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
语文论文之语文教学: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 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孙建军(邮编214187)发表于《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年第14期 语文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程,具有广泛深厚的人文内涵,承载着培养人、教育人、陶冶人的任务,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材中精选的每篇课文都是对学生进行精神塑造的最佳蓝本,语文教学应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让学生充分体验生命的快乐,展示生命的活力。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为学生构筑精神家园。每个学生都是生命的个体,他们同是自然的人,同是社会的人。他们和教师在“人性” 上没有什么两样,他们也有情感的需要,有满足的需要,有好奇的需要,有展示自我的需要,教师必须尊重学生这种生命的需要。因此,理想的课堂应当充满人性与智慧,充满激情与体验,充满对话与分享,充满灵动与生成。理想的教学过程应该是生命被激活、被发现、被欣赏、被丰富、被尊重的过程,是生命的自我发展、自我生成、自我超越,自我升华的过程。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作为构筑精神家园的课程,语文课不应该是枯燥的练习、乏味的讲解,也不应该是烦琐的问答、有口无心的傻读。语文课应该是激情的飞扬,是灵魂的震荡,是才华的喷涌,是思想的闪光。在语文课上,教师渊博的知识、师人范己的言行、高尚的修养、对学生真挚的关爱和悦纳,都应该散发着人文的光辉。学生沐浴在人文的光辉下,积极参与,主动学习,不断创造,展示自己的能力与才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平等交流,沟通合作,相互尊重、理解、信任。这样的课堂,师生双方共同构建了一个“场”,这个“场”是焕发学生生命光彩的舞台,是提升学生生命品质的场地,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体验感悟,让语文课堂荡漾生命激情。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是教学的催化剂,是师生互动的纽带,因此,教师在语文课上要注意诱情、激情、融情,做到情文交融。“情”是语文的灵魂,体现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基点就是“情感”。语文课堂是情感的载体,情感是语文课堂循环流动的血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语文教学应当努力挖掘语言的情感因素,从“情”入手,使教师、学生和文本形成三个情感的交汇点,让学生忘情其中,使语文教学所提供的东西,令他兴奋,令他深味,令他珍藏永远。这就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发现,获得兴奋感,成就感,丰富情感生活。所谓“体验”,就是“人们在实践中亲身经历的一种内在活动”,是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这样得出来的才是自己的结论” 。学生主体的体验,是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能进入最佳状态的重要保证。学生阅读课文,在教育情景中获取知识,通过生活体验来解读文本,掌握方法,获得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精神主体,这是一种体验式教学,需要教师用更多爱心去关注学生的切身感受。体验更多的是指情感活动,是对情感的种种体会和感受。教师深情并茂的范读;教材中诗情画意的插图,人与人之的亲情友情,抒发的爱国之情;主人公的感情变化;旁观者的情绪变迁……都可以作为情感的诱发点,让教师对课文的理解之情内化为学生对文本、对人物的感悟之情。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 有情趣,就有真情的感动;有理趣,就有深切的感悟。有感动,又有感悟,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才能成为学生构建精神生活的过程。我们期待语文课堂有更多的情味,期待语文课堂焕发绚丽的生命火花。民主对话,让语文课堂体现生命平等。语文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人只有在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环境中才能开阔思路、弘扬个性。只有给学生一个对话的平台,才能实现文本对话,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课堂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教师就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读书、思考,这是对话、交流的基础。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中,在丰富的情感活动中,进行文本对话、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发现并提出问题,获得个人体验和独特感受。这些体验和感受,可以是对文本的某些部分或对自己认为特别重要的字词句段或对主要问题发表的见解,也可以是对课文内容和写法的评价,或对课文的修改、补充、斧正。课堂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师生之间必须建立有效的合作关系,师生合作、生生合作是对话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对话的基础。合作学习贵在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和情感认识的交流,引申或拓展学习内容,实现积极而有效的学习。这样的课堂,师生间的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赏识与肯定,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课堂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教师要学会倾听,倾听学生具有个性化的见解,倾听学生独特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说真话、抒真情,欣赏孩子们的“真情告白”,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使对话超越文本、超越学习,变学习为一种真正鲜活的生活,触摸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交流是渐进式的、生成式的,其间必然需要三者之间不断地融合、激活。这就需要双方相互“敞开”,彼此“接纳”,共同“分享”,这样才能使心灵发生碰撞。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因此,老师应以愉悦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宽容的情绪对待学生的差错,以兴奋的情绪激励学生投入学习,一个期待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理解的微笑,一回亲切的抚摸,都能让学生从教师的热情、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进而感到老师的可亲可信。课堂要真正实现平等对话,教师就要把学生从“ 你教我学”的课堂学习模式中解放出来,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探索学习。“讨论式” 可以使教师发现学生知识掌握上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讲解;“启发式”可以启发学生质疑、解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努力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自主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搭建舞台,让学生尽情去表演。在这些模式的对话中,“学生的教师和教师的学生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新的术语:教师式学生及学生式教师。