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走进古人的世界——文言文教学的若干探索
语文论文之走进古人的世界——文言文教学的若干探索 09年申报中级职称鉴定论文交流(佘晓霞) 走进古人的世界——文言文教学的若干探索 上海嘉定南翔中学 佘晓霞 关键词:中学语文 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 古代社会 古人生活 古人思想 内容摘要:随着上海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文言文教学越来越得到重视,篇目是越来越多,涉及的面越来越广,教学增加了难度,是传统的返璞归真,还是有意识的创新?我认为,要让学生学好文言文,最关键的是扫除文言文与现代文的距离,让学生走进古人的世界,近距离与古人沟通。 唱“大江东去,千古风流人物”;“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访先贤名士,晓风土人情。瑰丽绚烂的古代散文是我们民族精神内涵的源头活水,其中不乏孔孟的仁义礼智信,司马迁深邃弥远“通古今之变”的思考,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宽宏怀抱;更不乏柳李“杨柳岸,晓风残月”“人比黄花瘦”的情致婉约,杜甫的风骨挺拔,陶渊明的坚守操守。 无论是文辞的美轮美奂还是思想的博大精深,文言文无疑是文学宝库中傲然盛放的奇葩,身为文化的载道者,我们任重道远。 江阴市长山中学的余家宇《现代理念解读古人思想》中说:学习文言文的要义在于扫除文言文与现代文之间的语言障碍,了解古代社会和古人生活,解读古人思想,从而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因此在我的文言课堂上,我有意识让大家更多的了解古人的世界,关乎古代文人、古代历史、古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世界。 一、品文言文,解读文人才情壮志:古代先贤用他们美好的文字传承着千年的文明,他们抒写内心感受,得意时表达大济苍生的伟大抱负,失意时抒发抑郁豁达的矛盾情怀。这些文字就是古代文人的命运写照,处处折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以《石钟山记》这篇考证游记的导入过程为例。 师:大家对苏轼的熟悉更多的是来自诗歌吧? 生:《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告诉我们看事物可以有各种角度,角度不同,观点看法也会各异。 生:《饮湖上初晴后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这样一位豪放诗人也有情致婉约的一面。 生:《水调歌头》 师:这首诗为我们所熟知。里面的千古名句……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甚至这首词还被谱写成曲《明月几时有》。 一生开始小声吟唱,我适时鼓励他大声歌唱,大家受到鼓舞,和他一起唱和起来。趁热打铁,老师和学生一起回忆苏轼的人生轨迹。 师:大文豪苏轼倒是少年得志,只21岁便考取了进士,走入了仕途,但是他很快便被卷进了险恶的政治漩涡之中。苏轼人生的转折点是…… 生:“乌台诗案”。有人把他的一些诗摘录下来,进行弹劾,直至被捕入狱。 师:苏轼一生都处在激烈的政治风浪中,他遭受着王安石变法派和司马光守旧派两方面的轮番打击,一贬再贬,直贬到当时称为天涯海角的儋州--海南岛。 生:文人总是生活在矛盾中,想为朝廷效忠,可是总会被命运捉弄,他们与世俗总是无法相容。 师:这个同学说得很好,他们总是处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中,由他们的人生轨迹我们会有更多的哲思。以上我们回忆了苏轼脍炙人口的诗词,认识了才情满溢和命运坎坷的苏轼,下面就来看看他在散文方面的造诣、深刻的哲学思考。 知人论世,这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杜威“儿童中心论”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生活、生长,往往来源于作者本身,他们的切身体会和人生经历造就了他们的独特的文字和文字中折射的独特感受。因此在走进文言文之前,要读懂作者。 二、品文言文,感悟文字美奂多姿:古代文化传承的载体——文言的魅力。文字的丰满是文言文是否能感染人的重要因素。试想一篇艰涩难懂、寡然无味的文言文会感染我们现代人吗? 《前赤壁赋》,课前我熟读了很多遍,基本上成诵。 我放下书本,然后走到学生中间:昨天我们熟悉了《前赤壁赋》,这是篇文辞兼美的散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段落一我采用了吟的方式,声音时高时低,音调也时起时落。学生在底下暗自发笑,但是结束时大家竟然不约而同地给予我热烈的掌声。我也激情遂起,竟继续忘情地朗诵起来,不知不觉地个别学生竟受到我的感染,最后是全体学生和我一起朗诵,而且跟着我调整节奏,特别是背到“苏子愀然”一句时,我皱起眉头,学生们也舒缓语气。