数学活动 经历 《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提要让学生经历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那么什么是“体验学习”呢?记得一位名师说过“体验学习” 是指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之中,经历它、感受它、考察它,最终认识它、掌握它的一种学习活动。有这样一个故事:三位教师教学生画苹果,甲教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大的苹果,让学生在纸上模仿老师的样子画了一个苹果后结束教学;乙教师则准备了一只苹果放在讲台上,请学生仔细观察,把各自看到的苹果画出来;丙教师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了一只苹果,先看一看苹果,接着摸一摸苹果,再闻一闻苹果,然后吃一吃苹果,最后画一画那只苹果。三者的学习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丙老师的学生通过各自的体验活动,使每人的头脑里苹果都是鲜活、具体、深刻、丰富、个性的,这些学生所经历的就是体验学习。但是由此联想到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这种教学活动却并不多见,我们的教师进行的更多的却是第一种教学。然而在这种教学下学生认识的建构与知识的获取之间往往有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学生认识过程与知识结构不能协同发展。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迫切需要提倡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经历、体验、感受;只有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的体验学习获得成功。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体验学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积极为学生寻找体验的机会 新课标提倡“让学生经历整个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探索发现过程” ,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止,并不是所有内容都适合进行体验学习。从知识的分类来看,陈述性知识告诉我们是什么,一般不适宜探究。而程序性知识教我们怎样做以及做的方法与策略,这类知识最适合在体验中学习,具有个体特色的体验方法策略会有很强的生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紧紧抓住“从哪里来、是什么、到哪里去”为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在积极的体验活动中获得数学知识的认知。 例如在教学《克与千克的初步认识》一课中,教材要求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与“千克”,初步建立1克、1千克的重量观念。但它不如货币单位那样为学生日常生活所熟悉,也不如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它是不能靠观察得到的。但它虽然“看不见”,却“摸得着” (学生有轻、重的生活经验和肢体感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日亲身与实践、体验活动,在具体情境中感悟体验1克、1千克的实际重量,形成重量观念。所以在教学时,我让学生课前准备一个2分硬币,一些大豆、图钉、乒乓球等实物,让每个学生都自己动手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就能使学生在自己亲身经历和体验下真切地感受1千克的实际重量。在建立了1千克的重量概念后,再通过猜一猜,拎一拎,称一称,掂一掂的过程,感受2千克、3千克、5千克,进一步巩固已形成的观念。由此延伸,一些计量单位概念,图形的认识等程序性知识都可以让学生进行体验学习,因此课堂上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摆一摆、折一折、剪一剪、画一画等各种形式的感官活动,从而获得切身的体验。同时,进一步引导他们进行初步的猜测、类比、分析、验证、归纳、推理等各种思维活动,从而获得正确的体验。 二、为学生创设合理体验的情境 学生的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创设恰如其分的体验情境,包括情感浓郁的语言情境和形象直观的事物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感悟交流,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获得对数学知识的直接感受。例如在教学《图形的认识》时,我先设计了这样一段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看!这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他们能变成什么吗?(机器猫)今天,机器猫想请同学们到图形乐园去玩一玩,你们愿意吗?图形乐园里的景色可真美,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吗?本节课就是以这种“玩积木”的方式引入,选取的是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最感兴趣的生活实际内容。这一情境的设计,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为后边的各种体验活动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然后让学生展开活动,引导体验。(一)认识球:每人拿一个球放在桌上,(发现有的同学总是用手护着球)为什么球放不好就容易掉在地上呢?让学生体验出球是能滚动的这一特征。(二)认识圆柱①老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硬纸板上滚一滚,问学生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为什么不是?②让学生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看一看,发现了什么?(三)认识正方体:让学生拿一块正方体积木,用手摸摸有什么感觉?…… 对四种图形的认识,我改变了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先让学生对最熟悉和最喜欢的球的特征进行认识,让学生很快认识到球能滚动这一特征,然后,抓住能滚动这一特征,让学业观察:圆柱也能滚动,为什么不能说是球?从而引导学生认识圆柱的特征。正方体的特征比较明显,学生用语言表述起来相对长方体也比较容易。因此,我把正方体放在第三个来认识,并结合学生的认识,帮助学生总结出“摸、数、看”的研究方法。而认识长方体的特征是本节课的难点,安排在最后让学生在掌握了研究长方体的方法后来研究,在突破难点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和反思意识。这样精心设计活动,重视学生的体验学习,通过把课本中的新授知识转换成“玩耍”活动,适应和满足了儿童的天性,这些活动设计不仅使学生心情愉快,而且还能从“玩耍”中自觉地探求有关知识、方法和技能,使“玩”向有收益、有选择、有节制、有创造的方面转化,使玩的过程成为一个体验学习的过程。 