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让语文课堂闪烁生成的光芒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让语文课堂闪烁生成的光芒

语文论文之让语文课堂闪烁生成的光芒 ‎ ‎   [内容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课堂,是动态生成的课堂。本文仅从“弹性预设,给生成留下空白;捕捉信息,使生成实时而生;价值引导,让生成流光溢彩”三方面进行尝试探究,力求让语文课堂闪烁生成的光芒。‎ ‎  [关键词]:语文课堂、弹性预设、实时生成、价值引导 ‎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智慧与灵动的课堂,是不断生成的课堂。正如布卢姆所说:“教学不是一出已经定稿的剧本,而更像是一部不能划上句号的手稿,它一直处于自我校正、自我完善的动态发展之中。”面对发展中的学生,面对发展中的教学,我们应创设一个轻松、开放的平台,满足学生的需求,弘扬学生的个性,构建一个生机勃勃、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 ‎  何谓“动态生成”‎ ‎? 专家这样界定:教学活动有计划、有目的,但其进行过程的全部丰富性及动态相互作用过程,使其具有生成新的、超出原先计划和目的的可能。笔者认为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师生和文本不断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目标不断产生,新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构成了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下面仅从以下三个方面尝试着,让语文课堂充满学生参与和智慧的声音,闪烁生成的光芒。‎ ‎  一、弹性预设,给生成留下空白。‎ ‎  《语文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它强调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预先设计,并在预案中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因而笔者认为教学的预案设计应为生成服务,为学生创设“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发展时空。‎ ‎  1、为生成而预设 ‎  新课改提倡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改进预设,使教师的“教”走向学生“学”,更多地为学生的“学”而预设,为生成而预设。如: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只有一个地球》教学片段:‎ ‎  (1)学生默读课文,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问题随机点拨梳理: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之间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  (2)引导学生自主释疑。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读书并寻求答案,组织学生汇报,在随机汇报中引导学生深入感悟以下几点:‎ ‎  ①为什么说地球太容易破碎了?‎ ‎  ②为什么说地球是人类的母亲、生命的摇篮?‎ ‎  ③为什么人们要随意毁坏地球资源?‎ ‎  以上问题可以通过引导点拨,集中到对课文第4自然段的感悟上去:a读第4自然段,想像自己看到的画面。b 补充阅读材料《地球上的一天》。‎ ‎  (3)从向地球母亲诉说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写话并朗读:地球!我亲爱的母亲 ‎  正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尽可能地进行多种考虑,主观上努力穷尽各种可能,才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才能敏锐地捕捉到生成的契机,冷静地分析其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弹性控制教学环节,重组教学内容,使学生真正“动”起来,在“动”的过程中出新思想、新创意、新观念、新问题。因此,教师要确立课堂中的课程开发意识,把“精心预设”看作是课程实施的一个起点,用心捕捉教学中的“即时生成”,据此调节教学行为,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使课堂成为孩子个性张扬的天空。‎ ‎  2、留足弹性区间 ‎  叶澜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课前设定越多,课上学生的自由空间就越小。因而笔者认为教学的预案设计不妨“简单”一些,在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预设中留足弹性区间。