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城郊结合地带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及对策分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城郊结合地带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及对策分析

其他论文之城郊结合地带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及对策分析 ‎ ‎  游仙区小枧置信小学    何加齐 左春梅 ‎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留守儿童”问题日益突出。学习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健康、情感、心理、道德及行为等诸多问题之一。由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缺少,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学习动机和目标不明确,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较差,学习成绩呈下降趋势。“城郊结合地带”由于比邻繁华的大城市,发达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使这里的“留守儿童”问题与农村地区比较起来,存在着很大的特殊性,在学习问题上也是如此。‎ ‎  一、城乡结合地带留守儿童存在的学习问题 ‎  (一) 学习动机不明确或不端正 ‎  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是比较复杂的,有的为了父母学习,有的为了日后能挣大钱学习,有的为了混个毕业证学习,有的为了物质奖励学习,有的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而学习,孩子的学习动机往往难以持久,又因缺少父母的监督指导,往往因为贪玩或畏惧学习困难而失去学习的动机、信心和兴趣。‎ ‎  (二) 学习习惯差 ‎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之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态度才能随时随地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享受不尽”。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孩子能否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至关重要的。但由于种种原因,留守儿童的学习习惯养成存在着较大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  1、学习没有计划,随意性大。‎ ‎  “留守儿童”由于年龄原因,自制力较弱,独立性较差,学习上难以形成计划。表现出学习上随心所欲,想学就学,想玩就玩。即使在大人约束下勉强学习时,也是心不在焉。什么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按时完成课后作业等学习要求,很难系统地实现。‎ ‎  2、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开小差。‎ ‎  有的留守儿童们不仅得不到应有的父母关爱,甚至还担任起照顾年迈的老人的责任,在学习的同时还承担了一定的家务劳动;有的留守儿童因为长时间情感得不到有效沟通而产生心理的压抑;有的留守儿童由于经济条件原因,还面临这各种具体困难;有的面临这社会上一些不良诱惑而无人指导……这样,他们自然就很难集中精力,认真学习了。‎ ‎  3、课外学习主动性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 ‎  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或被托付给亲戚朋友代养,情感上缺少沟通。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不愿与人交往。面对学习上的问题不是回避,就是敷衍,不愿寻求他人帮助,不懂也不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  4、作业不认真,质量不高。‎ ‎  一是做作业时思想不集中,一心多用。有的边看电视边写作业,有的边听音乐边写作业,有的边吃东西边写作业……二是作业好拖拉,不按时保质保量完成,甚至忘记了作业。‎ ‎  (三)学习环境差 ‎  父母外出对于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有很大影响。总体来看,很多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还是较差的。如,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时间减少,自己要洗衣服、做饭,干农活等,这占去了不少时间。有的留守儿童由于监护人监护不力,加之自控能力差,在放学后的课余时间里,往往受到各种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参加各种不良活动,而影响学习。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父母是他们法定的监护人。法定监护人缺失后,他们的行为往往无法受到应有的约束。课余时间是由孩子自由支配的,他们的活动自由度很大,学习则被抛到了九霄云外,网吧、游戏厅、录像厅就成了一些留守儿童玩耍的主要场所。在这样的环境中,儿童难以有比较充分的时间来学习。‎ ‎  (四)学习成绩落后 ‎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或外祖父母,这些老人文化水平低,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重养轻教使对孩子的教育走向放任自流,加之大多数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迟到、早退、旷课是常事,长此以往,学习成绩普遍落后。