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浅谈人性化德育
其他论文之浅谈人性化德育 徐 珩 学校教育,德育为首。反观我国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笔者认为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健康、创新型人才,实现教育发展战略,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我们的教育应回归于人性的教育,真正满足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人性化需求,努力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系统工程。 一、21世纪的德育,呼唤人性的回归。 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其人性化应是无需多说的事。由于种种的原因,我们现在的教育更多的是缺乏人性化。这只要从媒体上披露的教师体罚、心罚学生事件就足见一斑了。至今还有不少教师在津津乐道古人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令人欣喜的是,我们的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教育的人性化也越来越被重视。据报道,湖北省教育厅曾转发教育部通知:允许中小学生上课时间上厕所,同时可适当错开放学时间。对低年级学生不再过分强调过快的集合速度。杭州的一所小学还同学生签订合约,尊重学生的各种权利;北京的一所学校规定,学生迟到可以不用喊报告等等。这些事例无不体现了教育的人性化。现在教育界有人提出,要让每个孩子都看到希望,这是令人鼓舞的信息。对学校对老师来说,面对的虽是一大群孩子,但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世上独一无二的,都是值得尊重的生命体。 教育的人性化,说到底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这也是一切德育工作的出发点。 二、对德育人性化的思考: 德育人性化就是让德育这个严肃的工作,充满人情味,让受教育者感受到爱的温馨,体验到责任的动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德育这项艰难的工作不再是冷冰冰的令人望而生畏的过程,而是让人倍感亲切,充满活力,洋溢激情的神圣事业;教师再也不是威严地站在讲台前,透过厚厚的镜片,两道利剑似的目光直射而去的令人敬而远之的形象,而是可亲可敬的长者,是平等相处的朋友,尊重个性,开发潜能,完善人格,教师真正成为太阳底下最值得尊敬的人。 德育人性化建立在对生命的尊重,对受教育者个性充分尊重的基础上,体现出对教育对象人格的尊重与关怀。提倡德育人性化是对传统教育观念——师道尊严的有力挑战。 1、学校德育工作要适应学生的成长发展的需要。 长期以来,学校的德育工作被简单、粗暴的对待,没有引起全社会和学校足够的重视。人们对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视是以学生的血和生命为代价换来的。尤其是实行政策开放以来,这种落后的状态让人触目惊心。学生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差,自残或残害他人的事件频频发生,给一个个原本幸福的家庭带来毁灭性的打击,这其中包括国人震惊的马加爵杀人等事件。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再迈向生物工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经济全球化,交通信息化,其变化一日千里。而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因为受到保守、落后思想的桎梏,没有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单纯追求升学以智育为核心,以考试分数为衡量标准,片面发展的教育耽误了无数莘莘学子,酿造了一出出人间悲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社会政治、经济的飞速发展。反思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①教育观念的落后。在一些学校,学生的德育工作是残疾的,是不完整的。德育工作无系统、无计划,被视为学校教学的副产品。一些教师把德育简单理解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师守纪,不看对象,不分年龄层次实行“一刀切”的教育。总之,一谈到德育一些学校和教师的做法便是老生常谈,老调重唱,“春风不改旧时波”,依然固我。缺乏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致使一些地方的教育行政领导成为无知的人,谈“网”变色、谈“性”落魄的大有人在。②教育方式的单一:在一些学校,德育活动因为开展起来费时费力被无情的搁置一边。学生的成长需求被漠然置之,一个“目中无人”的德育系统确立了主体地位。笔者窃以为要改变目前部分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后状貌,应当首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应从人性出发,回归于人性,适应人的发展需求,适应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转变观念,丰富形式,果能如此,要收到标本兼治的功效是不难的。 2、家庭在德育中应发挥枢纽作用。 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中,家庭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其相对亲合力最强大。家庭对子女的成长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果说学校是学生精神的乐园,社会是学生思想的舞台,那么家则是学生灵魂的港湾。在家庭这片安全、自由的空间,孩子的身心得以憩息,修整。家庭是学校德育教育的依靠和保障,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持,学校德育工作必将孤掌难鸣,孤独无依;家庭同时还是社会教育的特快通道,作为“社会细胞”的家庭,其本身便是一个小社会。