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在语文学习中彰显预习的价值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在语文学习中彰显预习的价值

语文论文之在语文学习中彰显预习的价值 ‎ ‎  温岭市石桥头镇中心小学   陈素平 ‎  【内容摘要】进入中段,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能力,并使之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成为了笔者的当务之急。本文针对预习指导之前学生预习现状,探寻了提高学生预习能力,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从预习内容的确定入手,设计多样的预习方法,并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学生的预习结果。‎ ‎  【关键词】预习    有效教学 ‎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预习不但可以巩固复习已有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还可为接受新知识扫清障碍。‎ ‎  因此,预习,作为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在小学生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有着积极的意义。特别是进入中高段后,语文课程学习在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上都对学生和老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能否利用好短短的课堂内四十分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尤为关键。但若把所有的学习环节都置于课堂教学中进行,则显得“杯水车薪”。于是,进入三年级后,笔者就将课文的预习列入了回家作业之中。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却发现由于笔者只是笼统地进行举例,布置下“预习”二字,因此导致学生们的预习花样百出,但却并无实效。‎ ‎  现状一:预习低效--走马观花 ‎  班中近80%的学生由于缺少预习方法的具体指导,因此对如何预习并无明确的预知,大多采用粗略读一遍课文、浏览生字等简单方式。由于课前的“走马观花”,学生对课文内容未做细致的思考,浏览课文之后既无感受,更无疑问,这样的预习对于真正的课堂学习并无一点实际帮助。‎ ‎  现状二:预习泛化--喧宾夺主 ‎  另有近20%的优等生,则更多的将一本本的课外教辅材料作为自己预习时的“金钥匙”,将教辅材料中深奥、晦涩的长篇大论作为对课文的最好注解,不仅将其搬到了课本上,更搬到了课堂中。有了这些教辅材料的帮助,课堂上的难题似乎已不再成为难题,乍看上去,每一个笔者所精心设计的质疑之处,总有比较优秀的学生非常准确地接到教师所抛下的“彩球”,但大部分的学生却在这样单一的师生交往中成为了“布景板”,这种“繁荣景象”是真实的学习所需要的么?‎ ‎  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恰当的预习方法,提高预习能力,并使之能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是笔者的当务之急。‎ ‎  为此,笔者进行了反复的思考与实践,不断探寻能提高学生预习能力,从而为课堂教学服务之路。‎ ‎  一、预习内容的确定要适宜 ‎  1、适合学习的起点 ‎  是否精心布置预习,不仅直接关系到预习的质量,还关系到学生预习能否持久,直至养成习惯的问题。如果预习内容要求太低,学生就会觉得过于容易,不必预习;但反之,预习内容要求太高,学生也会感到难以达成,无法预习。只有准确定位学生此刻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预习的内容难易适宜,才能让学生能“思有所悟”,经过潜心努力,而有所收获,感受到独立获取知识的欢愉,大大提高预习的实效性。‎ ‎  2、适合目标的重点 ‎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这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我们若希望通过预习方法的指导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那就必须首先准确把握《语文新课程标准》所定的各年段学习目标,使得我们的预习指导也能注重各个年段目标之间的相互联系,指导方法螺旋上升,注重学生语文学习 ‎  在不同学段中,识字写字、阅读、写话的学习目标既相互依存,又螺旋上升。既然学段目标不同,那各年段的预习要求自然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在生字词方面,面对低段的学生,我应该着重要求学生对生字笔顺、偏旁部首的预习;而升到了中段后,则更要注重指导学生利用字典解决字音、字形、字义。对于阅读,一、二年级要求能读通课文,大致了解词句含义;三、四年级则要求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查查字典,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而五、六年级的预习要求,除了四年级的要求外,还要能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并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在准确把握各年段学习目标的基础上,才能准确定位预习要求,这样,才能提高预习的效率,并为课堂教学而服务。‎ ‎  3、适合文本的特点 ‎  同时,若能根据所学课文的不同体裁和知识的不同类型,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那效果更将事半功倍。比如要学习记叙文,除常规预习外,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讨解决一些问题。如文中写了什么人?什么事?谁是主人公?你最喜欢文中那个人物?为什么?文中最令你感动的是那个场景?文章用了哪些事例来表现人物的特点?针对不同课文提出难易适度的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字里行间对文章内容、人物形象进行感悟。而到了高段开始学习说明文时,则可以要求学生借助已学过的表格等形式,来初步感受文章的写作内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 ‎  二、预习方式的选择要多样 ‎  1、读一读 ‎  读,是学生获得课文信息的主要手段,是理解课文内容与中心的前提。