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政治(思想品德)(心得)之《高二年级政治学科高效课堂导课的研究》实施方案
政治(思想品德)论文之《高二年级政治学科高效课堂导课的研究》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提倡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态度”。这要求课堂教学必须:是情感的课堂,要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是互动的课堂,要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师生共同探讨;是高效的课堂,要求体现诱思探究的教学思想,提高信息量、思维量和训练量。 2.高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对高中政治学科有所了解,但仍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知识掌握方面的问题 学生知识理解浅层次,对知识点的理解仅停留在字面上的意思,没能从思想政治学科上的意思来理解,学生对知识没真正从学科意义上来理解,或理解不到位。 (2)能力方面的问题 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欠缺能力。有些学生对于模块与模块之间的知识,或由模块内知识延伸的知识就没有清楚的认识。 (3)情感方面的问题 缺乏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学生没能体会到思想政治学科就是培养人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特别是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目前,许多教师在政治学科高效课堂的认识上不到位,课堂形式与内容比较落后,满堂灌仍很盛行。大多数教师讲课直入主题,或者单纯的复习导课,以提高成绩为教学标准,这样没有真正培养起学生对于政治学科的兴趣,不利于政治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对政治兴趣的培养。 (二)研究意义: 1.开展“高效课堂导课”的研讨有助于体现教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课堂教学水平,有助于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着主导作用,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创设一定情境,导入的方法可以采用多种多样且适合的形式。 3.对于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教育界同仁早已形成共识,许多教师都很重视并精心设计课堂导入,特别是在如今新课程的课堂上,独具匠心、精干巧妙、新颖有趣的导入设计层出不穷,令人欣喜。不过,目前在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也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就课堂导入而言,盲目随意、单调枯燥、机械生硬、冗长拖沓的开课现象还时常可见,低效、甚至无效的导入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步骤和内容的完成,影响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导致低效、无效的导入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有教师自身理念、素养、和态度等方面的问题,但主要还是由于教学经验和技能欠缺。因而,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训,加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应为当前教改实验的当务之急。 二、核心概念界定和解读 1.所谓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每一个学生在每一个时间段都有事做。在新课程条件下,我们强调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不是时髦的理念,而是保证课堂高效的必需。 2.所谓高效课堂,就是在具体的一节课中学生能达到厚积知识,破难解疑,方法优化,能力提高,学习高效的境界。 3.高效的课堂应该让孩子们过得心情舒畅,有良好的安全学习心理环境。高效的课堂即学生学习的高效。 简言之,“高效课堂”至少在教学时间、教学任务量、教学效果等三个要素方面有突破,概括为:轻负担,低消耗,全维度,高质量。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能直接吸引学生,引起学生的注意,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能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为整节课作好准备。 2.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引导教师立足课堂,在教学实践中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从教学内容需要出发,灵活运用导入策略,合理选用导入方法,改进手段,勇于尝试,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创造各具特色的优秀的导入方案,让语文课堂的导入别开生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求知欲,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与实践,增强教学效果,全面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3.通过课题研究,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使教师们的教育教学理念得以更新,教学业务能力得以增强。 四、研究内容 1.研究合理有效的导课,不同课程内容适合的导课方式。 2.通过导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进入课堂的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3.通过研究,提高教师导课的有效性和技巧性。 五、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1.行为研究法。对教师及学生参与课题实验的行为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调查、分析,并进行及时的反思、总结和调整。 2.逻辑归纳法。在实践过程中总结、探讨该课题的一般教育理论与实践模式等。 3.文献法。采用文献检索手段,从有关书籍、报刊、文献中收集相关资料,借鉴他人的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找到新的生长点,避免重复和走弯路,为课题研究保驾护航。 4.调查法。通过现场考察、观察、调查、问卷、访谈、测量等方式收集资料,从而对现状作出科学分析,得出规律性认识。 5.教育实验法:观察与调查研究对象,通过归纳、筛选和分析发现问题,从而确认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理论依据: 1.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维果斯基认为,个体的学习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的,社会可以为个体的学习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持和促进作用。维果斯基区分了个体发展的两种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在此基础上以维果斯基为首的维列鲁学派深入地研究了“活动”和“社会交往”在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所有这些研究都使建构主义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为实际应用于教学过程创造了条件。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的内容很丰富,但其核心只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由于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有力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地结合起来,从而成为国内外学校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3.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理论 皮亚杰(J.Piaget)是认知发展领域最有影响的一位心理学家,他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皮亚杰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是,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 。同化是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顺应是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认知个体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平衡:当儿童能用现有图式去同化新信息时,他处于一种平衡的认知状态;而当现有图式不能同化新信息时,平衡即被破坏,而修改或创造新图式(顺应)的过程就是寻找新的平衡的过程。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 六、实施步骤和措施 (一)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2月) (1)查阅有关导课的各种文献资料以及理论研究成果。明确导课方式的开展现状,分析各种导课的先进方式,打好理论基础。 (2)针对我校高二年级政治学科学生学习现状与导课方式进行具体分析。 (3)组织论证:召开课题讨论会。 2.研究实施阶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 (1)召开课题研究开题会。 (2)根据研究方案,启动课题研究。 (3)根据研究方案,在政治教学中具体实施。 (4)及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不断完善操作过程。 (5)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交流经验。 3.课题总结阶段(2015年3月——2015年4月) (1)系统整理政治学科导课方式的做法,传播、推广有效政治学科导课的经验和方式。 (2)撰写研究报告,形成结题报告。 (3)申请结题。收集整理研究成果,对课题进行总结,完成课题报告。 (二)研究措施: 1.深入课堂,对不同的导课方式进行深层体验与感悟,开展讲课、观课、评课活动,通过专题座谈、教研组座谈,不断探索高效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2.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课研与教改相结合的原则。把理论观点具体化为行动的准则,同时又指导具体的操作方法。 3.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实验教师依据自己实际开展研究的项目,课题组还将根据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所需,发挥集体优势,组织成员进行课题论证,集中开展交流活动,从而使整体研究与分散研究相结合。 4.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师发展的原则。教师不仅是促进学生发展、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本身也存在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深刻要求,教育不仅要实现学生的成长和成功,也必须实现教师的成长和成功。以教师的发展为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发展为保障,是使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协调发展理应遵循的逻辑内涵。 七、研究人员 孙溢良 24 岁 职务 江力 42 岁 职称 中教一级 承 八、预期成果 主件:结题报告 附件:相关论文、教学课例、ppt等 九、参考文献 1.张金兰。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导课艺术研究[J]. 教育探索, 2009, (1):54-55 3.张素娟。 让导课插上艺术的翅膀——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引入法研究[J]. 新课程(教育学术版), 2008, (9)。 4.杨彬侠。 新课标背景下导课的模式探讨[J]. 课外阅读:中, 2011, (7):120-120. 5.黄桂林, 朱鸣。 “假设导读法”研究(十一)——“假设”与教学导课[J]. 河北教育, 1999, (10)。 6.张丽莉。 高中思想政治高效课堂的实现途径研究[D]. 苏州大学, 2011. 舒清。 高中政治高效课堂教学的创新研究[J].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1, (2):61-61.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