‎ ‎  二、城乡结合地带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原因分析 ‎  (一)家庭教育的缺少是造成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主要原因 ‎  众所周知,家庭环境本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阵地,父母则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文化将对人产生终身的影响。优美的环境、温馨的关爱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工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教育应从家庭教育开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有着与生俱来的天然性、亲子沟通的情感性、潜移默化的渗透性,担当着重要角色,具有不可替代性。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正常的家教、有效的监护,从而催生了学习问题。‎ ‎  1、家庭监督学习力度弱化。‎ ‎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和其他任务,需要父母给予必要的监督。但外出务工的父母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或农忙季节回家,甚至几年才回一次家,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形成有效的监督;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其他亲朋)‎ ‎ 监督儿童学习的正确性、权威性、甚至是责任心都可能不及其父母,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形成有效监督。监督的弱化不仅让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中学习时难以“坐下来”、“坐得住”,而且影响儿童的识记效果。父母的长期外出务工,让识记自觉程度还不高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家中学习时,缺少由父母监督等外部力量所激发的识记动机,容易无法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识记中去,影响学习效果。‎ ‎  2、临时监护人监护能力较低。‎ ‎  父母长期外出务工,临时监护人多数是祖辈,由于他们文化程度偏低,难以对孩子们的学习进行辅导。教育观念的落后使他们很少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缺少沟通,不能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离开成绩下降,继而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逃课,破罐子破摔,经常三五成群沉湎于网吧、游戏机厅,荒废学业。‎ ‎  3、临时监护人教育方式不当。‎ ‎  当前,多数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溺爱型,重养轻教。由于孩子平时缺少父爱母爱,临时监护人总想在物质方面给予补偿,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百依百顺,溺爱放纵。二是严厉型,期望值过高。监护人怕孩子学习搞不好,不好和孩子父母交待,所以对孩子寄予很高的期望,一旦孩子学习成绩落后,就是批评,甚至打骂,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三是放任型,不闻不问。有的监护人认为只要能认识几个字,能算账就行了,不管学历高低,将来都是打工,都能挣钱,认为读书无用,对孩子的学习采取不闻不问的态度。‎ ‎  4、临时监护人和留守儿童存在“代沟”,监管效果差。‎ ‎  老人和孩子之间由于年龄的差距和成长背景的区别,造成沟通方面存在障碍,虽然在一起生活,但想不到一块,说不到一块,一旦孩子学习遇到困难或成绩下降,而没有进一步的沟通和教育,孩子的学习无疑会受到影响。‎ ‎  (二)学校教育有缺陷 ‎  留守儿童是学校里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在学习上需要教师多加帮助和关心。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学习上存在更多的困惑和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一般学校很难考虑他们的特殊性,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和其他孩子一样对待,没有采取相应的特别措施,对他们的教育针对性不强,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  (三)社会各界关注不够 ‎  在大多数地区,由于社区(村社)教育力量薄弱,特别是在假期中,留守儿童常常处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之外“真空地带”。缺少管教的他们更容易被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所感染,沉迷于娱乐活动,上网吧、打游戏,玩得不亦乐乎。而人们往往对“留守问题”议论得多,采取实际行动的少,有效行动就更少了。‎ ‎  (四)留守儿童自身原因 ‎  由于年龄的原因,留守儿童在认知、判断、心理承受等方面存在着一些缺陷,影响学习。‎ ‎  1、认知能力差。‎ ‎  心理学认为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再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留守儿童作为小学生,年龄小,正处于思想萌芽状态,对事情的认知、处理上难以进行分析判断,做事依赖性较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有父母鼓励、引导,那么他学习劲头肯定足一些。而留守学生父母不在身边,学习有困难时,在校能请教老师,在家却无人问津,导致学习下降,更加会促使他们自暴自弃,从而感到了学习的压力。有了压力超出他的承受能力就不再是动力,而是绊脚石,是不可逾越的沟壑,当然会让他产生消极的懈怠,从而形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 ‎  2、心理承受力不够。