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让数学“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的尝试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让数学“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的尝试

数学论文之让数学“活”起来——培养学生数学生活化意识的尝试 ‎ ‎  纵观中国学生参与的理科学科竞赛,得到的结果几乎可以用同一句话概括:书面成绩名列前牟,而实际操作能力逊人一等。这种现象在在数学方面只能解释为学生应用数学能力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不能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也不能把所学所学知识灵活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要求揭示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改变那种以本位本的单纯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观念,要把数学教学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数学知识灵活起来,结合本人的数学小得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实施。‎ ‎  一,丰富教材背景,让课题生活化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主动在自己的周围的事情最感兴趣。数学教材是教学的材料,受篇幅的限制,它语气精炼,看起来枯燥。因此,我们应该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进一步收集和丰富背景材料,努力吧数学问题生活化。‎ ‎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发现,教材是从一些日常用品抽象出三角形再研究它的特性及分类,于是我设计了如下新课导入:‎ ‎  在遥远的非洲,有一个古老的国度,蜿蜒的尼罗河蕴育了这个伟大的国家,这就是埃及(出示精美的埃及图片),学生“哇”‎ 的一声,师;埃及有着号称世界七大奇迹建筑之首的建筑群,那是——(学生喊出了:“金字塔”)你们发现金字塔有什么共同点吗?生:都是用石头做的。每个面都是三角形的……师:金字塔台神奇了,连现在的科学家都为它所迷惑,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它的一个小小的石面:为什么当时人要把金字塔造成每个面都是三角形的呢?学生兴趣高涨,谁都想当发现者,但都给不出正确答案,又急于想知道答案,这时,我才引出课题《三角形的认识》,在表述演示课件过程中学生惊叹于古人的智慧和金字塔壮观,他们被深深吸引住了,整节课的展开自然而亲切。‎ ‎  其实例题背景材料是很丰富的。只要我们善于去挖掘,善于用多种吸引学生的方法表达出来,那么其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  二、教学上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加强操作,把所授新知生活化 ‎  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放在手指尖上的。思维就得不到发展。如果我们还用典型的例题和一些稍加变化的习题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话,那么数学是枯燥无味的是抽象难懂的激发不起学生的兴趣。因此要认真去挖掘它所蕴含的内容,适当将一些例题、习题改变成实践操作题。‎ ‎  1、把抽象概念具体化,让概念变活。‎ ‎  教材的内容是经过精心提炼的,语言非常简洁明了,概念更是经过高度的浓缩。学生并不能靠读几遍就理解,如没有真正理解,那就只是死记硬背。因此必须联系实际,把抽象的概念化为学生看得见得事实。‎ ‎  如《体积》的认识,我是这样教的:同学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记得(拿出事先备好的一杯水和几块石头)我请一位同学上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并把乌鸦喝水的想法演示给大家看(生上台讲并演示)谁来说说乌鸦想的什么办法把石头方进去,为什么?因为石头占了水的位置。像石头这样会占水的位置是因为它有一定的体积,这样自然引出了体积概念。由于此故事是学生烂熟于心的故事,把数学课同故事结合起来,学生兴趣浓。另外把体积这个概念通过演示具体化,学生接受起来就快,而且无形中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意识。‎ ‎  2、通过实践把公式、计算变活。‎ ‎  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计算的教学要防止学生机械地生搬硬套,以形成熟练技巧为唯一目标的错误方向。应通过实践,让学过的计算公式变活,因为计算公式看起来时数字字母的组合,但背后也有厚厚的生活基础。‎ ‎  以加减法简便算法为例,现在你们是国贸超市收银员,收银箱有235元,买98元的文具,现在你有多少钱?235+98,如给你的是100元,那你现在有多少钱235+100-2,为什么-2,因为老师多给了2元,所以要从100里减2,引出235+98=235+100-2(2多加就减去)。接下来,让学生模拟购物情境,以4人为一组开展购物活动,要求买卖双方在买卖过程中用简便的方法找钱(付钱)让同学自己在活动中发现多加就减去,少加就再加,少减就再减这种方法。这样,学生就把这种简便方法同日常生活当中所熟悉的活动挂起勾来,学到的方法就变活,枯燥的算理变得有趣,学生学起来又不费力,同学也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  3、让应用题源于生活,贴近生活使应用题变活。‎ ‎  应用题解题思路是一种抽象的思维过程,解题建立在对题中数量关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透过情节的理解去把握数量关系的,学生对题材内容的熟悉程度和对叙述方法的适应程度是影响解题的心理之一。如果学生对应用题所反映的内容不熟悉,题中所使用的名词术语不理解,那就难以从叙述中获得对题目意义的了解,也很难弄清题中所蕴含的数量关系。因此,应用题一定要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实际,选择学生熟悉的事情,以探讨的形式展开,引导学生从生活角色去分析,有利于理解应用题的结构,掌握思路。‎ ‎  “打折”教学中,当学生了解了“折扣”‎ 含义后,根据学生所收集的数据,组织学生讨论:你能粗略归纳出商店一般有哪几种促销手段吗?学生们经过商量讨论,最后归纳出两种:一种打折,另一种送礼券。你觉得哪种促销手段对商家更有利?如,同样一件120元商品甲店八折出售,乙店方法是消费满100送20元礼券,你会到哪个商店去购买?还没等我将题目说完,同学就展开热烈讨论,意见并不统一。有的说两商店情况一样,有的说甲店优惠,还有的说乙店优惠,趁此我就引导他们各自进行计算,拿出具体理由来。学生充分讨论检验后,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得出最后结果:甲店八折出售意味着买100元商品只花80元就可以;乙店促销手段说明花100元钱可买到120元商品,按打折计算就是买120元商品只要花100元,实际打了八三折,因而,甲店更有利于消费者,这可以说是大人小孩都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同样的产品当然是少花费一点买来更好。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有助于对“打折”概念的理解,而且如果能做出正确比较,也可以说是具有一个生活本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开拓了思路,并切身体会了“生活处处有数学”加强了他们的应用意识。‎ ‎  三、让课堂在生活中延伸。‎ ‎  陶行知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数学课时进行数学教学的主阵地,但却不是唯一的阵地。如果一节课的教学在下课铃响就戛然而止的话,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应用数学的意识就得不到发展。我们应该把课堂从40分钟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数学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拓展他们的思维。‎ ‎  如教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可以让学生回家测量自己的房间的表面积,并让他们按每平方米25元的涂料装修自己的房间,看看需要多少钱?教完圆的面积可以让学生去算算操场柳树的直径;教完统计表可以让学生去统计一下地下商场各个时段的客流量;学了容积可以让学生测量一下自己的茶杯能装多少水,以确定自己饮水量是否达到科学定量;学了比例,可以让学生通过地图测量图们到长春,图们到北京的距离……‎ ‎  联系实际,巧妙设计应用性开放练习,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课堂的拓展和延伸,需要老师精心引导,引导必须从学生生活境地出发,只需方法得当,就能真正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回生活中去。‎ ‎  “数学要源于现实生活,扎根于现实生活。”只要我们遵守这一原则,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再用所得的数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相应问题,那么,数学将成为生活中的一把钥匙,就能真正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