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学习有感五篇与家风家训征文精选6篇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学习有感五篇与家风家训征文精选6篇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学习有感五篇与家风家训征文精选6篇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学习有感五篇 ‎【篇一】‎ ‎6月1日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脱贫攻坚“大考”即将交卷,总书记的这篇文章正是此次“大考”的“高分指南”。‎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新时代的党员干部要在具体工作成绩上得“高分”,也要在提升自身本领上得“高分”,更要在为民服务上得“高分”。习总书记的这份“高分指南”,不仅是脱贫攻坚“大考”的“高分指南”,也是帮助党员干部获得群众好评的“高分指南”。‎ 坚定“高分”追求,保持定力不浮躁,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脱贫攻坚“大考”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做出的庄严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坚定的目标,就无法凝神聚力向前。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脱贫攻坚“大考”出现了“加试题”,这不能成为我们拖一拖、等一等、缓一缓或者降低目标要求的理由。越是遇到困难和问题,越要体现我们不惧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越要更加坚定脱贫目标,用更加顽强的斗志和必胜的决心,答好脱贫攻坚“大考卷”。全面完成脱贫难攻坚任务不是一个高高在上、不可实现的“空中楼阁”,它是经过实践经验积累、反复论证研究的,是可以实现的。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在“大考”即将交卷的时候,更要坚定信心,保持有始有终、善始善终的工作定力,把脱贫攻坚的考卷答好。‎ 破解“高分”难题,保持十指弹钢琴,坚持全面总抓、齐头并进。制作木桶,其容量大小受限于最短木板的长度,同时也受限于木板之间的紧密度、木桶的底面积、最短木板能否升级,此即“新木桶理论”。引而用之,脱贫攻坚工作如何做,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要把握好三组关系:整体目标与个体目标的关系,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的关系,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的关系。如果把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比作制作“木桶”,三组关系就是这个木桶上的三块木板,任何一组关系没有平衡好、任何一个环节没有做好,都会导致整个“木桶”因为木板之间缝隙过大、短板过短而容量减少,脱贫攻坚质量就会降低。所以,脱贫攻坚工作要全面展开,不能一个方面取得成效就喘口气、歇歇脚,要“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 巩固“高分”技能,保持步步有实效,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孙子兵法》军行篇讲“稳”,“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阶段,“先为不可胜”,就是要保证已有成效持续稳定,“以待敌之可胜”就是要保证下一步工作有成效。我国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此即需要继续保持的成效。当前进入脱贫攻坚“大考”的最后冲刺阶段,试卷答得好不好,不仅要靠平时积累,也要看临场发挥。越到最后,越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把难题、怪题解决掉。下一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工作中,一要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要解决好重点地区环境污染突出问题,三要加快民生领域工作推进,四要健全社保兜底机制。题目是一步一步解出来的,工作也同样是一步一步做出来的,要想取得最终胜利,就得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国际社会赞誉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的“优等生”,这印证了我们过去一个时期的工作是实实在在的、是有成效的。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们正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的“最后一公里”上,正走向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跑线。试卷答得好不好,还是要看群众评价高不高。新时代的党员干部们,请认真领悟这份“高分指南”,愿共同努力,待到张榜之日,举杯共庆。‎ ‎【篇二】‎ ‎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强调,“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为我们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明了方向。‎ 当前,脱贫攻坚距离决战决胜、全面收官只剩半年多时间。