‎ ‎  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内心封闭,情感淡漠,缺乏安全感,心理承受力差,情绪消极,孤独,言语少,不合群,不愿意也不善于同他人交往,存在抑郁自卑,乃至愤世嫉俗的心理。他们对挫折的反应是比较简单的,尤其是以消极为多,较少有人能够总结经验,再接再厉。他们对挫折的认知不深刻,对挫折的发生往往没有相应的心理准备,因此,一旦在生活和学习中出现挫折,一般不能以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不能从失败和挫折中寻找原因,总结教训,而是表现出灰心丧气、焦虑不安、抗拒、攻击等消极反应。这种对挫折的消极反应,是心理承受力较低的表现。‎ ‎  3、留守儿童想学但不会学。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来说,他们还是有学习的欲望,通过教师的思想教育,他们渴望提高自己的成绩,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致使原有基础太差,加之缺乏有效的方法指导,无法跟上其他同学,个别甚至连基础知识也无法理解和掌握。‎ ‎  4、留守儿童不愿学。由于受不良风气影响,一些留守儿童自己对学习的期望值都不高,对学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不读书以后同样可以打工挣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 ‎  三、城乡结合地带留守儿童学习问题对策研究 ‎  (一)创新机制,告别留守 ‎  农民进城务工是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必然现象,它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进城务工农民及其子女由农民逐渐转化为市民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为了让农村留守儿童能够跟随在打工父母身边、正常接受家庭教育,首先,政府应有针对性地改革现存户籍制度,大幅度减少或取消公立学校的赞助费,鼓励公立学校尽力就近接收农村留守儿童入学;其次,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扶持力度,解决城市学校目前还不能容纳的那部分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问题;最后,政府应制定具体的鼓励和支持措施,大力倡导有条件的进城务工农民回家乡创业,这样既能发展农村经济,又能让农村留守儿童告别“留守”。‎ ‎  (二)完善家庭教育,提高监护能力 ‎  家庭教育的基本缺失是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学习问题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回答以下两个方面问题入手:一是如何让家庭教育不再缺失;二是如何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 ‎  1、父母尽量不要双双外出打工。‎ ‎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靠学校老师和临时监护人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家长,笔者认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至少应有一位家长留守,这对于孩子的人格的培养和学业成绩都是有益的。因此,父母最好不要双双外出打工,留下一方照顾老人和孩子。‎ ‎  2、建立良好的亲情沟通。‎ ‎  首先,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其次,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让孩子感到父母虽身在外地,但对自己的学习仍很关心。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习惯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正确的引导,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再次,要加强与代理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让教师清楚“留守儿童”‎ 在家的学习习惯情况,便于教师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孩子学习习惯的培养工作。‎ ‎  3、寻找合适的监护人,提高监护人素质。‎ ‎  留守儿童在情感上最依恋的还是父母,亲情饥渴现象严重。孩子最好的监护人当然是父母,血缘关系是无可替代的。退一步,实在无法陪伴在孩子身旁,在寻找监护人时,所选的监护人应具备一定的素质:具备正确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那种只依靠提供物质的溺爱教育是不科学的;能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中的不良习惯,给予及时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有较强的责任心,注重与孩子情感沟通。‎ ‎  (二)加强学校教育,完善管理制度 ‎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应该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为“留守儿童”提供一个安全、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把人文精神关怀与“留守儿童”的自由、尊严以及价值有机结合,提高“留守儿童”自主学习的热情,由学生本人有目的的自觉探索,实现其自主性发展。‎ ‎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 ‎  各班级建立起“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学校统一部署管理。档案资料全面反映“留守儿童”的各方面情况,包括“留守儿童”姓名、年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学习动机和态度、学习能力和方法,与代管人的融洽程度,与打工父母的沟通情况等;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点是监护人如何对孩子进行管教等;“留守儿童”‎ 父母的基本情况,包括姓名、年龄、文化程度、工作单位及工种、经济收入情况、对子女的希望要求、与子女联系沟通情况等。