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7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天渠》观后感6篇
《天渠》观后感6篇 电影《天渠》观后感一 近日,被国家电影局列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影片宣传推荐的电影《天渠》在贵州、北京上映,12月13日将在全国同步上映。电影深入刻画了一名优秀老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决心干事创业的崇高品质。 电影《天渠》根据时代楷模、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的先进事迹改编,讲述了黄大发老支书在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因严重缺水导致的贫困状况下,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千百年来滴水贵如油落后历史的感人故事。 电影刻画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更充分抒发了以电影主人翁为代表的基层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谋发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为民情怀,为弘扬“遵道行义自强不息”的城市精神,讲好贵州故事积累了经验,树立了标杆。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我们观看《天渠》电影,看到的不仅仅是“大发渠”本身,我们看到的是“当代愚公”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永葆蓬勃朝气,永做人民公仆,争做时代先锋,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凝聚磅礴力量。 《天渠》不是“渠”,是一种“当代愚公”精神。电影中黄大发同志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的执著和坚强,默默地、忠实地履行着一位基层“领头雁”的神圣职责,用平凡而朴实的奉献塑造了震撼人心的美丽,谱写了一名共产党员忠于党、忠于人民的生命乐章。 《天渠》不是“渠”,是一个“时代楷模”精神。电影中黄大发同志数十年如一日,不计个人得失,扎根基层,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坚持“把实践写在大山上”,致力摆脱贫穷、改变农村面貌,带领群众自强不息的真实故事,展示了当代共产党人为人民服务和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天渠》不是“渠”,是一种“自我牺牲”精神。电影中黄大发同志变卖棺材筹钱、女儿因病无法医治、运水泥不住旅店等等镜头,充分展示了他当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发生矛盾时,他以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集体利益,以共产党员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坚定不忘初心的理想信念。 电影《天渠》观后感二 电影《天渠》以不起眼的村落发生的感人故事为题材,讲述了“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2017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的获得者——黄大发凿山修渠,带领群众战天地、斗贫穷,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先进事迹。 影片讲述了原遵义县草王坝村黄大发老支书花费36年带领全体村民修渠的感人事迹。影片开始呈现了黄老书记修渠十年并未取得成功,他毅然决定去县水利站学习相关修渠的专业技术知识。在第二次修渠时,面临筹集一万元资金的难题,党员黄大发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差点卖掉自己的老本(棺材),女儿彬彩用自己的彩礼钱填补了修渠资金缺口,修渠之路工程顺利启动,修到最险峻的擦耳岩时,工程师退缩了,黄老支书毅然决定自己去凿渠,其中最深刻的是黄老支书和儿子黄彬权的一段对话,黄老支书说“等会你替我下去凿渠,我下去好几趟了头有点头昏。”黄彬权问到“为什么是我?”黄老支书回答到“因为你是我儿子,别人我赔不起。”由于修渠工作的繁忙,黄老支书一直无心顾及女儿彬彩的病情,最后彬彩的离世,黄老支书隐忍失去女儿的伤痛,继续投入到修渠工作中,每一锤都饱含了深深的忏悔和伤痛。 电影再现了黄大发老支书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黄大发老支书号召村民上山,历时三十余载,在悬崖峭壁上开凿出了一条长9400米,绕3座高山经3处险崖的生命之渠,结束了滴水贵如油的落后历史,创造了百姓富裕的美好未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村民交上了一张完整答卷,他无愧于党员信念、无愧于群众信任,是一名合格优秀的基层党员干部。 通过观看电影,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凡事想着人民,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学习他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要懂得感党恩、守纪律,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严以律己,弘扬清风正气,保持党员本色;要学习他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在工作中,积极主动,坚守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办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负责的工作态度、高昂的工作激情,自我加压,精准发力,强化担当,努力为社会事业而奋斗终身。 电影《天渠》观后感三 当我在横店影视城观看了电影《天渠》,一部能震撼人心的影片,就是以一个不起眼的村落所发生的感人故事为题材,讲述了“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的获得者——黄大发凿山修渠,带领群众找路子、克困难、战自然,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先进事迹。 一条渠,承载的不仅仅是水,而是草王坝村百姓的所有希望。它更是一条“生命渠” ,不仅能让百姓摆脱贫穷的状态,还能从此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黄大发深深的意识到这条渠的重要性,为了能让百姓脱离苦海,修渠成为了他一生的目标,而这个目标一走就是36年,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失败,挫折,面对着百姓一次次落寞的深情,他顶着巨大的压力独步前行,他深知自己是一名党员,不能造福百姓就违背了自己的信仰。 电影再现了黄大发老支书不忘初心的坚定信念,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诠释了一名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敢担当、牢记使命有作为的优良作风。在个人和党两者之间,黄大发无疑选择做党坚强的臂膀,为党服务,传承党的精神。岁月如梭,时光带走了他的容颜,带走了百姓们的希望,却带不走黄大发修渠的决心。他四处学习,讨教修渠的方法,向上级请示帮助,在面临诸多的问题上,黄大发从不退缩,而是冷静沉着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不忘初心,坚强乐观,迎难而上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电影的观看,作为新时代的干部,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大力弘扬并践行愚公移山精神。