在预习课文时,笔者一般要求学生读两遍,第一遍用默读的方式,以免因生字、新词读音不准,长句、难句停顿不当等影响朗读效果,影响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第二遍在解决了当生字、新词等问题后,再进行开口的朗读,带着思考以求进一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  2、想一想 ‎  根据对《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并标记精彩内容,写简单批注,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都是中高段学生必须要达到的目标要求,而这些也自然应渗透到预习之中去。‎ ‎  于是,在读通课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想想文章的写作顺序;谈谈主人公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找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写写对文中语句的感受……这些都成了不同类型文章中的预习题目。而这其中,随文写写感兴趣语句批注成了挡在学生和笔者面前的一座“拦路虎”。‎ ‎  初次听到“写批注”这个要求时,学生们一头雾水,根本不知该如何落笔,有的孩子甚至篇篇都是“这幅画面真美啊!我真想去走一走啊!”“我真敬佩XXX啊!他可真了不起!”一次次的反思后,我带领学生找到3把写语句批注的金钥匙:抓重点词、想象画面、联系自己生活经历。经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对写批注不再陌生,一个个充满独特理解的语句也随之出现在语文书中。‎ ‎  3、问一问 ‎  课前预习的过程中,学生不该仅为了预习而预习,而是要学会思考,学会质疑,让大脑充分运转,养成边读书边思考的习惯。预习时,可把自己的想法、怀疑一一提出来,多问几个为什么。听课时,通过老师、同学们的讨论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相吻合,心中便有了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起思维兴趣;当发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符合时,在讨论过程中就会集中追求解答问题的注意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领学生逐渐掌握“想”的本领之后,笔者却又遇到了更大的难题:学生不会“问”。在试着让学生预习中对课文提出自己不懂之处时,却往往见到这样的问题:“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什么意思?”很显然,这样的问题是为了“提问”而“提问”,是形式上的“提问”,是明知故问的“提问”。 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仅仅是迈出了学习的第一步,作为教师的我还必须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经过思考及实践,我带领着学生试着从不同的方面来对课文进行提问:‎ ‎  题目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最能表现文章的中心,也有很多题目在文字的组合运用上就隐含着特殊的含义,有着独特的文字魅力。对这些有着特殊含义的题目进行提问,就能引导自己把握住文章的中心。比如八册的《永生的眼睛》就带给了学生极大的思考“眼睛怎么会是永生的呢?我猜测这‘眼睛’也许就是人们之间的爱吧!”‎ ‎  这是提问技巧中最常出现的表现形式。尤其是到了中高段,单元导读中开始逐渐要求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在文章中,作者把自己描写的年代背景、个人生活经历、独特思想感受都融合在了字里行间,而这些具有深刻含义的语句往往是最能表现作者感受的,把这些语句抓准了,在课堂中必能获得不一般的感触。9册《钓鱼的启示》是颇受学生喜爱的一篇文章,文中有两处语句让很多学生难以理解:“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到底是指什么呢?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可实践起来却很难,又是什么意思呢?”看来,预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故事大意,但要将故事内容与作者所感联系起来还是有困难,不过这不恰好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么?‎ ‎  人物,是大部分文章的灵魂,作品中人物的一举一动都有着特定的原因和特殊的含义,都在推动着故事的发生与发展。主人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人物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作家为什么要这么设置故事情节?……在我的提点下,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提问是一件那么简单的事。‎ ‎  4、查一查 ‎  学会了思考和提问之后,再带领学生们在读、划、写的基础上,拓宽学习途径,利用网络、课外书籍、父母资源来进行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其他相关作品的资料查找,就显得轻松容易多了。在学习五下的清词《长相思》之前,我请学生课前先去收集有关词人纳兰性德的资料,特别关注纳兰特别的身份与使命。学生们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了纳兰作为皇帝身边的御前侍卫,经常要随皇帝南巡北狩,游历四方,随时要参与重要的战略侦察,在此基础之上,再来透过词句触摸到纳兰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浓浓思乡之情,便轻而易举了。‎ ‎  三、预习结果的运用要有效 ‎  1、确定教学方向 ‎  新教材的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尤其是探究,但在教学中,笔者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所提出的问题基本上是根据教师需要而不是学生需要而设计的,于是课堂中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提出问题。虽然笔者设计的问题是经过深思熟虑、精雕细刻的,是有层次、有梯度、有启发性的,在课堂上学生也能积极配合、认真回答,就是学生有疑难一时难以解决,笔者也会不失时机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进行全班交流。