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有“深度”,更要有温度——《大雁归来》教学过程与反思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有“深度”,更要有温度——《大雁归来》教学过程与反思

语文论文之有“深度”,更要有温度——《大雁归来》教学过程与反思 ‎ ‎   摘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是新课标中要求,教学目标包括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由于《大雁归来》是翻译后的作品,其语言带有“个性解读”,因此教学重点放在感受作者的“爱鸟者”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 ‎  关键词:语言体验情感 《大雁归来》‎ ‎  新课标指出: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大雁归来》是选自《沙乡年鉴》的观察笔记,文章内容详细真实,描写大雁生动细腻,其中包含作者深刻的思考。文章一个爱字贯穿全文,内容上虽介绍大雁的生活习性,但从写作特色上,作者运用大量拟人手法,将形象性、知识性、抒情性完美结合,透露出作者的“土地共同体”观念,给文章增添了深度,字里行间透出他对大雁深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重点应放在是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作者的情感和思考。‎ ‎  一、教学思路 ‎  本课采用诵读法、教学引申法、品味语言、体验情感、感悟精神。以此达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目标,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理解并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学会运用,整体把握文意,理解本文主旨,训练概括能力。品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及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感受作者的“爱鸟者”情怀,激发珍爱野生动物,倾心大自然、回归大自然的情怀。教学重点放在品位语言,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感情上。‎ ‎  二、过程描述 ‎  (一) 片段一:设情激趣,导入新课 ‎  同学们,你们见过大雁吗?CAI出示大雁迁徙视频。请简单介绍你看到的大雁有何特点。从飞行队伍、外形、候鸟、合群性、叫声嘹亮等方面。看来同学们平时细心的观察过。其实,除了这些它还有很多特点,今天,我们借助美国环保主义者利奥波德的眼睛来认识大雁。‎ ‎  思考:以简单的问题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想象力,再利用大雁迁徙的视频将学生带入情景,简单的语言描述,达到训练概括能力的教学目标。‎ ‎  (二)片段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1.自由速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生活习性?找出来读一读。注意:从吃的食物、活动习惯、活动范围方面圈点勾画。(1)三月定期迁徙。(2)笔直飞行。(3)三月大雁一触到水就喧嚷,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吭。(4)爱食玉米粒。(5)常六只列队飞。‎ ‎  2.找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  3.CAI正确识字正音释义。‎ ‎  思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通过自读课文,训练快速阅读能力,在总体上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大雁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它是具有灵性的侯鸟,重亲情、友情,有联合观念,通常是群居在一起的特点。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彻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通过CAI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指导学生读写生字,理解词语。‎ ‎  (三)片段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  1.CAI出示辞海简介。四人一组讨论:辞海中对大雁的简介和课文在语言使用上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辞海》中的语言简介平淡朴实,注重语言说明,客观的介绍关于大雁的科学知识。但是不够生动,缺乏情感的投入,纯粹是科学的介绍知识。而《大雁归来》的言语形式则不同,语言注重趣味性、文学性及抒情性。通过一系列动词,刻画出细腻且有灵性的大雁,展示出一幅活灵活现的动态画面。利用叠词,使文章语言舒缓、柔美及温和,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更加富有情感。‎ ‎  思考:通过比较阅读,引导学生抓住动语、叠词、修辞手法进行品读课文,体会科普小品文的写作特色及体味句子表达的思想,采用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等学习方法进行讨论,使学生理解作者对大雁倾注的喜爱之情,从而掌握科普小品文的语言特色,注重抒情性、趣味性。‎ ‎  2.品读课文“‎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大雁?体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哪些特殊情感?”企盼、感伤、珍惜 ‎  思考: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领悟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加深学生与作者的共鸣,采用朗诵法,从学生自读到指明生读再到教师示范,最后全班齐读的方式,逐步体验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  (四)片段四:结合背景,升华主旨 ‎  1.CAI展示作者简介,教师简介“土地共同体”理论。土地共同体:农场、土壤、沼泽、大自然中的一切都应当是平等的,这是利奥波德提出的“土地共同体”理论,我们人类不应当时土地的征服者,应该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 ‎  思考:通过作者简介达到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作者的相关情况,在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和作者一起去“观察”和“思考”,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整体性品味和理解,深层次地感悟作者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由浅入深、由文字到思想、由感性到理性的层次性,最终从“我们”一词突破,期望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感悟到作者看待自然万物时的多角度和大视野,真正理解作者“土地共同体”的思想。‎ ‎  2.读课题:最后饱含情感的一起呼唤大雁归来!朗读过程是指明生读、教师示范、女生齐读、男生齐读、全班齐读。‎ ‎  思考:利用朗读教学法,引导学生再次感悟作者的“爱鸟者”形象,将情感由对大雁的喜爱提升至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关爱,从而使学生领会热爱自然,是人类的共同情 感,保护自然、珍爱野生动物是人类的责任!‎ ‎  三、教学反思 ‎  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教师通过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要整体感知课文,首先要把握课文中知识与情感两种成分的轻重,显而易见,本文侧重点在于趣味性、文学性、抒情性,而非知识性,这决定了把握作者的情怀。作者利用拟人手法描写大雁,这种写法不仅仅是修辞手法的运用,而且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他喜爱大雁,喜欢观察大雁,在作者心中,大雁像人一样富有灵性。‎ ‎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口语交际能力,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在教学中,着重于让学生多读多说。在课前,规定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以此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在课堂中,针对学生所选取的美句,进行指导朗读,采用指明学生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品读优美的语句和段落。学生自然有感悟,愿意表达,自然激活了学生思维,课堂气氛就活跃了。‎ ‎  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新课标指出,在教学实施中,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的老师应该用自己的情绪、调控手段去影响学生的状态,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实施点拨教学正是为了改变“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强调教师对学生进行点拨,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培养创造性人才。在这堂课中,教师调控不够“灵”。敢于表现的学生发言十分出彩,但缺乏的是教师在语言、行动、情绪方面的灵活调节,应当多多锻炼,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  从教学的出发点说,语文课该有“本色”,不仅包含内容“深度”‎ ‎,还要帮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和关爱。但不可否认的是,课堂呈现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最为明显的一个表现是“温度”不够。还有小部分学生语言功底比较薄弱,不能够准确的表述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启迪学生智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  正确运用课程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及时揭示问题、及时反馈、及时改进教学活动,对学生在课堂上创新的发言采取表扬、鼓励的积极评价,从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的目标。‎ ‎  参考文献:‎ ‎  [1]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1‎ ‎  [2]蔡澄清,语文点拨教学与学生素质教育[J],北京:中学语文教学,2000,0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