‎ ‎  (1)预设弹性目标 ‎  在教学预案设计时,教学目标要有“弹性区间”‎ ‎,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例如一位教师教《“我是你的儿子”》一课,先让学生观看焦裕禄去世时兰考人民悼念他的一段影片,学生从片中父老乡亲祭奠焦裕禄的悲壮场面中,感受到人们为失去这位县委书记而万分悲痛的情感,再联系课文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忽闪忽闪的”,他们仿佛看到一个彻夜为百姓操劳、强忍着病痛在风雪中为群众的温饱不断奔波的身影。许多学生含着眼泪学完这篇课文,他们从内心深处感受到焦裕禄和人民群众的血脉关系,以及一位人民公仆的人格魅力。这种真切的情感体验是深刻的、难忘的,是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但不是“自发”的,这是教师在预案设计中就为学生拟订的弹性目标所发挥的效益。‎ ‎  (2)预设弹性过程。‎ ‎  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应有“弹性区间”,设计的重点应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怎样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如《赤壁之战》的 “板块式”教学设计,整节课大致设计了三个问题板块:①孙权在赤壁之战的庆功宴上会给谁记一等功?②他的功劳簿里应该写下哪些内容?③‎ 战争结束后,周瑜和曹操会对战争作怎样的总结?课堂上,学生似是为剖开谜底,似是为心中的英雄歌功颂德,似是为自己的成功找理由……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课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实而独特的思维火花不时迸射。这堂课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三个问题辐射到整篇文章,有效地引领学生解读文本,变琐碎的提问为学生领悟、交流、活动的广阔空间,课堂教学也因此拥有弹性过程。这就告诉我们,教师在设计时切忌作茧自缚,提倡弹性设计,教师的头脑才能卸下重重负荷,运转自如;学生的个性才能摆脱层层束缚,恣意张扬;课堂也才能因此得以春意荡漾,充满生机。‎ ‎  二、捕捉信息,使生成实时而生 ‎  “课堂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叶澜)语文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它不可能是近乎完美、滴水不漏的,经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这就产生了动态生成的教学资源。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不能拘泥于预设的教案不放,必须独具慧眼,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可生成的教学资源,巧妙地纳入到教学活动中。‎ ‎  1、飞来疑问——铸精彩 ‎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一直追求这样一种理想境界——让学生自己去积极地发现问题,主动地解决问题。学生读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文本进行沟通的过程,是学生与作者进行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与融合的过程,这正体现了课堂学习动态的生成性特点。教师应及时地利用学生的疑点,生成一堂精品课。‎ ‎  如教学《月光曲》时,教师按预设让学生听《月光曲》音乐,听后谈谈对乐曲的感受,预计学生会说“音乐富有变化、有激昂的旋律、使人联想到大海”之类的体会。可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一个疑问:“面对一个姑娘,应该弹出一种祥和之美,但他为什么要弹出激愤高昂、波涛汹涌的大海?”教师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统率全文学习过程的好问题,于是教师以此问题为突破口,组织学生进行研究学习,展开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学:‎ ‎  第一环节:读大海景变化,体会《月光曲》旋律变化。让学生读联想到大海景色描写的语言,重在体会海面“微波粼粼-微云初升-波涛汹涌”的景色变化。‎ ‎  第二环节:由景入情。引语:“‎ 贝多芬所作音乐旋律的变化,是因为他当时内心在变化,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是他当时有怎样的内心?”先让学生自由说说研究人内心世界的方法,然后师生小节出研究方法:一看贝多芬一生为人品德,二看其当时所处特定环境。经过一番研究之后,学生深刻感悟到:面对这样的小姑娘,贝多芬的心情是非常美好非常激动的。‎ ‎  就这样,一个精彩的教学案例在“生疑--解疑”的及时生成过程中降生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在发展,体验在加深,个性在张扬,思维活起来,语言活起来,想像飞起来。