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历史(心得)之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形象的认识与塑造
历史论文之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形象的认识与塑造 历史教学是在教师指导下,遵循一定规律进行的学生认识历史的客观过程。它同人类认识真理一样,首先要掌握生动、形象的具体知识,从现象来感知事物。正如列宁所说:“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的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所以历史教学的第一步,离不开生动、丰富的历史形象。相对于其它学科来讲,在教学中塑造生动、具体的形象对历史科尤为重要。因为历史教学传授的历史知识,其最大特点是它的过去性。历史现象都发生在以前,我们无法让历史倒退回来,也不能借助实验使它再现。要让学生感知和认识已经过去和消逝了的人类历史,并探索出历史发展的规律,非要把历史教学对象以感性形式表现出来不可。也就是说,在历史教学中,一定要塑造出生动、具体的历史形象。教师要依据可信的材料,采用适当的方法,选择合适的手段,尤其是通过生动的语言,使历史人物的活动,历史事件的过程,历史场面的情景,“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地再现出来,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 的历史表象。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使学生通过对历史形象的分析、综合和概括,进一步形成历史概念,找出历史事件内在的本质联系,揭示出历史发展规律。学生感受的历史形象愈生动,愈具体,历史概念的形成就越容易,对历史规律的认识也就愈清晰和愈准确。并且,教师精彩、形象的讲授,能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形成和谐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中国近代史,内容丰富,矛盾尖锐,斗争纷繁,曲折复杂,在教学中更不能背离历史教学的这一规律。由于近代史是一百多年前的历史,属于已过去了但距今还不远的历史,因此更有条件也更有必要在教学中塑造好历史形象。但有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抓纲纲点点,列一二三四,甲乙丙丁,把历史科学割裂为条条块块,忽略了塑造生动、具体的历史形象。讲述某一历史事件,如果只把时间、地点、人名、经过、意义、性质几个要点抽出来,分作几个名词解释来讲一讲,学生机械地在课本上划划记记,考试前突击背一背,也许学生答卷可以对得上答案的标准。但这样的历史课,既无生动的场面,也无有血有肉的人物,成为枯燥的抽象说教。学生听课,犹如啃旧骨头,味同嚼蜡,厌倦万分,兴趣索然。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要加强历史的形象教学。怎样塑造历史形象?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借鉴我国古代史学家司马迁和司马光的经验,他们在《史记》和《资治通鉴》里,用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塑造出一个又一个栩栩如生有血有肉的具体形象,写成了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籍作品。今天,我们可以借助前人留下的材料,采用教具、图片、实物、电化教学及生动的语言,使历史形象间接地再现于学生的眼前及想象中。我在中国近代史教学中,对塑造历史人物,历史物品和历史情景的形象进行了一些探索,大胆地作了一些尝试,取得相当好的效果。人的形象,即历史人物的形象。历史教学中要着力创造正面人物的形象,特别是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形象,从林则徐、谭嗣同到孙中山,都应该详细描绘,使学生为他们高大形象所感动,产生敬佩之情。如对戊戌变法失败后的谭嗣同,我是这样讲的:慈禧太后要捕杀大批维新党人,谭嗣同本来有机会外逃却坚持不走,并表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者,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将自己所著的诗文和书稿交给了准备逃往日本的梁启超,最后被杀于北京菜市口。临刑留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色不少变。此时学生听课,被谭嗣同甘为变法洒热血的气概深深感动,兴奋异常。人物形象可以刻划外表,但更主要是通过事迹来表现历史人物的品质和精神。这需要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把教材中的概念人物还原为形象人物。如讲禁烟运动,为了让学生了解到一个“为官清廉”的林则徐,我补充了林则徐任钦差大臣后发给赴广州沿途州、县“只用家常饭菜”接待他的传牌;和悬挂于广州辕门前,明令公馆自备食用,“不收地方供应” 的告示。