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拓宽阅读领域 大胆实践探索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拓宽阅读领域 大胆实践探索

语文论文之拓宽阅读领域 大胆实践探索 信息时代的特点决定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必须立足于开 放,即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整个社会的回归。而传统的过分强 调预设和封闭的学习内容已显然适应不了信息社会的要求了。因此,过 去单一的传统语文教学内容的框框必须打破。 新课标也给我们提出了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 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 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 力。”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告诉我们语文学习内容再也不能仅仅局限于 语文教材了,语文学习再也不能仅仅等同于语文学科学习了。 那么,语文学习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呢?我想首先应该是 拓宽语文课程资源,树立大语文观。心理学研究发现“当教学内容能够 用多种信息来呈现时,学生会学得更好”。这是非常有道理的。而拓展 阅读指的是:就语文阅读教学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 的阅读材料加以阅读与整理,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 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把语文教学置于社会的大背景中,把语文教学与生活联系起 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 堂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之间融合的语文资源体系,以扩大语文 学习的空间,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基于以上认识,我在教学中尝试着 围绕课内教材进行拓展阅读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一)课前搜集信息,了解、感知课文。 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丰富的感性认识是深化我们对客观事物 理性认识的基础之一。对同一主题领域素材宽泛的阅读,有助于丰富学 生的感性认识,有助于他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意义理解”。《邓小平爷爷 植树》一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们对邓爷爷的崇敬之情,更好地 体会邓爷爷严肃认真的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就有必要让学生更贴近 人物,对人物的生平有一定的认识。我在教学这一课前,布置学生们搜 集有关邓小平的资料(图片、故事、歌曲、生平、名言等)。当这些资 料汇到一处时,这些多角度的不同信息,使学生更完整地认识了一个有 血有肉的领导人物的形象。在这些丰富的感知认识之后,在学生心里留 下的是对人物的充满个性化的理解,留下的是更想走进人物的兴趣冲 动。 此外,有些课文还可围绕事件进行课前搜集,课前搜集让学生 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更接近事件、人物,由此走进课堂,学生就轻松 了。这也许就是心理学上认为的“心理近区”吧! (二)课中整合信息,深入理解课文。 阅读的目的在于获得意义,而意义的获得有赖于多方面因素的 相互作用,而将某一阅读对象还原到当时具体的自然或社会情景中,有 助于学生较为深入而准确地理解阅读对象。李吉林老师的著名教例《海 底世界》,就是这样选了两篇课外材料:《人类的秘密仓库》和《海底的 冷灯》在课堂上进行同步学习。以课内材料为主,课外材料为辅。课内 课外互相渗透,互相借鉴,不同角度的几个信息在结合教学中形成了合 力。这样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样呈现信息,锻炼了学生阅读多种信息, 处理多种信息的能力。 (三)课内带到课外,课后延伸信息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不仅是吸收的过程,更是再创作 的过程。从整体入手反复读,读得好,可以深切地传达出课文的思想感 情。小学一年级同样应让学生自读自悟,它首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体 验来读课文,这是一种在教师引导下的独立钻研活动,更是一种较高级 的自主学习活动。 叶圣陶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学生自己能读书,不 待老师讲。”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学会知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会 学知识”。学生会学,才能更主动地获得知识。 其实,20 世纪 60 年代兴起的接受理论早已指出:作品意义和 价值只有在读者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是读者和作者共 同创造的。学生是阅读的主体,课文的意义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已有 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生成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 吐。实际上,阅读也需要倾吐,可以说阅读是伴随着倾吐的吸收 。犹 如吃饭,吃饭自然是吸收,但必须分泌唾液、消化液,伴随着倾吐消化 液才能吸收食物营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进自己的教法 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广泛阅读,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地 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 拓展阅读的实践,这就是一种“大阅读”观的实践。近几年来, 我校积极响应县教研室的号召,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传统教学活动中课 堂总是习惯地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传授的“权威”者出现时, 学生只有较为被动地走为一个容器似的“吸收”。而在语文拓展阅读新 方法的实践过程中,我们体会到了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 灌输的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的深度变 化。 我想这一变化,必将培养更多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具有一定语 文素养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