“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越到紧要关头越要坚定信心、真抓实干,集中优势兵力啃下最后“硬骨头”,以威武之师、胜利之师,坚决打赢这场决胜之战、必胜之战,奋力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 调遣锐不可当的“前军”,“剑锋指霄汉”。前军是一支军队的先锋,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近年来,我国集中力量支援深度贫困地区,全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最终决战带来了新的挑战。截至目前,还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虽总量不大,但都是难中之难、坚中之坚。面对这些最硬的“壁垒”、最后的“城池”,广大党员干部要增强必胜信念,持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一鼓作气、连续作战的劲头,坚决攻克前进道路上的“娄山关”“腊子口”。要持续担当作为,把村书记、第一书记、驻村干部等“尖兵”作用发挥出来,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落实攻坚方案、克服疫情影响、巩固既得成果、保持政策稳定,确保脱贫攻坚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锻就磐石砥柱的“中军”,“士气涌云间”。中军是一支军队的统率,当“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各级党组织作为这场战役的“统率”,要把准总体“战略”,深刻认识到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坚持目标不变、靶心不散,坚持目标标准、精准方略,坚决避免浮躁情绪和厌战心理,以高度的定力和超强的耐力,更加坚定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要适时调整“战术”,根据脱贫攻坚“后半程”特点,有步骤把扶贫工作重心向深度贫困地区聚焦,在普遍实现“两不愁”的基础上,重点攻克“三保障”面临的最后屏障,并结合脱贫工作实际,创新制定完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制度机制,做到既“帮到底”,又“出长效”;既“扶上马”,又“送一程”。‎ 打造坚强有力的“后军”,“长驱静铁关”。后军是一支军队的保障,须“粮辎充足供给,军纪严肃清明”。脱贫攻坚能否取得最后胜利,取决于工作的实绩,取决于干部的作风,这就要求“后军”充分发挥职能,推动攻坚大军义无反顾、奋勇战斗。要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坚决克服“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并强化督查考核,通过“组织评”“群众评”“网上评”等途径,考准考实脱贫攻坚工作成果,确保作风务实、过程扎实、结果真实。要关心爱护扶贫干部,采取“一线培土”“前线墩苗”“火线选拔”等方式,强化扶贫干部能力锻炼,拓宽村干部选任渠道,并千方百计减轻基层负担,做好工作、生活、安全等方面的服务保障,让扶贫干部心无旁骛、集中精力投入到这场决战中来。‎ ‎“三军一心,则令可使无敌”。集中优势兵力,尽锐出战、精准攻坚,宜将剩勇追穷寇,不破楼兰终不还,我们就一定能够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坚决兑现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篇三】‎ ‎“太极拳”属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可追溯千年,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明珠,具有含蓄内敛、连绵不断、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鲜明特点。长期以来,绝对贫困、环保、民生保障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一直是困扰改革发展的“硬骨头”。面对既定目标任务,各级党员干部可深悟太极拳之精髓,学会见招拆招、借力打力、刚柔并济,把各项工作抓实抓细,从而保证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环保攻坚战、补齐民生短板,以实实在在的业绩对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作出有效回应。‎ 见招拆招,太极拳“云手”VS脱贫攻坚“硬骨头”。“云手”虽是“防守招式”,但其内涵却能指导实践工作的开展。当前脱贫攻坚“赛事”已经到了“一招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切不可松懈、歇脚,正需要这样的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见招拆招”,急需一鼓作气拿下“三保障”壁垒这一场比赛稳住阵脚。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中提到,对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四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问题;二是贫困家庭孩子辍学问题;三是部分贫困人口仍住危房问题等;四是100多万贫困人口没有解决饮水安全问题。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破“三保障”壁垒应以加强兜底机制为抓手,统筹协调运用好保险、社会救助等一系列社会资源,着力解决“三保障”问题,以“太极拳云手”绵绵不绝、滔滔不断之气势啃下“三保障”壁垒这块“硬骨头”,拿下这一回合“比赛”。‎ 借力打力,太极拳“揽雀尾”VS绿色发展“硬骨头”。