在自己的岗位上以负责的工作态度、高昂的工作激情,自我加压,精准发力,强化担当,努力为教育事业奋斗终身。 电影《天渠》观后感四 近日,单位组织收到了电影《天渠》,该电影以不起眼的村落所发生的感人故事为题材,讲述了“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2017全国脱贫攻坚奋进奖”、“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的获得者——黄大发凿山修渠,带领群众战天地、斗贫穷,共同富裕奔小康的先进事迹。 时代楷模黄大发,愚公精神谱新曲。黄大发老支书花了整整36年的时间只为修好这一条渠。黔北深谷群山屹,万米天渠绕绝壁。没有技术,他去学;没有资金,他去申请;资金不够,他带头凑;没有运输车,他就去找;悬崖边上没人敢下,他第一个上……这就是我们的黄大发老支书,顶天立地。“活一天就干一天。”铮铮誓言,响切云霄。《天渠》不仅刻画了黄大发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忠于党和人民事业的优秀共产党员形象,更充分抒发了以黄大发为代表的基层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谋发展,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为民情怀, 作为基层的一名工作人员,与群众面对面的机会更多,能更好地聆听群众的心声,了解群众的需求,知晓基层现况,更能体会到基层工作开展的不易和群众思想上的差异性。在日常工作中,总能碰到这样那样或大或小的事,但无论是什么事,只要是和群众息息相关的事,就一定得放在工作主心骨上,放在最前面。群众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我们就更要多跑几趟田坎,多开几次群众会,多听听群众的意见,多了解当地的明情,多体谅群众的不易,也多加强正面引导和宣传,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竭尽所能的为群众办事,做到问心无愧,无愧于人民的信任、无愧于党组织的信任。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学习黄大发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做好事、办实事。心里要装着群众,凡是想着人民,自觉接受群众批评和监督,始终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学习黄大发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懂得感党恩、守纪律,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严以律己,带头弘扬清风正气,始终保持党员本色。要学习黄大发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在本职工作中,积极主动,兢兢业业,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负责的工作态度、高昂的工作激情,自我加压,精准发力,强化担当,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 电影《天渠》观后感五 2018年12月21日,余庆县团结水库管理所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共19人,观看改革开放40周年重点国产影片《天渠》。 此片根据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原草王坝村党支部书记黄大发先进事迹改编,讲述了黄大发老支书在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因严重缺水导致的贫困状况下,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党员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贵如油的落后历史。电影深入刻画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对党忠诚,决心干事创业的崇高品质。 通过电影的观看,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学习他心系群众的为民情怀,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切实为群众排忧难、做好事、办实事,凡是想着人民,自觉接受群众的批评和监督,保持党员干部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要学习他清正廉洁的高尚情操,要懂得感党恩、守纪律,不为金钱所诱、不为名利所惑、不为人情所困,严以律己,带头弘扬清风正气,保持党员本色;要学习他奋斗不止的奉献精神,在本职工作中,积极主动,废寝忘食,坚守工作岗位,兢兢业业办事,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以负责的工作态度、高昂的工作激情,自我加压,精准发力,强化担当,努力为社会事业奋斗。 “当代愚公”精神值得学习、敬仰,他的大公无私、为民办事的执着情怀,为大家树立了不倒的标杆。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以黄大发同志为榜样,努力在本职岗位上拼搏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电影《天渠》观后感六 近日,一部电影在全国上映,这部名为《天渠》的影片以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黄大发为原型,讲述了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 “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一年四季包沙饭,过年才有米汤喝。”传唱千百年的民谣描绘出的恶劣环境让草王坝村很多人叫苦、妥协甚至认命。但黄大发忠实践行"修渠、致富"的誓言,带领群众绝壁凿天渠。从最初的靠竖起几根竹竿用眼睛瞄进行测量,没有起重设备用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的土办法,到后来的专业测绘和精心谋划,历时30多年的大发渠终于盘踞在山间云顶为草坝村带来了福音。此举与古人愚公何其相似,黄大发正是以这种新“愚公”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战胜贫困,消灭贫困,在悬崖峭壁间用信仰的力量创造了奇迹。 修通沟渠后黄大发本着不靠不等的工作原则,他带领群众树立主体意识,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修村路、架电线、建学校,带头搞养殖业、种植业,带领群众"坡改梯",切实改变了当地贫穷落后的面貌,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新时期愚公移山的精神,打赢了一场艰苦的脱贫攻坚站,走出了一条致富之路,是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我们共产党人有一个优良的革命传统,就是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中为民谋福,造福人民的观点,一直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黄大发愚公移山般36年修渠,正是共产党员人信仰的外化于行,也正是新形式下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典范,党员学思践悟,不忘初心的实际行动。我们广大共产党员更要以此为标,立足本职,精益求精,坚定理想信念,保持为民情怀,继续前进,让脚下的步伐更加有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