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信息技术(心得)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论文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研究”结题报告 ‎ ‎  一、课题的提出 ‎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承担的全国“十五”重点规划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子课题“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研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快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获渭滨区奖励,同时我校评为区 “快乐教育先进实验校”。随着政府对我校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在硬件设备上已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为了推进课程改革,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积极性,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我校拟申报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子课题,并成立课题研究组进行实践研究。新课程改革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手段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严格地说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伤筋动骨”的改革。这主要表现在:‎ ‎  1、教学理念:只重视终端效果(学生份考试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过程学习。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走进课堂将大大改变这一现状。‎ ‎  2、教学手段: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目前建成了三个多媒体教室,两个微机教室,卫星接收系统、接入了10兆光纤,每年还要购置大量的光盘、软件等资源,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在电教室,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  3、教学模式:以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五段教学法(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为典型代表的传统模式,长期以来一直统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它以教师为中心,由老师通过讲授、板书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知识的地位。不难想象,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学生如果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比较被动的地位,肯定难以达到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更不可能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改出现了新的突破口,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是一条有效途径。‎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既作为意识、观念,又作为内容、技术方法和手段,融于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与实践。在这一整合过程中,课程各要素形成了有机的联系和有机的结构,它不是将不同学科相加在一起,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有机地掌握不同知识,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  二、课题研究意义 ‎  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从根本意义上说是通过学科课程目标的实现,来促进本次课程改革目标的落实。作为本次课程改革中课程实施的重要内容之一,课程整合的全面推进,在不断丰富学科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途径,完善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模式,不断催生、整合课程新模式的同时,必将对学校的课程实施的改革与发展带来全方位的影响。‎ ‎  一、提高学校信息化水平 ‎  近年来由于全校师生的奋力拼搏,教育教学质量显著提高,学校知名度发大大提高。特别是我校申报的课题《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研究》,随着课程整合的启动及其不断深入,将会逐步带动学校信息化资源环境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校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  二、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 ‎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整合,将对教师实施新课程的全过程提出全新的挑战。信息技术在课程的实施、开发、评价等各个方面将成为不可或缺的工具。现代教育思想理论以及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开发技术、媒体传播技术和教学系统的设计技术等,将成为教师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基本课程。教师不仅将在课程整合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受到信息时代新技术的恩惠,而且必将带来专业化技能的新发展。‎ ‎  三、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高 ‎  课程整合的实施,在丰富学科课程资源,改变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包括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方面,与传统教学相比将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特别是新型学习环境、新型师生关系、新型教学活动方式、广阔的学习视野,不仅对学生改变传统模式下的学习生存方式带来前所未有的影响,而且将使得学科赋予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个维度的课程目标,得到充分的落实,全面实现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学生素质的培养目标。‎ ‎  三、组织分工 ‎  课题组组长:贾懿军      清姜小学校长(小学高级教师)‎ ‎  课题组成员:‎ ‎  权翠青   清姜小学语文中心教研组组长(小学高级教师)‎ ‎  王  丽     清姜小学数学中心教研组组长(小学一级教师)‎ ‎  分工安排:‎ ‎  课题总负责:         贾懿军 ‎  课题论证:           权翠青 ‎  制定课题方案:       课题组全体成员 ‎  资料搜集整理:       课题组全体成员 ‎  阶段总结:           权翠青 ‎  最终成果总结:       课题组全体成员 ‎  四、课题设计实施 ‎  (一)研究目标 ‎  本课题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运用到其他学科课程中,使信息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学生学习的好伙伴,从而提高学科的教学效率。‎ ‎  ①、构建具有各学科特点并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 ‎  ②、提高学生的获取信息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创新实践能力;‎ ‎  ③、提供一批优秀整合课例,优秀论文;‎ ‎  ④、研制一批优秀教学软件与教学资源库;‎ ‎  (二)研究方法 ‎  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使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进行,让研究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每个教师既是行动者又是研究者:制定方案、实施教学、观察评价、反思改进、写出整合案例。