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
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 上饶县第三小学 蔡灵芝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这充分地说明了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数学教学说到底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课通过探索活动,经过数学知识“再创造”“再加工”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找到科学的方法,提高学习的能力,增进情感的体验。针对数学中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理念,我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联系实际,激发自主探索欲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不仅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对新知识的探索,例如:学习“生活中的数”和“在可爱的校园”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学生带出教室,数一数生活中10以内的数,使小朋友刚一入学,初步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又如:学习“元、角、分与小数”时,把对小数的认识和这生经常接触的人民币单位:元、角、分联系起来,去调查商品的单价。探索小数的意义,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 在“年、月、日” 的教学中,由于学生从生活经历和课书籍中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与其让他们对着日历去观察,去发现,还不如让他们先把已有的知识运用起来,设计2008年的日历,在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中,去感悟、去体验新的知识点。将已有的旧知识经验与新的知识融合。所以教学中让学生开展恰当合理的学习活动,紧密联系现实生活,使学生为完成一定任务而进行设想、预见、探究、讨论,由此养成一种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而学生具体设计中会有目的地查寻每个月的天数,哪几个月是31,哪几个月是30天,是否二月都是28天等关键性的问题。探索成了他们自身的一种需求,学习是高效的、有益的。 二、拓展时空,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 在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探索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做到学生能自己解决的,教师不提示;学生能自己评价的,教师不先表示。例如:在上“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统一计算公式”时,就是让学生自主整理、得出结论,充分发挥学生能力,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去探索,去发现有关的数学知识。这样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出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可能使学生永远都会记住这个公式。 三、设疑质难,创设自主探索的情境。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 学生的认识发展是观念的平衡状态不断遭到破坏,并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设疑问难,让学生处于认知的矛盾之中,让学生处于悬念之中,让学生产生“新奇”,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起学生的探索意愿。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首先通过三组平行四边形面积大小的比较,第一组等底不等高,第二组等高不等底,第三组既不等底也不等高,对三组的两个平行四边形面积的大小进行比较时,学生一下子茫然了、陷入了困境,短暂的思考后,学生会提出:“如果能知道他们的面积大小具体是多少就好了。”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来,教师抓住这个问题,你能有办法知道它的面积吗?能大胆的试一试吗?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分组研究,共同探究出可以用数方格的方法,可以剪拼成已学过的长方形的方法……教师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但是没有就此罢休,再次把学生置于认知冲突之中,“你有办法知道一块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菜地的面积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明白刚才的方法不行了,还必须想出“新招”,学生在这个问题的情境中,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发现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通过设疑质难,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索的情境,使学生想探索。 四、操作讨论,教给自主探索的方法。 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给学生探索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学会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在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善于发现,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让学生经历和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不断摸索和完善探究的方法,在探索中运用,在运用中探索,使教师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例如:在推导出长方体体积公式时,就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学习,用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探索、得知:“摆的长方体体积是相等,但长、宽、高不相等”,在通过观察:长方体的长、宽、高的乘积与体积是相等的。因此,推导出长方体体积公式:长×宽×高。 五、体验成功,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 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便会激起无休止的追求意念和力量,因此,在学生获取知识的探索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感受自主探索的乐趣;当学生在探索知识过程中经历“磨难”后,突破重围有伟大的新发现时,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和令人兴奋的情绪体验,学生品尝到自主探索带来的成功乐趣时,他会产生再次追求这种情感体验的愿望。例如,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时,让学生分组自主探索,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进行比较,并将自己的发现写到黑板上,学生会写上“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长方体的6个面都是长方形,对面相等,正方体的6个面都是正方形,并且大小一样”,“长方体的长、宽、高不相等,正方体的棱长相等,”…… 进而教师让学生在分析、比较中共同归纳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教师在学生写出的各种发现中用红色粉笔圈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就完成了本课的板书。当学生回顾探究的过程,寻找自己的发现,欣赏自己的“杰作”时,脸上都表现出喜悦的神情,在自主探索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感受到了自主探索的乐趣。 为了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精神,结合教学实际,构建了以下的模式和策略: 1、合理的构建合作小组 合作学习的重要而有效的形式是“学习互助小组”,小组成员的搭配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合作小组通常在四至六人之间为宜。笔者在深入了解全班学生学习情况之后,根据接受知识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将学生大体分为“快而准”、“快而不准”、“慢而准”、“慢而不准”四种类型。在组建学习小组和座位安排上进行了合理搭配,让每个学小组都有四种类型的学生,同时兼顾不同性别和不同性格,使优等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后进生得到帮助,实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当然,也可根据合作目的及具体情况的不同,灵活采用不同的随机的合作小组,如同桌两人、前后四人等。 2、确立小组合作机制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所以确立合作机制、调整合作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小组内设有小组长、常规委员、记录员、发言代表和发言补充员等角色。合作前进行分工,合作中各负其责且灵活互补,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例如圆的认识,教师提供给每个合作小组一套特别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线、一个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难以完成,即便是合作,在操作过程中也还有许多小技巧,稍有不慎,就难于画出一个理想的圆。因此,在画圆的过程中,学生必须互相配合,积极探索,通过小组合作,学生深刻地体会了画圆时各要素的作用,为深入研究圆心、半径、直径积累了充分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当然,为弥补学生的不同差异,可定期或针对性地进行角色轮换,让每个组员都有代表集体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3、及时把握合作时机 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教师要善于抓住最有利的时机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当学生思考出现困难时、意见发生分歧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时、知识需要拓宽时、问题涉及面大学生回答不全面时、学生主动提出有探讨价值的问题时……都最好及时地安排小组合作。比如初学“量长度”时,由于有的学生没有将直尺的“0刻度”对准被测量物的一端而与其他同学答案不同,就是难得的合作机会;再如学习“百分数” 后,有的学生提出:百分数是不是分数?若是分数,把它单列开学习有什么价值?问题提得很好,也是很好的讨论合作机会。 4、合理调控合作过程 要使小组合作活动中取得实效,教师必须对合作过程进行调控,进行必要的提示、点拨、设疑、答疑、引导、组织等。首先要明确合作内容和要求。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前,合作的任务和目的一定要事先交代清楚,否则学生在还不清楚“要干什么”的情况下进行的合作,势必会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其次要调控过程。由于合作小组分散,还会有干扰因素,师要通过提要求、分组检查等形式,保障活动为提高课堂效率而服务;三要调控时间。先要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避免出现反应敏捷、思维活跃的学生唱“独脚戏”,而其他学生只能“人云亦云”的现象。在小组合作中,要给学生留有松紧适度的时间,既不要时间太紧,形成“假合作”,又忌让学生漫无边际合作下去,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形成“浮合作”;最后要发现问题,寻求典型,以便在反馈中“以点带面”,甚至能“激起千层浪”。有效的小组合作要靠一点一滴的积累,真扎实干的努力。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