经历了这样自主的学习过程,学生获得的不只是知识,还有发现的喜悦、探究的兴趣、顿悟的惊喜、思考的快乐。‎ ‎  2、捕捉错误——变亮丽 ‎  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预料之中的答案往往是满意的,对学生精彩的生成性答案是惊喜的,但是对一些尴尬的答案往往重视不够,甚至心有不悦,弃置不顾。其实,课堂上的一些“尴尬”一点“错误”,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突破口,也是一种“动态生成”‎ 的资源。如果教师细心体会,沿着学生的缺陷点,依靠及时生成的教学过程进行艺术地处理,同样能把缺陷变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请看《林海》的生成过程。‎ ‎  当学生读到“大兴安岭这个‘岭’字,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一句时,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教师马上意识到“不大一样”与“大不一样”,虽然只是一个字的字序有错,但意思出入很大,于是他抓住这一细节,增设了教学环节:‎ ‎  师:他刚才哪儿读错了?‎ ‎  生:他把“大不一样”读成了“不大一样”。‎ ‎  师:这两个词语意思相同吗?‎ ‎  生:意思不同。“大不一样”是说差别很大。“不大一样”是说差别并不怎么大。‎ ‎  师:读读课文,想想秦岭与兴安岭差别大不大?‎ ‎  生:它们差别很大。秦岭“云横”,而兴安岭则是“那么温柔”。‎ ‎  师:谁到黑板上来画画,看看秦岭和兴安岭是什么样的?(生作画)‎ ‎  师:(指图)一个险峻,一个温柔,看来,二者确实是——(生齐说)不大一样。‎ ‎  可见,当我们事先预想的环节与学生的意愿、当时的环境相悖时,我们完全可以弃之不用。因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的兴趣、情绪、意见、观点,乃至错误的回答都应是完善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教学环节的推进必须纳入这些变化的学情,巧用错误解读文本,点亮课堂。‎ ‎  3、偶发事件——成亮点 ‎  智慧的语文课堂来自于善良的心灵,来自于深刻的思想,来自于鲜活的生活。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瞬息万变,错综复杂,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如果我们能把握机会,正确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  一位教师在一节语文课上到一半时,窗外突然乌云密布,天色越来越暗。安静上课的学生骚动起来了,眼睛不时瞟向窗外,并传来了窃窃私语声。面对这种情况,这位老师不但不气不急,却顺水推舟停下课,微笑着与学生欣赏起窗外的景气。只见他兴致勃勃地一会儿指点学生注意这儿,一会儿提醒学生观察那边。这时,被闪电吓坏了的同学的神态、动作,暴雨中的操场、树枝、远山、房屋等都成了观察的对象。暴雨很快过去了,他叫同学站起来讲讲这场暴雨,学生反映热烈,讲得头头是道。他随机要求学生结合动态静态描写完成片断练习——《暴雨》。不一会儿,练习完成了,效果出奇地好。如果教师不认真倾听并善于捕捉“下暴雨”这突发其来的动态资源,如果我们的教学流程没有因此而“变奏”,课堂上怎能有如此意料之外的亮点?‎ ‎  4、多元解读——显风采 ‎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多元解读,让课堂尽显风采。如《小珊迪》的片段教学:‎ ‎  师:当小利比领着“我”去看小珊迪时,珊迪的神态、动作,文中并未描述,你能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吗?‎ ‎  生1 :老师,我认为珊迪一看见“我”进屋,会用力支撑起身体,可惜流血过多,身体太虚弱了,他又躺了下去。‎ ‎  生2:我认为他会面带愧色,因为他没能把11个便士如数还给“我”,这是不诚信的。‎ ‎  生3:我认为小珊迪会含着泪花,望着作者,伸出苍白的手,想示意“我”坐下。‎ ‎  生4:我还认为,珊迪在对作者说话时,声音微弱,一会儿看着“我”,一会儿又望着小利比。‎ ‎  师: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  生4:因为文中说:“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说这话时,珊迪的眼睛一定会望着弟弟,临死之前,他唯一的牵挂便是弟弟了。‎ ‎  生5:我有补充,小珊迪深情地望了弟弟后,又会缓缓地转过头,吃力地望着“我”,似乎有一种欲言又止的意思。‎ ‎  生6:(惊喜)老师,我知道了!刚才这位同学是根据“我握住珊迪的手,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这句话猜测的。‎ ‎  师(朝向生5):同学是这样的吗?(生5点头)‎ ‎  师(朝向生6):那你说说,这个句子如果去掉”永远“可以吗?‎ ‎  生6:可以,但表达的意思不一样。‎ ‎  师:怎么个不一样法。‎ ‎  生6:添上”永远“,说明”我“会一直照顾小利比,不会后悔。