‎ ‎  (三)研究步骤 ‎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6.9——2007.6):‎ ‎  1、理论学习 ‎  课题组全体成员在课题批准立项后,便积极地投入了课题研究的准备工作中。大家认为,信息环境下学生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毕竟是一种新的教学尝试,应如何入手?怎样进行?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经多大家的商议,认为要克服这一难题,需要全校各方面教师的参与,并给予配合,而且对教师的业务能力特别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探索。因此,开题之后,我们首先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学习了有关的理论知识,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对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进行了定位,让全体教师提高认识,积极参与,配合课题组成员开展研究工作。第二,学校聘请了淮北煤炭师范学院退休教授桑元德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并开展了多方面的专题讲座。通过学习达到以下目的:‎ ‎  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实验课题产生的背景,理论依据等,真正实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 ‎  掌握现代教育理论,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操作和使用。‎ ‎  掌握国际国内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发展方向,增强参与实验的自觉性,明确实验研究的必要性。‎ ‎  从国内外有关的现代教育理论以及有关的研究成果中,筛选出适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关理论和教学模式,为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提供理论依据。为此课题组的老师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学习开展讨论。‎ ‎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7.9——2008.12):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开展实验课、汇报课、实验运作分析会、各类学习比赛等活动,探究新课程下学科整和常见方式。在恰当的时候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中期鉴定,调整实验步骤。‎ ‎  我校近年来投入巨资购置了一流的现代教育技术设备,包括两个计算机网络教室,一个课件室,两个多媒体教室,一个电子阅览室,两个具有语音同步先进技术的语音室,近三百台计算机。为加快我校的教育教学信息化进程,学校还为每位老师配备了多媒体电脑。我校于2002年11月实施了“校校通”工程,通过中央电教馆腾图教育资源中心获取了大量优秀的教学课件和丰富课程资源;2003年1月建成了校园局域网并将接入中国电信宽带网,发布了学校网站;我们还购置了翰林汇、K12等教学资源库,使得我校现代教育技术的硬件软件设施达到了较高水准,为我校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为我们开展课题研究提供了有力保证。‎ ‎  从设备配置上,我校已初具规模,但怎样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的作用,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发挥信息技术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方面的优势,进行探索信息化环境下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这就是我们通过《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  。‎ ‎  (二)支撑课题研究的软、硬件设备 ‎  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1、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全面开展实验研究。2、充分利用中央电教馆的腾图教育资源,构建适合本研究课题的资源库,采用培训、资源、整合三合一的行动研究法,完成实验任务。3、积极参与各级组织的研讨、交流、培训、评估活动。不断充实、完善课题研究,提高研究者素质。‎ ‎  (一)组织学习  提高认识 ‎  ①购买了国内学科整合方面的专家何克抗、师书恩等教授的专题讲座录像,以及李克东、谢幼如教授主持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成果,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观摩学习。②利用学校每学期定期一次的老教师上示范课,中青年教师上公开课的机会,组织教师观摩,指定专人点评。③派出教师到外地学习,“取人之长,补已之短”这是学校发展的源泉,只有不断地学习,用他人的经验或成果弥补自己教学工作中的不足,从而不断完善自我,促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提高。为此学校组织课题组成员参加了总课题组组织的昆明、黄山、九江培训以及省教育厅组织的课题培训。‎ ‎  通过学习、观摩、培训,课题组全体成员深刻认识到:随着互联网络建设的迅速发展,网络为教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将多媒体课件和多姿多彩的网络学习资源作为情境创设、品析词句和扩展学习的有效工具。‎ ‎  (二)、全员培训  制作课件 ‎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有力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采用,但主要障碍在于教学课件不足。在当前,采集教学课件有两个主要途径,即商品教学软件的引入和自行开发,而商品教学软件需要很大的投入,且往往与教师思路不吻合,这就使教学课件的自行开发显得非常重要,这就必须对教师进行课件制作的培训,这项工作我校已进行了多年,现在中青年教师已基本能自己制作,有部分教师还有待于培训、提高。总之,计算机硬件的配备,操作技能以及课件制作的培训,为我校普及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持《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三)、集体备课  设计教学方案 ‎  课题组不断强化集体备课的作用,推进资源的交流和共享,提高了备课效率。在备课的过程中每个老师都加强了共享意识,在共同的努力下积累了丰富的多媒体素材。同时组织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设计理论,在此基础上编制适合我校教育发展的多媒体(网络)教学设计方案,并应用于教学活动中。‎ ‎  (四)更新观念,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为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一种新的模式。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不仅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而且确实带来了观念的更新,打破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模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模仿再现、封闭读书”而变为“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合作交流”。这种教学方式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也是一个挑战。传统教学,老师提供信息,学生接受信息;现在老师要对自己的角色重新定位,要学会与学生一道学习,甚至要面对学生提出新信息而我们还不知道的情况,因而老师在学生面前要做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思想准备。