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浅谈语文本色回归—— 朗读中悟情
语文论文之浅谈语文本色回归—— 朗读中悟情 [摘要]:现在的语文教学,可谓“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确实如一块璞玉,各路大家、各位同仁纷纷发表高见,有些确实值得借 鉴,有些却不敢苟同。自己身处一线,时常有归真之感。 [关键词]:教学 朗读 问题意识 原生态的课堂--求知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求 知,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也是学生学习的主题。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课 堂增色添彩,多媒体课件的绚丽变化,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浓缩了知识 点,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但不可否认的是,让学生应接不暇的同时也遗 失了方向。一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教师心中没有把握,学生更是不 得而知。一知半解的夹生饭是很难再煮熟的,况且还有好多从不回锅者。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 感,唤起其对知识的兴趣。”比如语文课中的朗读。 关于“读”,古今中外的名人学者都曾有过不少经验之谈。宋 代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 精思,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苏东坡曰:“旧书不 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只有依靠读者在读的过程中主动地去挖 掘,才能实现文本意义的发生。 首先是多读 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通过多读,学生才能有丰 富的语意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和独立阅读能力。教师的全部努力必有 益于学生的读,没有读,就没有学生的“悟”。没有“悟”便没有学生 语文素养的提高。 1.朗读,可以体味作品的意境 比如《桃花源记》,这篇短文陶渊明只用了三百多个字,以浓 烈的浪漫色彩,虚构了一个与现实社会完全对立的“世外桃源”。从文 章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直接读懂这些信息:“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幅恬静优美的田园风 光图;“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幅安居乐业的生活画卷;“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 其家,皆出酒食”,一幅耐人寻味的风俗图画。在这里没有纷争,没有 忧伤,桃源百姓平等相待、自食其力、和平恬静、怡然自乐。这里的社 会谁去管理呢?再仔细读下来,文中还有着一层更深的信息:原来桃花 源是作者空想出来的,这样的理想社会就当时的社会现状是不存在的, 尽管他出来时“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最终的结果,“遂迷,不复得 路”,自然“后遂无问津者”。这个虚构的故事背后,有着现实的意义: 桃花源隐含着作者的悲哀,是与黑暗现实的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 的一种精神寄托,也是千百年来被压迫人民的理想境界。 2.朗读,可以体验作者的感情 感情是有语气来表达的,语气掌握得好,才能感动人。在朗读 训练中应引导学生真正深入到作品里面,来体验作者的感情。如何真正 深入到作品中,当然离不开朗读。如在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中, 作者表达的父子之情。难道《背影》仅仅是写“父子之爱”的伦理情感? 在儿子看来,“父亲少年在外,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是 很不容易的。然而,老境却如此颓唐。“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 举箸提笔,诸多不便……不远矣”。这段书信流露出对时间、生命的感 叹。人生经过许多磨难,人生不易。作家进入了生命的实践意识,在写 心中亲情的同时,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流露出对生命的大悟。显然, 作家是在努力挖掘对生命,时间意识。 作家在向我们无言的暗示:人生不就像父亲的背影么?少年在 外读书的背影--中年肩负责任的背影---走入夕阳的老境颓唐的背影。 这不就是人生三步曲么? 如果作家不“追述”“背影”之后父亲的来信,全文只是一个 道德伦理的故事。可以说作品仅只处于一个道德伦理的层面。就像朱德 写的《回忆我的母亲》文本一样,也只能是历史文本,不可能成为经典。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文章的基本结构:记忆中的“背影”→人 生中(生命)的“背影”。 作家由开始写回忆中的背影,写到生命中的背影。父亲的来信, 写出了作家对时间生命的感悟,人生的背影意识。假如作者没有这个“人 生的背影”意识,文本叙写的只能是一个平面的背影,这样的作品缺乏 感染力,缺乏立体性。 父亲无丰功伟绩,是在平淡中渡过自己的一生。父亲不仅仅是 一个家庭符号,情感符号,还是一个人生意义的符号。父亲是操劳一生 的代名词,“背影”是生命的背影,人生如背影! 当我们再一次走进父母远去的背影世界,我们看见的不仅是亲 情相拥,血脉相连,还让我们看见了一个人生的轮回-----我们每一个 人都是背影。让我们应思考,该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留下怎样的一个背影! 其次是会读 会读,就是要掌握读的原则和方法。原则就是“好读书不求甚 解”,无论是课内课外的东西,先不要提读的具体要求,也不求其又多 少理解,先拿来读了再说,伴之以作一点读书笔记,日积月累。