“揽雀尾”与硬骨头“突出环境问题”对阵时,需发挥借力发力、借力打力的巧劲儿,顺势而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检验全面小康成色的“试纸”,直接关系着全面小康的质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向往、绿色生活的体验。打赢“环境保护攻坚战”,提高全面小康成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观,就应顺势而为、四两拨千斤。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担当,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目标,先后已推进了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节能减排、发展清洁能源等一系列措施,已在民众思想观念里形成了环保理念,营造出全民环保的良好氛围。面对环保攻坚战中的“硬骨头”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美好向往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打赢“环保攻坚战”应顺势而为,奋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问题导向,持续开展大气治理、垃圾污水治理、生态修复等治理行动,直指要害关键,啃下这根“硬骨头”,确保小康成色。‎ 刚柔并济,太极拳“闪通臂”VS民生保障“硬骨头”。“闪通臂”,如其名,快如闪电,讲究臂、背、腰同时发力,集中力量攻其一点,正是民生领域短板的“克星”,与其对阵威风尽显。经过改革开放四十余年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取得决定性进展,但民生“短板”这块硬骨头依然存在,赢下本场比赛,要以登顶之决心,集中“火力”补短板、堵漏洞。针对农村薄弱环节,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推进安全饮水工程,完善水利设施、道路设施、电信设备等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设施设备;持续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用力,保障资金投入,完善保障救助体系,保障有学上、能看病、老有所依;加强基层治理能力建设,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治理效能,凝聚民心,集中力量办大事,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基层党组织挖掘、发展产业能力,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增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集中优势兵力,啃下民生领域短板这块“硬骨头”,再下一城。‎ ‎【篇四】‎ 近日,《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署名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指出,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关键之年、拼搏之年、收官之年,党员干部要切实担负起脱贫攻坚重大责任,坚决站好“最后一岗”,做到一刻不能停、一步不能错、一天不能耽误,最大限度化解疫情对脱贫攻坚的不利影响,把延误的工作补回来,坚决打赢“两个战役”、夺取“两个胜利”。‎ 以“抢”的意识,紧盯关键当口“站好桩”,在“精准施策”上“再提升”。思想上松一尺,行动上就会慢一丈。党员干部要深刻认识到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绷紧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聚焦再聚焦、精准再精准,要在总结好做法、好经验、好成效的基础上,采取更加集中的支持、更加创新的举措、更加扎实的作风,瞄准特定贫困群众精准帮扶,要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扶贫扶到点上、扶到根上。党员干部要带头做贡献、做转变、做示范,瞄准问题、瞄准发展、瞄准民心,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精准施策、精准响应呼声解决问题,确保拿出最佳方案、描出最佳路线、集中最优力量,真正把任务分解到板块条线、把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把压力传导到每个人头,做到一件一件补短板、强弱项、抓攻坚。‎ 以“闯”的魄力,紧盯要害部位“吃住劲”,在“增收致富”上“再发力”。越是攻坚时刻,越要思想引领;越是应对变局,越要核心领航。脱贫攻坚是一场难度极大的“压力测试”,更是一次现实的“能力检验”。党员干部必须强化战时状态、战时思维、战时作风,认准任务、把握节点、落实责任,充分展现决胜之勇、决胜之智、决胜之能,全面攻坚。要端正工作作风,杜绝“四风”问题,不搞“面子工程”,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始终在“实”字上下真功夫、硬功夫、苦功夫,做到摸清病灶、有的放矢。要集思广益,不断开拓脱贫攻坚新模式,采取搭平台、创品牌、立招牌的方法,通过建立合作社的方式实行规模化运作,把扶贫产品做优、品牌做强、业务做大,提高市场竞争力,要积极引入电商平台、借鉴新兴技术、拓展新型渠道,提高扶贫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确保群众稳定增收,不断创收。‎ 以“拼”的劲头,紧盯紧要关头“稳住神”,在“强化一线”上“再用心”。习近平指出,“要坚决克服‘数字’脱贫,‘指标’脱贫等问题,有效防止脱贫户返贫和边缘户掉队”。脱贫攻坚摘帽“一时”易,“一世”难,要始终保持脱贫成果的连续性,防止各项工作“急刹车”,影响脱贫“成色”。