如此,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就丰富多了。也可以适当塑造反面人物,以衬托正面人物。如甲午战争平壤战役,可讲清军统帅叶志超,在爱国将领左宝贵英勇殉国之后,竟弃城北逃,狂奔五百里,渡过鸭绿江,使日本侵略军尾随其后闯入国土。以叶志超的贪生怕死衬托出左宝贵及其他英勇抗敌,为国捐躯之爱国将领的高大形象。物的形象,即历史物品的外形、景象,来由典故。在历史教学中,结合历史事件的讲述,着墨于历史物品的描绘,有时可收到震撼心灵的作用。如讲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烧杀,我详尽地描述了清朝皇家园林圆明园的规模宏大、华美壮丽,说明此园花了大量钱财,历一百五十多年修成,使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占地五千亩,周长二十里。既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的砖木结构,又有西方雄伟庄严的巨石建筑。有仿神话传说的仙境而建的“蓬岛遥台”,有庄严雄伟的“正大光明殿”,金碧辉煌的“玻璃宝塔”,朴素大方的“九孔石桥”,喷玉吐珠的组合喷泉“大水法”,轻巧绮丽的仿江南园景。还有由太监们装扮成商贾而建起的“买卖街”,犹若田园村舍的“北远山庄”,仿印度古城筑起的佛国象征“舍卫城”,更著名的是借用西方宫殿建筑技术,使中西两种不同的建筑风格结合得非常协调和谐的“西洋楼” 。圆明园的华美壮丽,使学生听后自豪之情油然而生,随后讲到它被英法联军抢掠焚毁时,大家对侵略强盗的愤恨溢于言表,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命运感慨不已。如果没有前面的形象塑造,仅仅交待侵略军火烧圆明园,就不能有如此感染力。又如讲清军与洋枪队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我补充了忠王李秀成的宝剑被英国强盗掠到伦敦,新中国成立后,英国友好人士、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学者柯文南博士在1962年找到了此剑并无偿送回中国的故事。有关这件历史文物曲折经历的叙述,不仅紧紧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丰富了他们的知识,扩大了他们的视野,而且加深了学生对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是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失败的原因之一的认识。景的形象,即历史环境,历史场面、情景。对历史情景作形象的描述,可以渲染出历史事件发生的气氛,铺垫出历史事件的背景,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在具体感性形象基础上准确地把握住抽象的历史本质。在讲中法战争镇南关战役时,我结合战局形势图,对战斗场面做了生动的叙述:法军利用攻占的东岭炮台俯击严守关前隘长墙的冯子材清军。瞬时,炮声震天,远闻七、八十里外,山谷皆鸣。药烟弥漫,昏天暗地,以至难辨旗帜。阵前枪声呼啸,弹如雨下,弹壳积起寸许厚。法军在猛烈的开花大炮掩护下,像恶狼似地扑了过来,有的已爬过长墙,眼看正面阵地将有被突破的危险。老将冯子材毫不畏惧,短衣草鞋,大吼一声,手执长矛跃出墙外,后面紧跟着他的两个儿子。全军将士无不感奋,一齐涌出,与法军展开肉搏战,杀得肉雨扑征衣,血花飞满脸,杀得法军尸横狼籍,狼狈溃败下去。这样讲课,学生全神贯注听讲,感情随之共鸣,听到危急时,凝神屏息,听到胜利后,精神振奋。在这样和谐的教学气氛下,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它如火烧圆明园的悲惨景象,甲午海战的悲壮情景,武昌起义的激战场面,都是结合讲课重点精讲细绘,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在历史教学中塑造感人的形象,可以用多种方法。教具,模型,图片,历史实物,电化教学,都可以用。但限于目前条件,主要靠语言。历史教师要锤炼精美的教学语言,使教学语言具有形象性,感染力,历史味和富于韵律及节奏。形象性,就要讲述得生动具体,给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受。感染力,来自老师讲述时表现出的是非爱憎、喜怒哀乐的感情色彩。历史味是塑造历史形象时使用与历史人物、事件所处的那个时代相适宜的带“古”味的语言。如谭嗣同临刑前的呼叫:“快哉!快哉!”镇南关大捷的“肉雨扑征衣,血花飞满脸”等。教师讲课时音调悦耳动听,铿锵起伏,抑扬顿挫,快慢有致,自然就会显得富有韵律及节奏了。总之,历史教师上课不能只把由抽象概念判断和推理组成的历史学科的理论体系传授给学生,教师要利用条件去创造感性形象,使抽象的本质和具体的感性形象结合起来。第一步就要重视塑造好生动的历史形象,在此基础上才进一步进行理论分析,综合概括,推理评价,通过历史形象体现出社会生活本质,反映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历史课固有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特色,才能全面完成传授知识、开发智力、结合思想教育的历史教学任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