‎ ‎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09.2——2009.5):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由上级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专家进行鉴定。进行各层次的公开观摩教学,收集课题组成员整合案例,汇编成集;对课题研究成果进行反思、总结与整理,写出一定影响的论文,经过讨论后撰写综合性的研究报告,准备结题。‎ ‎  一、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  计算机有规模地进入教育领域,在发达国家始于20世纪70年代,在我国,80年代初也已经有了相当积极的探索。尽管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几乎已被全世界所公认,在学校里相对的投入也很大,计算机却始终是“游离于教学的核心以外”‎ ‎。学校的主业,即各学科课程的教学,没有享受到多少计算机带来的效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教育界出现了以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广泛运用为特征的发展趋向,国内学者称之为教育信息化现象,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有其自身的基本特征。从技术上看,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就是在各门课程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支持教与学。学与教是人类教育中的永恒现象,特别是在学校教育中,课堂教学活动更是实现教育目的、任务的主渠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为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工程的完成,为信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优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校校通”工程的实施和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为培养和提高人的信息素质和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  近几年来,我校在上级教科研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课题实验与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承担的全国“十五”重点规划课题“素质教育与学校体育整体改革”子课题“每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研究获得国家级一等奖,“快乐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获渭滨区奖励,同时我校评为区 “快乐教育先进实验校”。2004年我校又被宝鸡市定为“快乐教育实验校”‎ ‎。随着政府对我校教学设备的大量投入,如今在硬件设备上已具备了信息技术的教学环境,为了推进课程改革,解决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备的功能,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的积极性,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我校拟申报 “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子课题,并成立课题研究组进行实践研究。‎ ‎  二、课题界定:‎ ‎  1.信息技术:本课题所说的信息技术就是“现代信息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现代远程教育环境;在学科教学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枯燥、抽象的学科知识转化成形象、生动、鲜明的电子信息,变单调为丰富,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的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  2.整合: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克东认为:“整合是指课堂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的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的一种新型方式”。就是将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将学科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赋予各学科知识的内涵,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做到资源共享,达到增强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习内容的目的。‎ ‎  3.学科教学:是指在各教学阶段以班级授课制的形式,集中学习有关相对独立的、分门别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语文、数学、英语……等。其中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 ‎  4.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首先把计算机及网络作为学习的工具,把它作为教学的媒体,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和现代化,从而培养具有创新型和实践型的能适应时代生产力发展的人。而后以实现教育的优质化为终极目标,运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论作为实验的指导,把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以此促进传统教育方式的根本变革,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三、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研究的基本内容,重点和难点 ‎  A:解决的主要问题 ‎  1、课堂目标定位不准,信息技术手段的采用喧宾夺主。‎ ‎  信息技术的使用最终目的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但有的老师为了突出体现信息技术的优势,而不顾是否有利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将各类文字、图像、动画、声音、影片等一股脑地加进去,追求信息技术的高、精、尖和界面的精美,一节课下来似乎一直在展示信息技术的作用,结果导致教学内容主次不分,教学目标不明确。‎ ‎  2、忽略学科特点,盲目使用信息技术,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不能因为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了信息技术而抹杀了学科教学的特点。但有的教师认为不用“信息技术”就不是好课,用了“信息技术”就是全优课,因而导致许多教师盲目地,不切实际地,花大力气把工作重点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放弃了深入研究教材,忽略了学科特点。‎ ‎  3、教师课件制作水平底下,课件制作粗糙,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接受。‎ ‎  B: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  (1)如何使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  (2)如何设计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教学设计方案;‎ ‎  (3)如何发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网络教学课、多媒体课等;‎ ‎  (4)如何围绕教学目标把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形成最佳组合;‎ ‎  C: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  重点:促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  难点:教师培训。‎ ‎  我们认为教师是有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关键因素。教师对整合的目的和实质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进行整合的前提。