精准脱贫政策对于群众而言犹如一场“及时雨”,而党员干部则相当于“输送管”“滴灌机”,要强化一线工作法,持续加大宣传力度,将党的好政策、好方略落实到基层一线、问题一线、困难一线。脱贫只是第一步,要实现增致富,就要确保驻村工作队伍不撤、帮扶关系不变、帮扶力量不减,持续加压加力。党员干部要笃定决战决胜之志,铆足敢闯敢拼之劲,狠下苦干实干之功,经常深入群众中间,摆正态度,做群众的“贴心人”,散发热度,做群众的“暖心人”,发扬风度,做群众的“真心人”,确保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行百里者半九十”。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抢”的意识、“闯”的魄力、“拼”的劲头,拿出攻坚的状态、冲刺的姿态、倒计时的节奏,以责任担当之勇、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坚决夺取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双胜利”。‎ ‎【篇五】‎ ‎2020年6月1日出版的第11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文章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历史性成就。文章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有一些短板,必须加快补上。要聚焦短板弱项,实施精准攻坚,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文章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牵涉到方方面面,但补短板是硬任务。‎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这篇重要文章对我们做好各项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对我而言也是感触很深,颇受启发。特别是在习总书记关于如何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短板问题的论述中提到的要在工作中把握好的“三个关系”:‎ 一是要把握好整体目标和个体目标的关系。其实质就是要把握好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目标,但同时必须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我国虽已基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但我国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人群之间存在收入差距是正常的,有些局部要同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是有困难的,全面小康不是平均主义。这些领域、区域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仍有一些“歼灭战”要打。在补短板时,既要注重共性,又要注重个性。要坚持问题导向,紧密结合实际情况,实施精准攻坚。‎ 二是把握好绝对标准和相对标准的关系,就是在工作的开展中既要注重原则,又要强调灵活。而把握原则的实质就是要坚持底线思维,比如“两不愁”、“三保障”等要求,就是脱贫攻坚地硬指标容不得半点让步;强调灵活,不是让硬指标打折扣,而是要在工作中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群体、不同领域,灵活地采取特定的、行之有效的脱贫措施,精准开展脱贫工作。‎ 三是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断的关系。我注意到,要衡量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与否,既要看量化指标,借助大数据等现代科技实现宏观把控,也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状态和现实获得感,避免统计分析导致的机械化、单一化,从而实现微观把握。在分析研判时通过定量和定性把握实物因果关系、内在联系。‎ 文中这“三个关系”充分解释了如何正确认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短板问题。同时也让我体会到应该在今后具体工作中聚焦短板项,然后集中力量补短板。‎ 作为一名气象工作者,就是要解决气象业务服务工作中的短板问题,如思想不够解放,办法不多,创新意识不强等。因此,要做到:‎ 一是继续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坚守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学习活动,进一步增强党员意识,进一步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是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加强气象业务能力学习,着力聚焦解决短板问题,不断提升综合素质水平。同时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始终坚定将人民的利益放于首位,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做好气象服务工作。‎ 三是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三年大变样、五年进百强”的目标积极开展气象服务。努力做好重要天气及时服务、灾害天气跟踪服务,切实提升我县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同时源源不断地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为“三农”提供有效服务。