课堂氛围空前高涨,每个人都神采奕奕。陶行知说:“先生造就学生,学生也造就先生。”当代学生的信息摄取量、更新速度并不亚于老师。我们应该以谦逊开放的态度来倾听学生的对话,这对于我而言是信息的补充和丰富,积累和成长。 师:一起诵读完,这篇赋文中有你特别喜欢的句子吗? 生:“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似乎苏子也成仙,飘向天宇。 生:我喜欢“寄蜉蝣于天地,藐沧海之一粟”我们都是渺小的,天地苍茫,人处其一罢了。 …… 教师榜样的作用是巨大的,主动和学生一起参与,学生才会更主动地投入课本,对教师更加信赖。韦志成说“教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生活有多么广阔,学习的天地就有多么广阔。学生对生活的感受、体验是学习新知识的生发点,越是贴近生活的文章,越能够容易找到学习的。”榜样的用意在于帮助学生寻找课本与生活的切合点,感性地阅读文言文。 三、品文言文,展露历史风云沧桑:学语文不是孤立的,特别是学习文言文,这个时候就有了学科间的交叉和互补。特别是历史学科,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通过回顾古代历史轨迹,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触及到文人的内心世界。但是生硬搬来历史知识未免太过单调范围,在学习苏轼脍炙人口的《前赤壁赋》时,我利用生动的画面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感性地体会了古代的风物人情和金戈铁马的气势。 学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第一段的赤壁景象描写时,播放了四组赤壁风光,包括拜风台、赤壁摩崖石刻、赤壁遗址、凤雏庵,然后我告诉大家:我在读大学期间去游过赤壁矶,当时我和同学们在遗址前一起背诵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时候大家竟情不自禁地和我一起背诵起来,然后我笑着说:似乎又回到了大学时代。他们也莞尔一笑。在讲述“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时播放《赤壁》电影片段,展示赤壁之战浩大场面和紧张气氛,然后我问大家:谁能来讲讲战争的过程。 大家一致推举了历史课代表:曹操率二十万大军南下,从江陵顺江东下,与孙权、刘备联军初战于赤璧,曹军失利,退回江北,后孙刘联军用火攻,直捣曹军水寨。曹军船只一时尽着,一片火海中曹操经华容道败走。 师:很好。从此奠定了魏、蜀、吴三分的天下局势。但在苏轼的笔下,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曹操一世之雄,仍难免被困。由曹操想到了失意被贬黄州的自己。 四、品文言文,读英雄抒己怀抱:古人也是血肉之躯,他们是我们的先贤,我们身上依旧传承着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内核。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依旧是我们现代人的生存信仰。读懂他们,亦是在解读自己。特别是英雄形象不仅成为现代人的榜样,也在鞭策我们去不断地修养自身。 司马迁《垓下之围》,文字上难点不多,重点在项羽的形象。 师:英雄项羽,大家想到了什么? 生:李清照的名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生:霸王别姬。 生: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我播放《霸王别姬》京剧选段,大家很专注,兴趣很浓。看完大家还热烈地讨论了两三分钟,各自倾吐一下看后的感受。 师:看后,你认为项羽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 生:与虞姬分别,不禁流下眼泪,可见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是一个重情重义、有血有肉的人。 生:儿女情长,难成大举。 生:自刎乌江,这个人物似乎就是一个悲剧性的形象。 师:英雄的身上也有柔情的一面。与此同时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刚刚大家的思考非常好,对这个人物也褒贬不一。 下面我又播放了屠洪纲的歌曲《霸王别姬》,感受离别和四面楚歌的悲壮。 生:项羽是英雄,而且重情义,为什么却无法成大事? 生:可见大势已去,心有余力而力不足吧。项羽没有刘邦的铁石心肠,成不了大事。 师:性格决定命运。从一个的所作所为中我们就能看清他的性格特点。 洛克、卢梭、杜威等人的西方自由主义教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平等清明的理性,都可以根据自己清明的理性判定什么是善良、邪恶,自己理性的法庭具有审查一切事物的最高权威,任何外在权威都必须服从自己理性的审判。