从目前的情形来看,我们的家庭德育工作暴露的问题很严重:①家庭不再温馨。在强大的社会现实压力下,家庭已不再是温馨百分百,而是“让人欢喜让人忧”。对待子女,我们的家长越来越表现出可怕的“爱憎分明”。一方面是生活上包办溺爱独生子女,另一方面是学习上苛责压制子女。“唯分数论”“超级现实主义”的家长已太多。②家庭德育“软肋”。一是工作与子女难以兼顾。一些家庭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的素养低,工作环境苦等原因,无能或无瑕顾及子女,丢失了家庭德育的阵地,使之成为一片空白。二是重结果轻过程和方法。一些家长单纯依赖学校教育,对子女放任自流,只养不教。有些家庭则施以暴力,或长期让孩子在家留守、独处,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3、社会在德育中应增强责任意识。 家庭和社会现实中的市侩、庸俗、没落、腐朽等消极因素无情地冲击着学校德育为学生们苦心构筑的道德之堤。单亲家庭和城镇流动人口增多,贫困使众多家庭的孩子教养问题得不到根本保证。如今流行这样一句俗语:“课堂上思想教育一个钟头,不如家里父母一个指头,更不如公众场所和影视中一个镜头”,这句话很能说明社会在学生德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推行,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将更加密切,社会教育的影响作用必将进一步增强。因此,增强社会在育人中的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党和政府历来是重视社会德育工作的。从教育立法到加强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法规。从《未成年人保护法》到《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无不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成长的呵护。然而问题总是不断产生的,要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素养远非一日之功。加大宣传,加强教育,完善法制,增加全民道德责任感,创造良好的社会人文教育环境还任重道远。 三、学校德育工作人性化策略。 1、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的成长就像一棵树的生长,不仅需要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还要有阳光和雨露。学校教育应追求为每一个生命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让每一个学生自由的呼吸、快乐的发展。 —— 尊重和信任学生,是树立科学学生观的前提。师生间的相互关系,体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由此产生的一切教育行为。从德育工作的主导角度看,要相信学生是具有生命意识的人;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坚信学生潜能和生命价值的可开发性;要以人为本,着眼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树立科学学生观的关键。学生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有问的权利,读的时间,讲的机会,练的平台。同时,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的怀疑精神,让他们获得主动探究的学习乐趣。 ——承认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是树立科学学生观的保障。学生总是以形形色色的个性展现在我们面前,教师要承认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并关照差异;要正确对待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时,在教育评价上,也要体现出差异评价。 2、实行科学的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的过程就是引导并促进学生在教育环境中获得最优化的学习和发展的过程。德育工作的着力点应致力于学生的学习管理、生活管理、时间管理等方面。 ——学习管理要突出课堂学习的管理和加强课外活动的指导。在严格课堂学习常规的基础上,要建立和谐的教和学的关系,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课外活动的指导中,要注重课堂内外的有序衔接,开展丰富有益的学习活动。 —— 生活管理要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帮助学生总结出富有实效的生活经验,确立科学的生活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时间管理重在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生活的实用计划,学会科学的支配时间,善于调节学习和休息的关系,提高时间的合理利用效率。 3、优化学生个案的教育行为。 学校德育工作的最基本、最底层的环节是对学生个案施行的教育行为。尽管“教育不是万能的”,但实现学生个案教育行为的最优化,往往可以“更新”甚至是“拯救”一个个鲜活的正处在成长和发展中的生命。 ——不要用固定的标准和尺度去要求和衡量学生。而要按照不同的层次标准和不同的个性特点去评价和教育学生。 ——努力为学生创造展示才华的机会,使其个体生命积极向上的一面得到充分的表扬。 ——耐心细腻、用心良苦的谈话,从学生的认知角度出发,用事实和真情去转化学生。 ——努力做到严慈相济、宽严有度,寻找最佳的教育策略。 综上所述,学校德育工作的一切行为,应从人性化的轨道出发,关注具有生命意识的“人”的生存发展,促进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21世纪的中国,必将成为东方舞台的主角;21世纪的中国教育,必将成为人文的盛宴。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全面深化德育改革,回归人性,崇尚科学,培养适应21世纪的中华英才,是我们共同的使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