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品德与社会教学初探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品德与社会教学初探 我在教学中,任教小学《品德与社会》还是第一次。在一年的教学中感悟到教科书始终把儿童当作主角,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相依相伴,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教科书所设计的单元主题,或显或隐的主体都是儿童。认识到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主导价值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和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交流、沟通、理解、启发,实现教学和共同发展。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要给学生以人文的关怀,讲究教育的道德性,采取开放式、对话式的、活动化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通过教与学的转变,实现教师角色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以达到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实践中感悟到需要做好以下几个问题(一)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是一种开放的、期待着使用者自己去完成的教材。今年的教材是湖北版的,教材只提供一些话题和范例,凭借这些话题和范例激发起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调动他们的认知和经验、情感和体验。对教师和学生来说不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它虽有明确的导向,但没有唯一的答案,它在师生的互动中探寻各种可能有意义的答案。它为使用者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的空间。例如,四下《我是好样的》这课的主题是“ 同学从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以达到自信为目的,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亲身经历中体验“我能行”的信念;从积极体验和消极体验两个方面对比中,使学生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总结同学各自的特长,指导其以后的生活信念。在实施新课程的时候,教师通过对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的转变,努力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不是现成的教科书,而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学习机会,是师生在互动过程中产生的经验;是教师、学生、环境和教材整体交互作用的动态统一体。 通过一学期的教学实践,感到新教材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树立生活勇气的范例,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因此,教材中的学习内容不一定全部是有定论的知识,允许给学生提供一些有意义的、争论之中的问题,教材要给学生研讨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教材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本身,而是为了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 因此,在实施品德与社会课时,教学不能再只是忠实地实施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成为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尊重学生个人感受,体验和价值观,关注人的个人经验。努力使课程与教学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地融为一体,达到课程和教学的整合。(二)在教学中重视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新课程强调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因此,如何将教学由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我认为这是该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着力研究的问题。若在上面教学中直接要求学生作到自信,他就会产生疑惑,特别是差生,教师把教科书中的概念、规则、知识转移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若由学生自己先找成绩,看到自己的优势,并全班展示,他就会尊强信心,产生自信。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教与学的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求得新的发展,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这一条件下,教科书传授间接经验的比例相对减少,通过师生互动产生的直接体验和获得知识的量加大。教学成为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是互动、不可分割的过程。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期《男生女生》这课时,以活动开始,一是比赛穿针,女生在相同的时间要多穿12根,二是各10名选手进行50米跑算平均成绩,而男生快2秒16。在教学过程中,由活动结果进入主题,充分认识了异性的长处和自己的差距,同学也很自然明白男生女生合作就能克服不足,战胜困难。教师不要简单地将自己的观点告诉学生,而是努力创设情景,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表达。 当然教书确实是一门艺术,不能用固定的模式,要充分设计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