因此在解读古人的性格和命运的时候,尽量让大家参与其中,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看法,真理越辩越明,找到正确的人生态度。 五、品文言文,明晓古人文化追求:通过古代文人的文化生活了解古人的追求。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追求真理做真人。”从他们的言行中读懂中国文化的内核和人性的追求。如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我采取了改造文本的方式,将它改写为话剧脚本,文言作适当调整。主要将一些生僻的文言文稍作改动,如“撰”、“如会同,端章甫”等;五位学生参与话剧演出,熟悉文本之后,调整课堂座位,大家围坐一起,演员在教室中间演出,时间控制在五分钟。创设谈话情境,演出结束,我坐在他们中间,不作正常的授课,闲聊的方式展开。 师:请问他们各自的“志”是什么? 生:子路要去拯救一个危机重重的大国,三年的时间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生:冉有想要治理一个小国,让人民都富足起来。 生:公西华想要做一个小司仪。 生:曾皙似乎只想想要过安乐无忧的简单生活。 师:孔子怎么看待他们的志? 生:孔子赞同点的志向。 生:孔子听了子路的是微微一笑,“哂之”。 师:具体而言是什么情绪? 生:不满。否定他的观点。 生: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子路的话毫不谦让。 生:文章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孔子赞同点的原因。 师:这位同学读书很是仔细,我们一起来探究原因。首先大家想一想,孔子对子路的志是不看好的,那冉有和公西华应该说比子路更谦虚一点,为什么孔子唯独肯定曾皙? 生:似乎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生:他们都是为了做官,从政。 师:很好。他们三人的志向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 师:再继续思考,曾皙的志向反映出他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生:平平淡淡。 师:你推崇吗? 学生之间开始讨论。 生:似乎不太积极。有点消极避世。当时的读书人大多都很想为政,为朝廷效忠。 生:应该也有积极的一面,这也许是他所向往的社会的美好缩影。 师:儒家的核心是仁政,要以礼治国。从积极方面理解,他说的应该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 生: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怎么可能消极避世。 师:这位弟子说的非常好。纵观孔子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可如果这样他应该不会赞同曾皙的观点的。大家看看这是发生在孔子人生什么时期的故事? 生:在孔子晚年。 师:周游列国游说成功了吗? 生:没有。 师: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我下发讲义——《公冶长》,一起阅读这则记载。 生:孔子“与点”,并非因为曾点有济世之志,是因为曾皙志于学道不欲仕进。 师:孔子看到曾皙不追求荣禄,了解到他立志于道,故而认同。 通过这样一番的辩论后,大家对文章,对先贤孔子有了更深的认识。 师:不言自明,这篇文章是言志,现代含义就是谈理想。那就请问大家你们的理想是什么呢? 学生开始交头接耳…… 导向和修正作用提升对话质量,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步伐,引导学生朝思考的正确方向行进,并且碰到问题时要不断修正。 文言文很难做到情境创设,毕竟来源于古代,很多场 景、人物都需要发挥联想和想象,但如果利用一些技术手段,诸如多媒体,或者角色扮演、现身说法、联系实际也一样可以获得开阔的思路。 通过以上的尝试,我感觉文言文变得更有生气了,山雨欲来风满楼,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渐渐和文言文拉近了距离,我想我还将继续下去,让我和我的学生不仅走进古人的世界,更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那个时候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等待着我们。 主要参考书目: 《高级中学课文——语文阅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高级中学课本——语文教学参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余映潮与语文朗读教学》 余映潮 《语文教学情境论》 韦志成主编 广西教育出版社 《激发学生兴趣十三法》 魏书生 《文章讲话》 叶圣陶与夏丏尊合著 《爱弥儿:论教育》 (上下卷) (法)卢梭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