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谈谈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几个误区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谈谈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几个误区

语文论文之谈谈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几个误区 ‎ ‎  长期以来,初中语文备考工作无章无序。传统语文复习存在着诸多误区,再加上语文学科本身在效率上的隐性化,复习来复习去,时间和汗水都花了,学生还是感觉不踏实,尤其是现代文阅读复习更是如此。笔者认为,要提高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质量,能“对症下药”,首先要找出“病因”——当前中考现代文阅读复习的几个误区。‎ ‎  一、    重课外轻课内随着课程改革走向深入,中考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学习能力,也越来越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检测和考查。大量的课外阅读文章出现在中考试题中,题型开放灵活,内容涉及范围广泛,且体现学科的渗透与整合。正因为中考有此趋势,所以在中考阅读复习中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倾向,那就是教师完全抛开课本,只用课外资料上的阅读文章。有的教师,为了有更多时间做课外文章,便草草结束课本教学,甚至九年级下学期就完全进入复习阶段,一门心思做课外阅读题,以为这种强化训练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成绩。‎ ‎  不错,当今中考题大部分来自于课外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的内容很少,但不等于说教材就没用了。认真分析中考试题所涉及的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教师几乎都可以依靠对课内阅读文章的教学来使学生获得。以在阅读考查中常见的考查点“概括文章内容”和“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短语)”‎ 为例,在对课内文章的教学中其实都可以渗透对这两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可设计如下的问题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  文章以于勒为线索讲述了哪几个故事?请用“_________于勒”这样的短语来概括,并结合情节略述理由,横线上只能填动词。‎ ‎  横线上可以填“赞”“盼”“躲”等词语。通过这种类似的设计,使学生尽量用简洁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主要情节,从而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  利用此课的语言材料,同样可以训练“在语境中理解词语(短语)”的能力。比如,可以抓菲利普太太对于勒的称呼“好心的于勒”“贼”“流氓”,来体会她对于勒感情的变化,从而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 ‎  二、    重练习轻指导初三复习,必要的篇目训练是不可少的,关键是至今仍然有不少教师热衷于题海战术,大搞“地毯式轰炸”,一天到晚参考书、练习卷、试卷漫天飞。这样,学生不仅身心疲惫,而且整天被讲义试卷牵着鼻子走,没有思考、反刍的时间;由于数量过多,教师没有多少时间和精力来分析题型及解法,也像学生一样疲于应付各种资料及试卷上的题目,多是念答案,就答案说答案而已。这种缺乏指导的练习其效果可想而知。对多数学生而言仍是停留在“知其然”的层面上,对其能力提高并没多少帮助;对有些能力欠佳的学生恐怕连“知其然”的层面都达不到。‎ ‎  复习要事半功倍,必须教会学生复习,正所谓“‎ 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那么,就更应该把这种理念渗透到复习课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学生是认知、发展的主体,是临场应考的实践者,复习课就是他们练兵的场地。教师必须把自主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在掌握知识规律上下功夫。学生掌握的知识规律越多,复习效果就越好,能力也就越强。实践证明,解答语文试题,真正能派上用场的,不是有关问题的“答案”,而是有关规律性的知识、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我们应该更多地蹲下身来,站在学生一边替学生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答案,究竟应该怎样才能生成正确的“结果”,并传授给学生解题的思路、解题的规律、解题的技巧,给学生一把金钥匙,让他们自己开启智慧的大门。比如对阅读材料,教师至少应进行三项指导。一是初读指导:指导学生怎样有针对性地阅读,即拿起笔来进行有用信息的勾画,如勾画段落或篇章的关键句(抒情议论句、中心句等)。二是做题指导:指导学生怎样审题,如怎样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三是答题指导:指导学生怎样有针对性地,全面规范地答题。如在说明文语段中,常考查对某句话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这类题可教给学生这样的一个“公式”:判定说明方法+表达效果(即这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所在语句的说明内容,强调答题的全面性。再如语言的规范,力求做到:清晰、完整、简洁。强调答题的规范性。‎ ‎  “授之以渔”,学生自然会掌握更多的规律与方法,这不仅能提高复习效率,更能培养学生“以不变应万变”‎ 的应试能力。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精选练习题并指导学生在做练习的同时注意总结知识规律和答题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三、    重答案轻思维语文是人脑和感官相互协调,凭借语言形式进行认知和表达的思维系统。这个系统由三大要素组成:知识系统、思维系统、能力系统。知识是构成能力的基础,这正如能量的产生需要燃烧一样。但是,从燃料转化为能量尚有一个中介环节——燃烧的过程。同样,学生所学的语文知识要转化为能力,也必须经过人脑的“高温冶炼”,这就是思维。阅读是思维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训练、发展思维的过程。所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促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  但在实际的中考阅读复习中,思维训练却几乎被摒弃。或者说,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意识到语文教学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任务,因此就更不会在“争分夺秒”的中考复习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了。在进行阅读复习时,多数教师的做法是:以练代讲,以答案代指导。复习课内文章时,把课文内容分成几个问题提出来,让学生背答案。进行课外阅读训练时,就让学生课前先做,课堂上再一道题一道题地讲答案。教师们觉得学生练了,知道答案了,就该自己去想想为什么了。但真的能自己去想的学生有几个呢?能否想明白当然又是另一回事了。像这样的阅读复习哪里能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学生又哪来迁移能力?‎ ‎  只有在阅读训练中渗透思维训练,才能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比如:‎ ‎  1.阅读前指导中可以借联想与猜测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目的性。可以教给学生“不动笔不读书”的理念,使学生养成边阅读边勾画的习惯,并教给勾画的具体方法。在勾画的过程中伴有联想和猜测的参与:联想到那些类似的、相反的诗句或故事,猜测下面作者会说些什么……这样的训练使思维不仅集中且更有方向性。学生的阅读所得肯定会多于文章后面的阅读题所涉及的内容,他的广泛思考也肯定会有助于他理解文章后面所设的问题。‎ ‎  2.审题时通过比较与联想训练思维的严密性。通常,我们拿到一个题目时,应该教学生读出其中的关键词,并解析关键词,以确定答题方向。在此基础上,再通过替换法,把关键词替换成另一个词或另一种说法,让学生体会这样一换答题方向和内容是否发生改变。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养成仔细审题的习惯并获得审题的能力,这必将加强审题的有效性。‎ ‎  3.答题是通过语言的规范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语文肯定少不了咬文嚼字,尤其答题时用语精当是需要长期训练的。而这个规范语言的过程,其实也是训练思维严密性的一个过程。‎ ‎  4.通过开放性题目训练思维的广阔性和独创性。现在的阅读题,一般都有一道开放性试题,要么联系生活,要么联系自身,都是让学生表达真知灼见的。有的需要联系原文,有的则不需要,仅仅是抓住原文的某个话题设题而已。基于此,学生的答案就可能五花八门。五花八门的答案不见得都对。一方面不能以“标答”扼杀了学生的理解力与创造力,一方面也不能全盘承认,因此教师的引导、指导是很重要的。要通过这类题打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受到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要肯定学生独特而富有创意的表达。‎ ‎  因此,在阅读复习和指导时不能以一“答”而扼制百“思”,应让思维训练贯串阅读复习的始终,这样的阅读复习才是有效的。‎ ‎  阅读在学生的语文能力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在中考中制胜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中考阅读复习与指导怎样走出误区是每一个教师都要认真思考并研究的课题,从这个意义来讲,我们任重而道远。‎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