朗读的 方法有多种:精读,范读,反复读……在教学实践中,我深切地感受到: 朗读不仅能补充讲解某些方面的不足,甚至可以起到讲解所不能起的作 用。 1.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节奏意识 例如《变色龙》第八自然段是他对狗的第一次表态,核心是一 句话:“把它弄死好了。”这倒不是因为他同情首饰匠,他之所以如此“严 厉”地下命令,无非是为了显示一下他的威风。因此,“不错”、“绝不 轻易放过”、“好好地教训他一顿”、“马上去办,别拖”这些词语都要适 当强调和夸张,读了不可违拗的“官腔”调子。节奏上也要处理成外紧 内松:乍一听,好象说话人趾高气扬;实际上,不少句子说得断断续续、 上气不接下气,以表明这不过是一个色厉内荏的草包的信口开河而已。 第十自然段开头“席加洛夫将军?”一声发问,把他前面憋足 的气一下泄掉了大半。一个“哦”字,一定要读出他“得罪了将军该如 何是好”的叫苦不迭的狼狈相。用省略号隔断的脱衣、天热、下雨之类 的话题,都是在神志恍惚间的嘟囔,以掩饰自己的窘态,为动脑筋怎么 “变色”准备条件。“只是有一件事我还不懂”是他急中生智抓到的一 个转机,要读得分个突出。而从“他怎么会咬着你的?”开始,他恢复 了元气,以一种善辩的推理语调,有根有据地想当然地给首饰匠判定了 一系列罪名,得出了“你们这些鬼东西是什么玩意儿”的结论。这段话 的节奏要逐渐加快,让他越说越起劲,越说越得意,几乎完全为自己高 明的洞察力和判断力所陶醉。 是的,在朗读中以不同节奏的轻重缓急来表达课文中的思想情 感并突出表现人物性格,是朗读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2.朗读教学中要让学生有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指导学生朗读,同时还应启发学生思考问 题,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这对于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学起于思,思源于 疑”。巴尔扎克曾经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义的是问号。” 何谓问题意识?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遇到问题时所产生的一种主 动质疑、积极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没有问题,感觉不到问题的存在,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 那么学习也就只能是表层和形式的。促进学生的个性学习,注重问题意 识的培养不容忽视。 我在教杜甫《石壕吏》一文时,就诗中的一句话:“暮投石壕 村,有吏夜捉人”为同学们设计了一个问题:“从这句话中,你能读到 什么信息?”结果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回答是“交代时间”;有 的的回答是“除了交代时间外,还能照应前面的‘暮’字”;有的回答 是“交代这件事发生的情景,交代当时的社会环境”。交代时间容易明 白,但到底是怎么样的社会背景呢?学生也讲不明白。老师提醒同学: 能否将这个“夜”字与“捉人”联系起来思考呢?按常规应该选择白天 去捉人,想一想吏为什么要选择“夜”里来捉人呢?学生在体验中逐渐 明白:夜晚正是全家团圆的时候,每家每户的男丁们也许劳累了一天, 早早地进入了梦乡,此时去捉人,一捉就中。信息处理到此学生可以感 悟到吏的残忍--半夜了,就是有个别男丁警醒,茫茫黑夜,又能逃向哪 里呢?也许刚刚逃出了虎口,仓促之中,难道没有再次落入狼窝的可 能?夜晚吏捉人,捉得多,又捉得准,理解力随“夜”字的透析而提升。 有了基本理解,老师继续引导学生往深处理解:吏捉那么多人去干什 么?请从原文中找依据。学生肯定地回答:去打战,上战场。依据一: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到,二男新战死;依据二:急应河阳役,犹得备 晨炊。一家三个男丁都上了战场,二男刚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 矣!一声长叹,可见战争之残酷。是谁急应河阳役呀?是老妪。老妪上 战场能干什么呢?犹得备晨炊。逐层的文本对话,构建了学生深层的理 解,同时有了知识的迁移--夜晚本来是去捉男丁的,但因为连年的战争, 男丁不是死在战场上,就是早已被捉上战场,生死未卜。留下来的,老 翁、老妪、妇女、乳下孙……老弱病残,可是这些吏连老妪都不放过。 一个本该温暖的家庭,一个本该温馨的夜晚,却是这么的残忍!一层一 层的文本信息处理与转换,学生终于理解了这个“夜”字。正是这个“夜” 字描绘着一个心酸的故事,勾画出当时社会背景--政府的腐败,战争的 残酷,官吏的残忍,人民生活的艰难。 总之,学生探求知识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 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的。古人说得好:“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 疑则大进。”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须切实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 生在创新中学习,使学生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在实施新语文课标教材 改革的浪潮中,语文界同仁再次响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以读为本”的 口号,这无疑是一剂良方,如此广大青年一代语文素质的提高将指日可 待。 参考文献:1.秦文澄;加强朗读 培养学生语感能力[J];四川 教育学院学报;2002 年 12 期 2.任翠萍,谈朗读教学【J】;文化时空;2003 年 09 期 3.傅士法,语文朗读教学的方法[J];青年思想家;2001 年 03 期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钟启泉等编华东师大出 版社;2001 年版 5.《当代教育》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年版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