教书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他们共同对整个成长过程负责……这里没有谁教谁,也没有自己教自己,只有从头至尾在相互的教”(费里《被压制的教育学》)。动态生成,让语文课堂流动生命灵性。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的备课就如棋手布局一样,精心准备,研究文本,预设周到。我们唯教案独尊,常常被头脑中的“教案”束缚,不能离教案半步,如果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意外情况,就要么把学生训斥一顿,要么被气得乱了方寸。我们自我感觉很好的教案,一到课堂却实施得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学生是一个不断成长变化的生命体,总会有许多预测不到的突发情况。而语文教学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多层次和多角度的非线性序列过程,它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语文阅读教学是在不断的感悟和积累中熟悉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在学生、教师、文本的思维碰撞中产生飞跃,学生的认知结构只有在许多随机的“涨落”中产生突变,才能逐渐从“无序”走向“有序”。正如叶澜教授所说:“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教师应该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在课堂生活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活的生命体的相互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内容,乃至教学目标,从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就需要教师具有全新的观念和方法,较强的应变和驾驭能力。在教案的设计中应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空间,对教材的思考与钻研应更多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来进行充分预设,将“预设”和“生成”结合起来,要把以往的“死教案”变成“活教案”,“死答案”变成“活答案”。语文课堂要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重视学生个性化的思考、独特另类的发言,要能敏锐地捕捉住生成的资源,加以充分利用。面对课堂变化,教师应沉着冷静,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学生“不惟师、不惟书、不惟经验” 的胆识,态度真诚、语言委婉地因势利导。好的课堂效果只有在师生的互动中才能生成。让我们成为开发者,创造者,凸显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个性得到张扬,自己的价值得以体现,这是教育的理念,也是教育的理想,是对传统的超越,更是构筑学生精神家园的必然追求!尊重多元,让语文课堂展示生命个性。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这一个特点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学生内在的人格和精神世界的丰富性,把语文教育的熏陶感染与学生独特多元的反应有机结合起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孕育了文本解读的多样性,而学生反应的独特性、多元性则体现了语文教学过程中的生命体验、运动、成长本质。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与众不同的人生阅历与心路历程,面对同一文本,自然会产生各自不同的阅读期待视野。而在阅读过程中,由于个体原有生活经验与阅读体验的参与和观照,同样会产生各自不同的理解感悟和情感体验。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敏锐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个读者在不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会完全一样。课堂不是车间,不是标准化零件的流水作业,教学活动的对象是“具体的人”,这个“具体的人”与另一个或另一些“具体的人”之间有着不同的属于这个“具体人” 特质的东西,教学始终是面向具体和特殊的生命个体。作为正在社会化的人,学生的每个声音,都是自我的声音,是自我的反映和表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尊重这种自我。在关注共性的同时,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知情的多元化,尊重学生对语文理解与体验的差异,倡导阅读的个性化,千方百计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对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倍加爱护,并适时地点燃这些智慧的火花,使大家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互相激励批判,使每一个人在此过程中不断自省,获得完善自身、自我超越的动力。只有尊重多元,才能放飞学生学习语文的灵性。当学生独特的智慧火花纷纷闪现,我们的语文课堂必然会激情荡漾,个性飞扬。接轨生活,让语文课堂回归生命活动。语文是经作家截取、剪裁的片段生活的语言反映,是生活的部分,是部分的生活。从学习语文的目的来看,学习语文,最终是服务于社会,是为了适应将来更好地学习、生活、工作、人际交往等的需要。社会是真正的大课堂和实践的检验场。因此,语文课堂必须服务社会、接轨生活。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语文首先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和生活之间本不应该有厚厚的障碍。同时,语言更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必须将所教所学的语言有效地介入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依托于人的生活,语言介入生命活动、心灵活动的唯一途径就是介入他的生活。因此,语文课应该是和社会生活相融的开放型的课程,语文教学必须建构开放的学习体系,应“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 ,开发和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拓宽语文学习和建构的渠道,为课堂有限的时空注入无限的活力,开展课外阅读、社会调查、民间采风等活动,促使学生对社会、人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鼓励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让他们体验成功的愉悦感,从而帮助学生学“活语文”。“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学习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若与生活绝缘,将导致语文的弱化和僵化。回归生活世界,赋予语文教学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应该成为语文教师的永恒追求。 《论语》中描述孔子与弟子们“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这种氛围和情境,是诞生孔门七十二贤的土壤和空气。这种土壤和空气,充溢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尊重。生命是跃动的,语文教学应该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生命个性,应该接轨生活、注重生成、关注成长。生命化的语文教学应该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给学生精神的亮色,应该折射生命的精神光芒,充满生命的灵动与飞扬。否则,语文教学将褪却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枯竭生活的源泉,毁灭艺术的创造。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