‎ 家风家训征文精选6篇 家风家训征文精选6篇 ‎【篇一】‎ 全面从严治党需要思想灯塔指引,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离不忘初心领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风建设,在各种场合先后数十次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基本问题,对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提出明确要求。这些重要论述,着眼党的事业长远发展,把对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规律性认识提到新的高度,进一步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体现了党的核心、人民领袖的个人魅力、家教风范与政治品格的高度统一。‎ 领导干部的家风是作风的重要表现 领导干部家风是作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在99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树立的醇厚家风,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廉洁修身、廉洁齐家的传家宝。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纳入作风建设范畴,以党内法规形式予以制度化。《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明确要求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必须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明确将廉洁齐家列为党员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范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明确了党员领导干部不重视家风建设、对配偶子女失管失教的处分规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的家风,不是个人小事、家庭私事,而是领导干部作风的重要表现。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家风问题不仅是道德问题,也是党性问题、纪律问题,标志着领导干部家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匡正领导干部家风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进入新时代,家风建设已成为领导干部必修课,成为全面从严治党新抓手。领导干部是“关键少数”,其家风家教不仅关系一身之进退、一家之荣辱,而且关系一个地方、一个领域、一个单位的党风政风和社风民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坚持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在全面从严治党、坚定理想信念、加强作风建设、陶冶道德情操、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等各方面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形成“头雁效应”。总书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每到一处工作,他都会告诫亲朋好友,不能在我工作的地方从事任何商业活动,不能打我的旗号办任何事,否则别怪我六亲不认。这是人民领袖质朴家风的真实写照,为全党树立了标杆和榜样。‎ 家风不正是滋生腐败的重要诱因。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的中管干部党纪政务处分通报中,违纪涉及家属、亲属的近百分之六十,一半以上属于利用职务上的影响和便利为亲属谋取利益。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察秋毫、洞若观火。他深刻指出:“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风败坏往往是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不少领导干部不仅在前台大搞权钱交易,还纵容家属在幕后收钱敛财,子女等也利用父母影响经商谋利、大发不义之财。有的将自己从政多年积累的‘人脉’和‘面子’,用在为子女非法牟利上,其危害不可低估。”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古人说:“将教天下,必定其家,必正其身。”“莫用三爷,废职亡家。”“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这些重要论述,借古警今,振聋发聩。‎ 领导干部家风的核心是正确对待权力 家风是领导干部权力观的集中反映。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是上下左右有界受控的,切不忘初心所欲、为所欲为。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说:“我刚当干部时就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当干部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当干部。”所有党员和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而绝不允许搞任何形式的以权谋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权力观,保持高尚精神追求,敬畏人民、敬畏组织、敬畏法纪,做到公正用权、依法用权、为民用权、廉洁用权,永葆共产党人拒腐蚀、永不沾的政治本色。