‎ ‎  2、转变教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观念,对留守儿童进行多渠道的关心、教育和管理。‎ ‎  (1)教师要更多的关注“留守儿童”,不歧视,不放弃,更全面的关注他们的成长。‎ ‎  (2)教师要全方位关注留守儿童。教师不仅仅关注他们的学习,还应该关注他们的情感、心理,品德、健康等 ‎  (3)教师工作学习中以身作则,以教师的人格魅力潜移默化影响学生,促使其健康成长。‎ ‎  ( 4)教师多多走进留守儿童的留守家庭,充当临时爸爸和妈妈,找准内因、外因利用一切因素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  3、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 ‎  开设专门的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咨询,解答他们的疑难问题,解除他们的心理障碍等。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或出现心理障碍的“留守儿童”,及时进行认真、耐心、科学的心理辅导,帮助“留守儿童”解除心理障碍。‎ ‎  4、加强“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 ‎  做好“留守儿童”‎ 的学习引导工作。创造条件让打工的家长和大学毕业生到学校做专题讲座,有目的地用他们各自的经历,让孩子们对学习的重要性有个比较明确的认识。‎ ‎  5、广泛开展对“留守儿童”的帮扶活动,建立代理家长制。‎ ‎  一是组织本校优秀学生、老师以及志愿者与“留守儿童”开展“结对子”帮扶活动。通过互进家庭、书信、电话、城乡互访等方式,了解情况、交流思想、倾听心声、互帮互助,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二是联系社会各界救助特困留守儿童活动,让他们感受社会、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让他们幸福地留守。‎ ‎  代理家长制,即组织动员党员干部、教师、大学生等富有爱心的志愿者与留守儿童进行结对帮扶,代行家长职责,从学习到生活,全方位负责。“代理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家长的角色,使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多了一些关爱,在学习上多了一点辅导,在情感上多了一丝慰藉,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了一个和谐的空间。‎ ‎  6、利用传统节日,深入开展“留守儿童”主题教育。‎ ‎  着重结合“父亲节”、“母亲节”、“3.8” 妇女节、“ 9.10” 教师节等开展感恩教育;结合“元旦” 、“10.1” 国庆节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结合“ 5.1 ”劳动节开展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教育 。‎ ‎  7、设置亲情电话。‎ ‎  学校会同移动、联通、电信等公司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免费给“留守儿童”发放亲情卡,让亲子间保持电话联系,每月定期通电话,让家长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 ‎  8、加强与监护人和家长之间的交流。‎ ‎  定期家访,定期举行监护人座谈会,交流管教“留守儿童”的心得体会,共同制定教育策略。‎ ‎  利用“五一”、“十一”、春节等学生家长返乡的机会与“留守儿童”的父母面谈,让父母较为详细地了解孩子,以便更好地进行短期的家庭教育。‎ ‎  9、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 ‎  建立农村寄宿制学校,既是缺失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的渴望,也是学校人本化教育的要求,在有条件、有必要的地方,有计划地筹建寄宿制学校,把留守儿童集中到学校,把他们的全部生活时间和学习时间集中在学校统一管理,学习有充分的时间,而且与老师朝夕相处,还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  (三)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约束力 ‎  留守儿童学习习惯差,学习成绩落后,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自我管理意识淡薄,自身缺乏自觉性。首先,要注重自觉意识的培养和锻炼。对自控力差的学生,更要细心周到,讲求方法。挖掘好的方面,培养其自觉读书,自觉规范言行,调动坏事后面隐藏着的积极面,从而转化他的自我约束力。其次,要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家庭和学校在对待留守儿童时要有耐心,不断发现他们的好习惯并给予及时表扬,以鼓励他们巩固好的学习习惯,逐渐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再次,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班主任和教师要有爱心、信心、耐心和慧心,用真诚的关爱去感化留守儿童失落的心灵,积极创造宽容、仁爱、平等的心理氛围和人际氛围,使孩子感到自己是受欢迎、受尊重、被接受与被欣赏的,帮助他们找到了自信,我们在进行学习习惯疏导时就更容易了。‎ ‎  (四)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  关注留守儿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除了在物质上对特困留守儿童给予帮助以外,共青团、关工委、妇联等政府职能部门,社区(村社),以及社会各种志愿者团队,应建立起系统的帮扶网络,积极开展“一帮一”、“一帮多”、“代理家长”等爱心活动,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学习方面的困难,引导他们养成学习动机、学习习惯、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