让广大教师通过对自身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真正理解整合的目的、实质、方法和如何评价等问题自然而然的成了本科题的难点。‎ ‎  四、课题假设 ‎  如果我们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把现代信息技术引进课堂,将学科教学信息化,将信息技术赋予各学科知识的内涵,那么就会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水平的共同提高,做到资源共享,增强学习兴趣、掌握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丰富学习内容。‎ ‎  五、本课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 ‎  A:研究思路 ‎  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从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方面存在的问题入手,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调动教师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和积极性,改变教师陈旧的教学观念,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在资源共享和教学手段上发挥信息技术环境的优势,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辅助课堂教学,体现课程的“即时性”和“双向交流性”,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并最终转化为课堂效益。最大程度的把传统教学模式与网络教学模式的优势进行互补,最终探索出一条新课程下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和的有效之路。‎ ‎  B:研究方法 ‎  以行动研究法和观察法为主,辅之以文献分析法、调查法。‎ ‎  ①行动研究法,在应用行动研究法进行研究时,将努力把握好计划、行动、考察、反馈和调整五个基本环节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每位课题研究者每学期至少做一节研究课,从而探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观察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活动方式,研究者所运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否促进了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形成,学习效果的提高。然后在总结的基础上,进行再实践。这样,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过程中进行研究,以体现参与和合作为特征。‎ ‎  ②观察法是教师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下的外在表现进行考察,然后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现状进行分析的一种方法。‎ ‎  ③文献研究法。研究者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文献资料及教育界的最新动态,进行分析研究。‎ ‎  ④调查法(问卷、座谈),研究课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座谈,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统计。这样研究与统计相结合,使我们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可信度与说服力。‎ ‎  ⑤经验总结法。在实验探索过程中把教育教学工作与科学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定期进行分析综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最佳效果。‎ ‎  C:技术路线 ‎  ⑴教师先行 ‎  严格培训课题组成员。开展本课题研究,没有现代理论指导不行,没有驾驭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也不行。为解决这一问题,学校采取“全方位、分层次、多途径”的培训方式,借助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培训考核这一契机,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 ‎  ⑵积极建设能够满足研究要求的学校信息技术环境 ‎  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深入开展为课题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在倾力于硬件建设的同时还制订了软件建设目标,教学软件投资逐年递增,为丰富教学素材,实现资源共享创设了物质条件。这些为课题研究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学校将继续加大投资,满足本课题研究的需要。‎ ‎  D:实施步骤 ‎  第一阶段 准备阶段(2006.9——2007.6):讨论制定课题研究方案,递交上级部门审批;成立课题组,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完成子课题方案设计;进行开题论证并修改完善方案。‎ ‎  第二阶段 实施阶段(2007.9——2008.12):全面启动课题研究,开展实验课、汇报课、实验运作分析会、各类学习比赛等活动,探究新课程下学科整和常见方式。在恰当的时候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中期鉴定,调整实验步骤。‎ ‎  第三阶段 总结阶段(2009.2——2009.5):总结课题研究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由上级教育行政领导、教育专家进行鉴定。‎ ‎  六、可行性分析 ‎  (一)技术保障 ‎  本课题组负责人由校长担任,小学高级教师,曾负责研究国家级、省级教育科研课题,所著文章曾多次在国家、省、市教育刊物上发表,具有很高的研究水平和组织能力。并能给予时间保证和经费的大力支持。课题组核心成员都是从事一线教学的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或教学能手,各学科参加的实验教师,都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教学经验丰富,教科研能力强。他们先后主持、承担和完成了多项国家、市级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二)硬件保障:我校在校园信息技术环境建设上准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同时多次对全校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培训,做到软硬件同时并行。‎ ‎  (三)组织保障 ‎  信息技术课题工作小组 ‎  组长:贾懿军(校长)‎ ‎  成员:    权翠青    王  丽   李纪蓓 ‎  张含池    赵晓刚 ‎  学校成立研究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研究工作,组织相关人员围绕本课题开展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文献搜集工作、调研工作。‎ ‎  (四)充分发挥专家组的学术引领作用。‎ ‎  (五)加大教师的培训力度:理念与技术培训并重,提高参与研究的教师的素质。‎ ‎  (六)建立健全研究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研究内容,保证研究落到实处。‎ ‎  (七)资金保障:‎ ‎  学校将设立专项研究资金,竭尽全力保证研究工作的投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  七、预期成果:‎ ‎  1、形成实验研究总结。全面总结学校实施该课题研究以来的各项工作,以及取得的经验成果。‎ ‎  2、实验结题报告。通过实验取得了那些经验及成果,课题实验的效果如何。‎ ‎  3、论文集。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文章、心得体会、教学案例以及学校管理方面形成的经验总结。‎ ‎  4、录象课。录制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实录若干节。‎ ‎  5、调查问卷。课题研究期间开展与课题内容相关的问卷,了解学生、教师、家长对于课题开展情况的放映,以便调整实验工作,同时形成分析成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