但课后仔细反思,心中还是不得坦然,因为那些问题不是学生发现了提出来的,不是针对学生的认知而设计的,而是根据教师的教学需要安排的,学生还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还是在为教师顺利地完成教学计划服务,不是为学生服务,只不过是有被动地“听”变成被动地“答”,这样的教学设计还是没有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自主探究的权力。那这样的矛盾是否能通过对学生预习结果的合理运用来得以改善呢?‎ ‎  《最后一分钟》是五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一篇自读课文,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像往常一样布置下预习作业:了解香港的历史和划出文中不理解的句子。第二天早自修批改语文书时,学生们的书本上划满了各处不懂的语句,如“是旗杆--挺直的中国人的脊梁”、“‎ 万种欢腾中刹那的寂静”、“一纸发黄的旧条约”、“第一朵紫荆”……显然,虽然查找了资料,但学生们对香港的历史背景以及香港回归当天的盛况还是不甚了解,如果不解决了这个难题,那今天的课堂教学可能始终会处于瓶颈之中。于是,我又一次打开备课本,重新设计今天的教学:应通过感受香港历史背景及回归盛况来感悟、理解诗意。利用课前十分钟,我迅速上网查找了香港回归的视频,结合香港的历史作为教学引入环节。重新修订了教学环节,使学生明白了香港被迫离开祖国怀抱的屈辱历史,又感受到1997年7月1日那盛况空前的场景,学生们对于诗义的理解也更为迅速而深刻。‎ ‎  2、把握教学重点 ‎  在课堂中,教师对新知识的传授,是在学生准备程度和现在知识水平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重点环节的设置也是教师心目中的“重点”,若教师没有把握准确学生心中的“难点、重点”,那就会直接导致接受者对新的认识对象缺乏共同认知,只是“奔命”于老师设计的思维轨道中。这样一种心理不但影响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而且更不易积极思维,求疑思疑,触类旁通。这样,就一步不备,处处被动。久而久之,就会对学习语文失去兴趣,甚至产生畏惧心理,严重影响成绩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若能有效利用预习反馈,或许就能为课堂教学指引正确的方向。‎ ‎  《梅花魂》是五上第二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内容并不晦涩,流落异国的老人那一颗爱国赤子之心通过梅花与中国人形象的联系表露无遗,可老人对于梅花的叙述却不是年仅11岁、从小在父母身边娇纵长大的孩子所能深刻体悟到的。果然,在预习中,就有不少学生对文中的梅花提出了许多问题:为什么说中国人就像梅花一样?外祖父为什么那么喜欢梅花?课题为什么取名叫《梅花魂》?既然学生都对梅花有这么多疑问,那理解外祖父眼中梅花的形象就该是本课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中,笔者将这一自然段作为重点教学,通过一步步的点拨,学生们似乎看到了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常年流落异国,感受到很多外国友人的热情,也遭受过很多不公正的待遇,受到不少人的鄙视;曾为祖国的沉沦而失望,也更为祖国如今的繁荣而欣喜。至此,外祖父眼中那朵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梅花已在学生心中悄然绽放。‎ ‎  3、落实个别辅导 ‎  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观中说“学生是独特的人”,即意味着每一位学生对于文本、人物形象都有自己的理解,而这些理解中也会出现偏颇、片面化。‎ ‎  10册中《临死前的严监生》向来是经典课文,在备课查阅资料时就发现,很多学生会将严监生的吝啬行为理解为“节约”,果然,收上预习本后,发现尽管95%的学生都准确地把握住了严监生是一个小气、吝啬、爱钱如命的守财奴,但还是有两三个学生将严监生定义为一个“节约的人”‎ ‎。于是,通过由点到面的层层推进,当严监生的形象越来越明朗时,笔者适时地将问题“如果说严监生比较节约,生活节俭,可以么?”抛给了那两三个学生中的一位。此时,该生已在心中对严监生有了更完整、深刻的理解,笔者再在此基础上进行强化“节约是对不适当消费行为的一种限制,该用的要用,但不该用的就不能用;而吝啬是不该用的不用,该用的也不用”。在课堂中就及时进行了学生的个别化辅导,不至于将问题再拖延到课后。‎ ‎  4、激发自学兴趣 ‎  预习,是对学生的一种学习要求,也是教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手段。若能利用好预习这一环节,不仅能帮助教师和学生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有效预习所带给他们的好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成功与否,是要看学生最终能否离开教师自己读书、作文,掌握语文这一工具学科。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当学生面对一篇新鲜生疏的课文,产生一种求知的愿望,去研读课文。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一些新的知识,又运用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去了解、分析和吸收。而这种了解、分析和吸收又会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受益匪浅时,学生自然而然会爱上预习,激发今后的自学兴趣。‎ ‎  通过长时间的预习指导,笔者深深体会到,要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就必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因素,发挥其主体作用。要提高40分钟课堂教学效益,强化预习指导是很必要的,而对学生的预习,不能只满足于浮光掠影的读读课文而已,要给以具体的方法指导,要有具体的预习任务,更要注意预习能力的逐步提升。‎ ‎  参考资料 ‎  义务教育全日制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加强预习指导 提高预习效率,李玉峰,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05期 ‎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预习,许丽萍,吉林教育2008年32期 ‎  小学语文预习指导的特点和要求,宜德,文教资料,2005年03期 ‎  指导学生有效预习的艺术,史琳,时代教育,2007年22期 ‎  新教材教学的误区,郑发健,语文教学通讯。初中版,2004年第1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