这些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家风建设的内在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丰富和发展。‎ 决不允许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擅权干政、谋取私利。共产党人决不能搞封建社会那种“封妻荫子”“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在近年查处的案件中,“一人当官、全家腐败”的事例不胜枚举。比如,有的主政一方,爱人孩子经商办企业,包揽工程、批发项目,套取巨额利益;有的搞“一家两制”,“前门当官,后门开店”,家人跟着一起大发横财,自己成了“权钱交易所所长”,等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身边人害我们这些为官者的不在少数,被老婆‘拉下水’、被孩子‘拉下水’、被身边秘书和其他身边人如七大姑八大姨‘拉下水’。”因此,总书记告诫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管好亲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决不允许他们擅权干政、谋取私利,不得纵容他们影响政策制定和人事安排、干预日常工作运行,不得默许他们利用特殊身份牟取非法利益。这些重要论述,抓住了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的要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长远指导性。‎ 坚决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剖析一些落马官员的案件,家风不正、对亲属子女失管失教,根子还是出在领导干部自身。有的领导干部为了子女的位子、票子、房子,什么都肯干,拉关系、走后门、傍大款,搞权力寻租,甚至不惜铤而走险,贪赃枉法。这些特权现象虽属个别,但影响极其恶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好家风家教,坚决防止和反对特权思想、特权现象。早在2001年,时任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给父亲习仲勋写了一封拜寿信。信中写道,“从父亲这里继承和吸取的高尚品质很多”,学父亲做人,学父亲做事,学父亲对信仰的执着追求,学父亲的赤子情怀,学父亲的俭朴生活。总书记还写道,这是一个堪称楷模的老布尔什维克和共产党人的家风,这样的好家风应世代相传。‎ 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严格要求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 一方面,要立政德。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领导干部自身要正,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明大德,就是要铸牢理想信念、锤炼坚强党性,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守公德,就是要强化宗旨意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自觉践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承诺,做到心底无私天地宽。严私德,就是要严格约束自己的操守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做廉洁自律、廉洁用权、廉洁齐家的模范。这是总书记一以贯之的基本要求,领导干部要时刻牢记在心、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另一方面,要严管教。领导干部不仅要自身过得硬,还要增强政治定力、道德定力,校准价值坐标,管好家属和身边工作人员。在查处的违纪违法干部身上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裙带腐败”“衙内腐败”体现得淋漓尽致,老子为官不正带坏了配偶子女,配偶子女不端最终把老子“拉下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各级领导干部要保持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生活情趣,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总书记的谆谆告诫,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深刻警醒,可谓用心良苦。‎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各级领导干部立政德、重身教,严管教、做表率,带头抓好家风家教,中华民族优良家风传统定然会在新时代发扬光大,全面从严治党一定会书写出更加光辉的壮丽篇章。‎ ‎【篇二】‎ 关爱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关爱如同春日里的甘露,滋润着我们的心田。当关爱充满家的时候,快乐就充满家,笑声就充满家,温馨就充满家。‎ 我家虽不富有,但唯独不缺少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 听爸爸说,他小时候,太奶奶已经70多岁了,又体弱多病,为了让爷爷奶奶更好地工作,太奶奶从老家来帮助照顾爸爸。等到我出生的时候,奶奶便毅然决然地辞掉了工作,担起了专门给我当的重任。‎ 爷爷退休后,就承担了接送我上学的任务,无论严寒酷暑从未间断过。记得去年冬天,一天夜里下了一场大雪,马路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被汽车碾压后,路面如同镜面一样光滑,五六级的西北风夹杂着雪花,天气特别寒冷。