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方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方案

信息技术论文之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方案 ‎ ‎  一、问题的提出:‎ ‎  时代的推进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育已经不再仅仅是为学生建立扎实的知识基础,而是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新世纪人才的综合素质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面对突发事件或全新领域的信息保持冷静,做出及时准确判断并快速妥当处理,也就是对信息的归纳概括并分析判断的能力。‎ ‎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了课堂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而建设一支优良、精干、高效,适合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技术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所以我们必须重视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并把此作为实施优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的教材、网络以及各种教学资源的开发之中,以形成教师和学生对信息的需求,培养教师查找、评估、有效利用、传达和创造各种信息的能力,并由此拓展教师对信息本质的认识。‎ ‎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已渗透到教育的各个方面,完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随着网络环境下教育教学应用研究的开展,教师的信息素养正在成为教师素质结构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成了现代教专业成长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目前我国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并不十分乐观。有调查发现,甚至相当多的骨干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较差,这为教师教育敲响了警钟。时代发展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承担人才培养重任的教师更应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由于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将逐渐成为教育改革的支柱和核心,信息社会必然要求要有与之相适应的信息技术人才,因此,教师的信息素养在教育中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息素养已成为当代教师的必备素质!‎ ‎  二、课题的界定 ‎  1、基本概念 ‎  信息素养是在信息社会中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开发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并解决问题,并进行创新的修养和能力。‎ ‎  另:“要成为一个有信息素养的人,他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具有检索,评价和有效使用必要信息的能力。”(美国图书馆协会,1989)‎ ‎  2、素养构成的相关概念 ‎  1)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基础素养 ‎  2)信息问题解决能力——独立学习能力 ‎  3)信息技术人文修养——人文素养 ‎  4)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价值观导向 ‎  5)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 ‎  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对信息素养的界定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信息基础素养、独立学习和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 ‎  ●信息基础素养--能够有效地和高效地获取信息;能够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  ●独立学习--能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能欣赏作品和其他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的内容;能力争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得最好。‎ ‎  ●社会责任--能认识信息对社会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性;能实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能积极参与信息获取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在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过程中,着力培养教师对任务的确定、搜导信息的策略、检索和获取信息的使用、集成、评价等能力。‎ ‎  网络环境下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指: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研究过程。‎ ‎  三、研究的依据和假设 ‎  1、 理论依据:‎ ‎  (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为新的教学观的提出提供了心理学依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已经成为美国教育改革运动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不但在教育界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如何开发人的潜能上引发人们做出新的反思。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培养并提高教师专业化的能力和素质。‎ ‎  (2)、可持续发展理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综上可见,可持续发展理论能直接支持本课题研究,且为课题提供操作的方向和思路,从而稳定有效地指导实践。‎ ‎  2、实践依据:我校有先进的硬件设备,并通过近一年的网络环境建设,有一定的硬件基础;我校青年教师占全体教师的98%以上,他们爱学,接受能力强,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这是人力资源基础。‎ ‎  3、理论假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的一般规律,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在实践研究过程中,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  四、研究目标: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环境,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  五、研究内容:‎ ‎  1、重构信息技术培训内容。‎ ‎  由于信息技术飞速地发展,教师基本信息素养的外延也会随之改变,依托网络环境下的培训内容必须在现有的常规培训教材中有所筛先与补充,来构建新的培训模块以适应新时代的信息技术教育。‎ ‎  2、激发教师自主学习能力 ‎  课题界定中,第二项内容就是教师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信息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完全依靠被动的培训能达到的,因此,如何构建一个适当的环境或建立有效的学习机制来激发教师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本课题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  3、构建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 ‎  教师信息素养是否得到提高,用什么方式来评价或检测,是本课题的基本问题,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信息素养评价体系无疑也本课题要研究的内容。‎ ‎  六、研究方法 ‎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课堂观摩等方法,一方面了解学生对课堂的需求及他它对课堂中呈现的媒体的态度;另一方面,收集一线教师在实际使用媒体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他们良好的见意与心得。‎ ‎  2、行动研究法。通过收集与整理调查研究中的线索,认真分析当前媒体设计与运用中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并结合文献研究法,制定出我校课堂教学媒体评价标准。‎ ‎  3、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相关的教育教学书籍,以及兄弟学校运用媒体教学的经验与总结材料,寻找本课题实施的理论依据及可资借的优秀经验。通过文献研究启迪课题组成员的思想,开阔研究思路。‎ ‎  4、培训。通过内培与外培相结合,对全校教师进行教育理念与信息技术的培训,使课题在研究过程中,做到理论与实践齐头并进,以理论指导行为,以实践检测理论的良性循环。‎ ‎  七、研究策略 ‎  尽快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现代教育技术,尤其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更新教育意识和教育观念。在传统模式下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的观念应该改变,应创造新的信息化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探讨新的学习模式。‎ ‎  ●在校本培训中研究:在学校信息管理部门的组织下,开展网络技术和网络能力的培训活动,包括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和网页制作技术及网络教学能力,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术和网络教学能力,并具有一定的信息素养。‎ ‎  ●建立信息化的教师培训中心:在教师全员培训的基础上,积极争取各方面的支持,建立教师培训中心,使机网络环境达到信息素养培训的要求。‎ ‎  ●    保障网络模拟软件开发基金: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的经费网络模拟软件开发项目。‎ ‎  ●    建立信息化的网络学习平台 ‎  八、研究步骤:‎ ‎  第一阶段:(2006年5月~2006年12月):课题论证阶段,准备阶段,制定课题的实验方案。‎ ‎  第二阶段:(2007年1月~2007年5月):课题的开始阶段 ‎  1、主要研究内容是教师信息素养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2、构建信息化的网络学习平台,为网络学习提供基本环境。‎ ‎  第三阶段:(2007年6月~2008年6月)课题的实施阶段 ‎  1、重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内容,建立培训机制,对全员进行基础信息素养的培训。‎ ‎  2、定置或开发一定数量的网络模拟软件,促进教师网络应用能力与网络设计能力的提高。‎ ‎  3、确立老师信息素养的评价体系,检测教师信息素养的水平。‎ ‎  第四阶段:(2008年6月~2008年12月)课题修正阶段 ‎  在培训内容、网络环境、评价体系不断往复循环实践的过程中,修正三者的相关变量,以全面提高教师信息素养。‎ ‎  第五阶段(2009年1月~2009年4月):课题的验收阶段。请专家和总课题组对本课题进行鉴定验收。‎ ‎  九、课题管理 ‎  1、聘请专家顾问:成钢 王锋  宋超群 ‎  2、成立课题组。组长:朱育红。副组长:郑权。组员:何利、李红伟、‎ ‎  王军、洪献珍、杜鸥。参与对象:学校全体教师 ‎  3、成员分工:朱育红:宏观规划与理论指导,课题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报告撰写,课题研究策划。洪献珍:侧重教育理论培训,并负责课题效果检测。王军:网络环境的构建及负责网络与网站技术培训。彭海荣:侧重交互式课件开发、模拟软件开发培训。全体教:参与实践。‎ ‎  4、课题经费管理。本课题预计发生经费10万5千元。主要包括调研、资料、文印、会议、专家论证指导、结题、培训、软硬件配置等方面。‎ ‎  5、预期成果形式:‎ ‎  《网络环境下教师信息素养研究》(研究报告)‎ ‎  校园网络模拟教学平台 ‎  《现代教师信息素养培训模块》‎ ‎  《现代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手册》‎ ‎  相关论文及教学案例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