‎ ‎  生7:添上”永远“,说明我已经被小珊迪的品质打动了。‎ ‎  生8:老师,我还有不一样的理解。我觉得”我“看望小珊迪的那段时间,是在自责与愧疚中度过的,要是不让小珊迪找零钱,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的悲剧,再说,他这也是在还债,(略加思考)还良心债。‎ ‎  师:多么精妙的解读!谢谢你们,因为你们又给了老师新的启迪。‎ ‎  这个成功的教例无不述说着: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就是他们主体落实、体验升华的过程,更是他们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过程。‎ ‎  总之,当教师捕捉到学生反馈的多方信息时,启动叶澜教授倡导的”教育智慧“,改变原有的预设,生成新的学习过程,他们的个性才能得到张扬,思维的火花才会绽放。有了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有了教师和”课堂“一起成长,课堂才能呈现出勃勃的生命气息,教学才能成为一门艺术!‎ ‎  三、价值引导,让生成流光溢彩 ‎  我们关注”生成性教学资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上,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他们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毫无价值可言。因此,这时候就急需老师的适时引导,使之成为有价值的生成资源,使课堂流光溢彩。如《螳螂捕蝉》一文教学:‎ ‎  师:通过大家自己的阅读,你有了哪些收获?‎ ‎  生甲:我知道吴王本来准备攻打楚国,后来一个少年说服了吴王,使吴王放弃了这个计划。‎ ‎  生乙:我知道少年是用一个故事说服了吴王。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隐伏的祸患。‎ ‎  生丙:开始,大臣们也想劝阻吴王,可吴王不听,说谁劝就处死谁,后来少年巧妙地用一个故事劝阻了吴王。‎ ‎  (学生的理解看似”全面“‎ ‎,但这只浮在表面,并未深入。阅读教学若仅停留在这一层面上,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毫无益处。)‎ ‎  师:你认为少年劝说吴王的方法非常”巧妙“,你能说一说巧妙在哪吗?‎ ‎  ……(学生一片沉默。)‎ ‎  师:那我们就一起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探讨一下:少年说服吴王的方法是不是很巧妙?如果是,又”巧妙“在哪?‎ ‎  ……(生认真阅读,思考,反馈)‎ ‎  生1:少年的方法是十分巧妙。少年不是直接去找吴王,而是装作打鸟,在花园里转来转去,引起吴王的注意,让吴王来找他。‎ ‎  师:你为什么说少年是装作打鸟,故意引吴王注意呢?‎ ‎  生1:因为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而且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  生2:少年不是直接去劝说吴王,而是讲了一个故事,让吴王在听故事中自己明白其中道理。‎ ‎  生3:少年欲擒故纵,为引起吴王听下去的兴趣,他说自己打鸟时见到了一件有意思的事……‎ ‎  上述教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当学生把眼光只停留在文字表面上时,教师应及时抓住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进行适时的点拔,引导学生展开与文本的再对话,扣词析句,搜集处理来自各方面的信息,深刻地解读课文,获得独特的体验,让课堂生成流光溢彩。因此,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育智慧,善于发现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才能使课堂有效”生成“,焕发勃勃生机!‎ ‎  总之,动态生成的阅读教学是全面实现三纬度教学目标的平台,是师生间一段特殊的精神生命旅程,是学生生命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主体性,多方位挖掘生成性的教育资源,弹性预设,捕捉信息,多方引导,为课堂生成创造一个弹性的空间,让课堂闪烁生成的光芒,让生命之液在生成课堂中自由流淌。‎ ‎  参考文献:‎ ‎  1、叶澜:《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钟启泉等主编《解读中国教育》第16、21页,教育出版社,2000年10月。‎ ‎  2、汤海燕,《对小语新课程实施状况的若干反思》,《上海教育科研》,2004年第6期 ‎  3、沈大安:《课堂教学的预设和生成》‎ ‎  4、徐国平,黄向阳主编,《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小学课堂教学策略》,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年版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