放学时,爷爷仍然站在寒风中等我。看到爷爷冻红的脸颊和双手,我心疼地对爷爷说:“爷爷,您年纪大了,不要接送我了,我自己可以的。”爷爷微笑着说:“让你自己回家我不放心,再说,接送你我也能锻炼身体,一举两得。”‎ 一天早上,我突然被爷爷奶奶的说话声惊醒,看见爷爷表情非常痛苦地躺着,一只脚又红又肿,我非常吃惊,急忙给爸爸打电话,我们一同把爷爷送到了医院,医生诊断为痛风。开完药在回家的路上,爸爸说将爷爷送回爷爷奶奶家,让奶奶专心照顾爷爷。可爷爷奶奶不同意,说还是到我家,便于照顾我们。到家后,爸爸就蹲在车门口,要背爷爷上楼,爷爷不同意,在我和奶奶地劝说下,才同意了爸爸的请求。当爸爸背着爷爷一气上了四楼后,我又一次震惊了:虽然爷爷并不胖,但怎么说爸爸也四十多岁了。看着爸爸气喘吁吁的样子,看着爷爷又心疼又幸福的神态,我只觉得一股暖流涌上心头。‎ 我忽然间明白了,太奶奶关爱爷爷奶奶和爸爸;爷爷奶奶关爱爸妈和我;我们又关爱着爷爷奶奶,这就是家风的传承吧。我们虽然都不把关爱的话说出口,但我们的心里都懂得,都知足。‎ ‎【篇三】‎ 屋子里静得只能听见钟表单调的响声,夜间十一点多了,早已经睡眼朦胧的我强提精神,看着身边母亲认真地工作……‎ 说是工作,其实并不准确,母亲正在认真制作的是一个手工艺品,明天会有一场家长协助孩子的手工比赛。晚上,草草写完作业,我便迫不及待地开始准备材料,催促母亲帮我。见到我兴趣盎然的样子,母亲很开心,放下手中的活儿,陪我一起坐在桌前。‎ 母亲和我想要制作的是一辆坦克。母亲先从车身做起,车身相对简单,一个长方形的盒子就足够了,车身层层粘贴后,再做车轮,从这里开始母亲就以绝对认真的态度细心在做。她用刀子将易拉罐整整齐齐地割成两半,并在车身两侧各裁出对称的孔,再用木棍儿穿进去,接上易拉罐的一半,在内部用胶牢牢地固定住。这个过程看似简单,其实需要精准的测量和粘胶技术,那两个孔正好能让木棍儿穿过,木棍儿长短适宜,把车轮接上的同时还不能看见木棍儿。‎ 母亲为了让车看起来协调,造型美观做这简单的两步就花费了很长时间,这些时间已将我的耐心磨没了,耗尽了。‎ ‎“妈妈,好了,就这样吧,很好看了。”我对母亲提出建议。我想去休息,不愿意做下去了。而母亲却依然一丝不苟地进行着。‎ ‎“不行,还不够好。要不就不做,做就要做到最好,做事要认真,我说了你多少次了!”母亲的脸色瞬间严肃起来,但手里的活儿却没停,她叫我看着她怎么做,并命令我做一些辅助工作。‎ 母亲又拿起刻刀,在车身上方开了个洞,把它放在一边,命我找来一张硬一点的纸,在上面开始刻着什么,她在一个已经画好的印记上刻。什么样的图形我已经忘记,因为图形很复杂,我只记得每条边上都是无数的小锯齿,母亲拿着刻刀认认真真地刻那些小锯齿……‎ 从这时起,我明白了,母亲让我看的,不仅仅是制作手工的过程,而是她做事的态度。正如她所说的,做任何事,做就要做好,否则就不做。母亲做事认真的态度,影响着家里的每一个人。尤其影响我一生。‎ ‎【篇四】‎ 我的姥爷是一名外科医生,虽然已年逾古稀,但去年才正式离开他所钟爱的医院,从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退休回家。姥爷从医50多年,始终秉承“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人生信条,尽自己所能为病人治疗疾病解除痛苦。姥爷常说,看着患者康复,脸上露出笑容,是他这辈子做医生最大的幸福!‎ 记得小时候,姥爷下班回到家抱我时,我总嫌弃姥爷身上有一股药味儿,长大了才知道那是酒精和消毒液、药品的味道,就是这熟悉而又难闻的味道一直伴随我成长。我最喜欢听姥爷讲他刚参加工作时在草原牧区行医的故事,那时候姥爷刚刚20岁,分配到克十克腾旗一个牧区医院,当地的医生都是骑马去给老乡看病,慢慢的姥爷也学会了骑马,穿行在草原的蒙古包之间。当时的医疗条件十分艰苦,但他总是尽自己所能为牧区老乡解除病痛,尽管出诊期间有过从马上摔下来掉进河里的经历,有时在草原上会迷路,但这些都没有阻挡姥爷治病救人的初衷和步伐。姥爷说老乡们待他就像亲人一样,夸他的医术好,医德高尚,总是熬好奶茶邀请他去坐坐,拉着他的手用蒙语一遍遍地说着谢谢!‎ 姥爷给我讲这些的时候,脸上荡漾着幸福,他说年轻时虽然吃了不少苦,但那都是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你们这一代孩子太幸福了,应该从小吃点苦锻炼一下。可小时候的我只喜欢听姥爷讲骑马看病的故事和他那一次次的险遇,对于他的这些谆谆教导似懂非懂!‎ 后来姥爷回到家乡的医院,一直从事外科救治工作,因为姥爷的医术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所以他的办公室挂满了患者们送的锦旗。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姥爷在没有先进医学仪器设备辅助下,做了家乡的第一例开颅手术,而且非常成功,当时的收音机连续多日循环播放了姥爷的事迹,还上了报纸,称姥爷是“草原神医”!‎ 每当听到这些故事时,我都特别自豪,虽然这些事已经过去很多年,但姥爷对工作刻苦钻研的精神,对病人认真负责的态度永远值得我学习!‎ 退了休的姥爷清闲不下来,他报名参加了老年大学,按照课程表准时参加朗诵班、声乐班、电子琴班,按时完成各科作业,课堂笔记也记得工工整整,让我这个学生都自愧不如。练琴、唱歌、朗诵,他把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姥爷是班级里年龄最大的学生,也是最认真的学生。他用他的实际行动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堂课。现在我们这一代学生总有人认为学习不重要,把时间浪费在没用的事情上,从姥爷的身上我真正体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并告诫自己要战胜惰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我认为姥爷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但他说他只是尽了一个医生的职责,教导我无论以后做什么工作,只要用心去做,就一定能做好!我知道这个“心”的含义,热心、耐心和恒心。姥爷的一生是勤奋的,他在古稀之年依然去求学,不耻下问,他告诉我,知识是永远学不完的。