三、为学生设计科学体验活动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儿童时期是理解性的睡眠时期,不适宜用理性的方法对他们进行训练,应当让他们接受大自然的教育,接受感觉经验的教育,接受实际事物、实际行动的教育。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寓数学知识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设计体验活动时应当兼顾活动的科学性、趣味性、生活性、激励性等因素。设计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在问题中体验“数学化”的过程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新知识的有意义习得必须在学生主动积极思维的参与下,经历认知结构的调整和重新组织,最终把新知同化,纳入原认知结构中。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所以,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教学《分类》一课时,课前我准备了下列物品:5支铅笔、2本本子、一个铅笔刨、一本故事书、1千克苹果、1千克香蕉、一个西瓜、一袋饼干、还有果冻、牛肉干、薯片等。并创设了这样的问题情境:班上的一个小朋友生病了,大家买了这么多东西准备去看望他,但是一个袋子放不下,谁能把这些东西放在几个袋子里?这是学生很熟悉的生活情景,学生们在看和听的同时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的整理方案,这样可以很自然地把生活问题引入到“分类”的数学问题上,并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分类的生活中的作用。这种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来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进他们全身心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而且能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不是单调枯燥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是实实在在的。 2、在猜想中体验“再创造”的过程。 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往往需要通过观察、联想、顿悟进行猜想,但这种猜想的结论又不一定正确,还需要进一步验证方可确定。如:在学习圆柱的表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猜想可怎样求其表面积?学生就会根据已有经验(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推导过程)提出猜想:能否把圆柱展开转化为平面图形再来计算呢?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做的圆柱进行操作验证并交流,结果学生中出现了各种验证的方法: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矩形的;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更有展开成两个圆形和一个任意撕成的不规则图形,再通过割补把不规则图形转化成矩形的。而不管哪种方法都可求出其表面积。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通过猜想验证获得了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且再次感悟到化立体图形为平面图形是求立体图形表面积的一种重要方法。 3.在错误中体验求真的过程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组温画:第一幅图中,先是一个孩子去上学,家长吩咐说“孩子路上小心!”孩子说:“哎”。第二幅图孩子边走边在心里默念“路上小心” 不过这几个字已经淡了一点。第三幅图孩子继续默念,字更淡了。第四幅图的时候孩子的脑子里除了几个象征性的泡泡已经什么都没有了。在第五幅图中这个孩子就扑通一声掉进了阴沟!当孩子爬起来的时候那四个字比刚刚出门时更清晰的再现在了脑子里……在学生的学习中,在一些容易犯错的地方其实你说的再多也不知让他掉进那个陷阱一次来的印象深刻。所以我们也要多为学生提供犯错与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自我纠正、自我反思、自我顿悟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从而体验数学成功感和快乐感。 4、在实践中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 体验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各种活动的模拟,它不应该仅限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数学课堂学习不再是学生探求新知的唯一场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延伸到社会“大课堂”,如课前要求学生去自学,找相关资料收集数据等,扩大数学素材的信息量,课后要回顾应用,找与知识有关的实践问题等,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不再限在一节课内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应尽量成为学习体验、辩论反思,提升发展的场所,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外界延伸。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我曾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校园中的一块土地要改建成花坛了,你能帮帮校长算一算土地的面积吗?接着就带着他们来到校园中进行实地测量(事先选择有代表性的形状)。学生对这样的学习方式特别感兴趣,在现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得出了多个解决方法。学习中不仅复习了土地测量的相关知识,而且也巩固了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把知识和生活进行了有机有联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实用性,让学生从现实的角度理解了如何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 总之,只有学生真心感悟,亲身体验过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生活化”的情景是体验学习的重要前提;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体验学习的动力,让学生经历发现过程是体验学习的关键;回归生活学以致用是体验学习的归宿。教师要充分关注值得学生体验的内容,给予学生体验的时间和空间,提供学生更多机会去体验,体验生活,体验自主,体验过程,体验创新,体验成功,进而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