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9/21/dfeb06add573c0e32a84ef4c901962c8/img/1.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9/21/dfeb06add573c0e32a84ef4c901962c8/img/2.jpg)
![](https://data.61taotao.com/file-convert/2020/10/19/19/21/dfeb06add573c0e32a84ef4c901962c8/img/3.jpg)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数学论文之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 在我国目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得到倡导。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师生共同协作、共同参与、共同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就是要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然而,我听了不少有关课堂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感觉往往存在“形式闹热,实质忽略,实效较少”的现象。具体表现在: 1.分组随意不科学。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合作学习形式是按前后座位自然分成四人小组。座位的编排一般是按学生的高矮次序和男女生搭配而成的。这样分组虽然开展小组活动简便易行,但人员搭配不合理,不利于让不同特质、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优势互补、相互促进。 2.选择时机不恰当。一些老师过分追求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没有按照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实际而牵强附会地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如:有的教师在教学内容过易或过难的地方设计小组讨论,有的教师在适合于全班教学或教师引导的地方组织小组探究,有的教师在一节课中安排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由于时机不当,当然收效也就不大。 3.规则不明乱哄哄。课堂上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有的小组两三个人同时抢着发言,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谁也不听谁的;有的小组始终只有一两个人发言,其他人一言不发;有的小组互相推辞,谁也不发言;有的小组借此机会闲聊、说笑或者干别的 4.时间不足走形式。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经常是教师呈现问题后还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两三分钟又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进入合作学习状态,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合作学习的目的不但没达到,还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以为合作学习就是“走过场”,进而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评价随意误导人。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后经常要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性的汇报交流,但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往往不是代表本组意见,而是代表个人意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常常是“你说得真好!”、“你的见解真不错”。显然,这种学生不正确的发言方式是由教师的不科学的评价造成的。这种不全面的评价极易挫伤部分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针对以上问题,为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呢?我觉得我们广大教师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合作学习时机、内容要精选。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有必要的内容、利用有利的时机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并非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于合作学习,过于简单、结构良好、只有单一答案的学习任务,如简单计算之类的学习内容就不适合于合作学习。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已的观点、想法、收获告诉同学,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争辩、互助的过程中进一步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2.合作小组结构搭配要合理 搭配合作小组时,要注意结构的合理性。一是小组人数要合理,一般以4人左右为宜。人数这样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人才能的充分展示;二是分组应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 的原则。这样分组既有利于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又为全班各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打下了基础;三是小组成员应是动态的。可以是组间男女生的互换或流动,也可以按活动主题的需要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这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提高合作学习的兴趣,而且还可以经常转换学生在小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让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机会。 3.合作学习要有规则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 (1)分工合理,职责明确。小组内应设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各一名。小组长应选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合作意识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对本组成员进行分工,组织全组人员有序地开展讨论交流、动手操作、探究活动。记录员的职责是将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内容记录下来。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教师应根据不同活动的需要设立不同的角色,并要求小组成员既要积极承担个人责任,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认真倾听的习惯;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的习惯,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3)提供充足的合作学习时间。没有一定的时间,合作学习将会流于形式。因此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相互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发挥。在合作学习之前,还要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时间,因为只有当学生在解决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时进行合作学习才有成效。 4.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训练合作技能。为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合作技能方法的培养。(1)学会倾听。在小组讨论过程中,要求一人先说,其他人必须认真听并且不能打断别人的发言,要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补充或见解,在这样要求下训练,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2)学会讨论。合作学习中,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通过共同讨论、相互启发,从而达到合作的目的。教师要教给学生讨论的方法:各组由一人汇报自学或独立思考的内容,其它成员必须认真听,并且有自己的补充和见解,最后,还应将各自遇到的问题提供给全组成员讨论,对达成共识和未能解决的问题分别归纳整理,准备发言。(3)学会表达。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达都离不开语言的表述,为了达到训练目标,首先教师要提供讨论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敢说、会说,培养学生善于倾听、思考、判断、选择和补充别人意见的好习惯。其次小组成员人人都说,而且要能大胆完整地说,要鼓励礼貌用语。如对某一问题有不同看法时,起来补充或纠正时可以这样说:“我对第x小组xxx同学的意见有补充或有不同看法。”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实现了学习互补,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训练不但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而且为学生今后立足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5.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要合理有效。 要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取得理想效果,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鼓励个人竞争的作法和相应的评价方式为鼓励小组成员之间互助合作的评价方式制,将整个评价的重心由激励个人竞争转变为激励小组集体合作。这样才能切实有效地在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在促进学生间的情感交流、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我们教师应加强研究,努力探索,不断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