‎ 姥爷以一颗医者仁心,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他把一生奉献给家乡的医学事业,无愧于人民;把一生用于学习,孜孜以求,踏实做好每一件事,无愧于内心。姥爷对待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习一丝不苟的精神,是我学习的榜样和标杆。我庆幸我生活在这样一个善良仁爱、上进好学、严谨务实的家庭中,我也一定会将姥爷这种爱学敬业的美好精神传承下去!‎ ‎【篇五】‎ 我家算得上是书香门第,无论长辈还是晚辈,都身体力行地传承着温良淳朴的家风。这一脉好家风,伴我从稚嫩的婴孩一点点成长。‎ 儿时,我每天看到姥爷读书看报、伏案写作;姥姥弹琴朗诵、跳舞唱歌;妈妈练毛笔字、作诗撰文;小姨多才多艺,刻苦求学。家里有各类书籍:文学、国学、历史、地理、科普、艺术……我有广阔的阅读空间,深深地领悟到读书的意义。周末,我会捧着书细细地读,给姥姥姥爷讲述精彩的章节。当然,姥姥会向我投来赞许的目光,姥爷会深入浅出地为我解惑答疑,家里充满了书香气息,其乐融融!每当我问妈妈问题的时候,她总能引经据典娓娓道来,润物细无声地规范我的言行,教我做人的道理;爸爸工作勤奋,为物化光实验仪器的小事业努力进取,是我心目中的英雄。家人的言传身教和共同进步的家庭环境,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成长。‎ 我家还有一个好传统,就是孝敬长辈。爸爸在外工作,无论多忙,每两三天都会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打电话唠唠家常;每逢节日,妈妈总是一早就问候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用心选礼物送给他们。妈妈说:“瓜有藤,树有根,最深慈母恩,自幼怀中抱,叮咛到成人,父母的恩情是永远报答不完的。”爸爸妈妈和小姨、姨父带老人出去游玩,大家关心着家里的大事小情……这父慈子孝的氛围感染着我,让我觉得我的家是那么温暖幸福。于是,我也学着做个孝顺的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给姥姥姥爷、爷爷奶奶捶背,讲学校的见闻……让老人家温暖欣慰,乐享天伦。‎ 我的姥姥年轻时是文艺骨干,现在是社区艺术团的团长,她有双巧手,给她的团员们盘发化妆,免费给老人们理发。家的客厅里有一幅遒劲有力的大字——“金玉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出自我妈妈之手。姥姥的为人,真的就如字中所写:和气、善良、心中有大爱。‎ 我的姥爷是一名记者,他朴实谦逊,一身书卷气。我看过他随手写在案头的几句话:“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常常做好人,天长地久织锦绣,万紫千红总是春。”姥爷退休后,每天都随身带着一把小铁铲和塑料袋,接送我上学放学的路上,用它铲去公交站牌的小广告和沿途宠物留下的粪便,“卫生靠大家,捎带手儿的事!”姥爷的一言一行,让我觉得“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再高深莫测。‎ 耳濡目染,我也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或许现在的我还谈不上“奉献”,但我觉得自己能做的事很多: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出自己的压岁钱,寄去书籍和文具;在小区里帮年迈的老人拿东西,尽自己所能帮助身边的人……‎ 好家风赋予我正直的品格,伴我健康成长,给我向上的力量,我会努力将它传承下去。‎ ‎【篇六】‎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冲破云层,透过窗子,照到床的一角时,我强迫自己坐了起来,揉着惺忪的睡眼打量这个世界。今天,阳光明媚,一扫前几日的雨雪瑟瑟,又适逢假期,我决定去书城读书。洗漱完毕,把拖鞋整齐地摆到鞋架最底层,然后用钥匙悄悄地把门带上,轻声慢步地离开了。‎ 时间还早,我决定先去吃一点早餐,来到妈妈经常带我去的一家干净整洁的餐厅,静静地看着菜单,飞快地点了一碗粥,一块面点,一碟小菜。等候时给爸爸妈妈发去一条早上的问候。当饭菜上桌的时候,我轻轻点头对阿姨道了声谢,待服务员走后便安静地用起餐来。我将桌上的饭菜吃干净,用餐巾擦完嘴后,将餐巾扔进垃圾桶,便悄声离去。‎ 黄色的安全线外,我静静地排队候车,上车后人不多,站在一个靠后的位置,不挡住准备下车的人通行。到了书城,轻轻地走进去,把一本厚厚的上次没看完的书从书架上捧下来,躲到一个很少会有人抵达的角落,默读着。读着读着我笑了。这本书的其中一页这样写道:“那个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宛如一阵轻柔的风。风过后,她什么也没有留下,只留下一串气味,香香的气味,你可知道,这气味是她们身上特有的味道,这种味道的名字叫做教养。”‎ 生活就是最大的练兵场。‎ 去年正月,妈妈带我和弟弟坐火车去旅游,在卧铺隔断里遇见了整个车厢最淘气的孩子。小孩满车厢跑,声嘶力竭地哭闹,上蹿下跳,还骂另一个小他一两岁的孩子:“让你抢我车,抢你个头啊,小屁孩儿!”此时,妈妈借此机会教育起我的弟弟来,教育的内容大家应当能猜个八九不离十,可我明白,妈妈更想引起那个“熊孩子”家长的注意。很多父母经常误解“淘气”和“可爱”的含义,熊孩子的父母亦是如此,还打趣地和朋友们说到:“我们家的小屁孩儿什么话都学,可好玩儿了。”这件事大家都看在眼里。弟弟见状也立即小声嘀咕着:“小哥哥骂人,他不乖,要用尺子打手。”说到这里,也许您会认为我们姐弟俩是在相互影响下树立的是非观,不!是惨痛的教训帮我们建立了如今的默契。‎ 那是我刚上小学一年级。正式踏入校园的我,既兴奋又新奇,因此学什么都快,脏话居然也从大哥哥大姐姐那学会了,还视为对付同学的“秘密武器”。终于有一天跟同学唇枪舌剑时被妈妈撞见了……能想象她当时有多么气愤。我清楚记得,在那一周里妈妈伤心得没有和我说过一句话。幸好,我最终还是彻底地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向妈妈保证再也不说脏话,不出口伤人了,同时也是向自己保证。‎ 现如今,我仍然记起儿时妈妈的教诲,剩下的只有满满的愧疚与感恩。‎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