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音乐(心得)之舞蹈专业术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音乐论文之舞蹈专业术语在教学中的运用 舞蹈教学中,有很多舞蹈感受都只是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很多的舞蹈动作感受都需要老师用一种很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进行表达,让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所学内容的含义。比如:在做下旁腰这个动作时,其要求是身体保持直立,双脚分开与肩同宽,重心在中间,不能因为下旁腰而移动脚上的重心。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双脚像踩在跷跷板上的感觉,要保持重心在中间,如重心有移动就会倾斜不稳,就这样一个让学生不好掌握的难点,就在这个形象的比喻下引刃而解。下旁腰中的一个难点是应该让孩子知道旁腰是用自己的耳朵和肩垂直去找地面,要有个弧度,通过挤压而形成了旁腰。这种不予让学生感到十分直观和清晰,并且十分容易理解。舞蹈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教室生动的讲解应该能够充分激发起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有助于学生对自己动作的感知么从而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比如在芭蕾基训中,脚位一位时,可以让学生八两肩和两胯的四个点连成一个长方形,同时两胯和脚尖也连成一个长方形。这两个长方形处于一个平面中,是套在的一个大长方形中的两个小长方形,这种形象的阐述,能够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肩部、胯部、膝部和脚步之间的关系。又比如在风火轮的训练中,手臂移动的路线应该走的是一个立圆,想摩天轮那样的转动。这种形象的比喻既说明了动作的要领,同时该明确的阐述了动作的幅度范围。 一、舞蹈教学语言要有节奏型和情感性 首先,教学语言要具有舞蹈音乐一样的节奏型。舞蹈本身就是一门有节奏的身体律动艺术,特别是舞蹈总是和音乐亲密联系在一起,所以对节奏掌握的要求很高,节奏就像是舞蹈的骨骼,它撑起了整个舞动的身体,良好的节奏把握能力能够让舞蹈发挥出丰富的艺术表现力。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就有节奏性的特征。这种节奏型的教学语言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在没有伴奏呢的情况下,教师能够很好的运用有节奏来把握舞蹈本身的节奏。学生一边进行着各种动作的练习,教师在一旁用语言表达着节奏的长短快慢和轻重缓急,就像是手把手地教学生在练习动作一样。另一种是在有伴奏的情况下,教师作为伴奏的解说者和补充者,在旁进行提示性的讲述。比如在一个舞蹈开始之前,教师可以合着音乐,数着节拍,提示学生在哪一个拍上开始和结束动作。比如在古典舞身韵教学中,对于眼睛的训练,伴奏音乐本身速度是很快的,就是要求学生的动作要干脆和迅速,教师在这时就可以合着音乐的节奏,喊出“上、下、左、右” 等口号,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重点和幅度。其次,教学语言要具有情感性。舞蹈是一门充满情感的艺术,要想让学生更好的融入到舞蹈作品中,表现出真挚的情感,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饱含着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激发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达到更好地表现作品的效果。比如对于作品背景的讲解,教师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照本宣科的讲述,几乎不含感情色彩的讲解;一种则是充满情感的讲述,学生还没有真正的进入到表演环节,就已经被作品所吸引和打动了。在具体的训练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也要合着舞蹈和音乐当时的情感,语调的刚柔抑扬要和舞蹈与音乐的情感一直,从而让舞蹈表演更加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 二、舞蹈教学语言在民族民间舞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民族民间舞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也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民族民间舞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语言中加入更多的情感色彩 民族民间舞之所以能够流传到今天,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民族民间舞包含着丰富的情感,这就要求在民族民间舞的表演中舞者要将风格和情感性放在首位,这就需要学生在训练中一点一滴的磨、抠、练。所以无论是民族民间舞本身的表达需要,还是训练的需要,都要求教师的语言要充满情感的色彩。首先在训练志气啊,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刻的情感体验,带领学生对该民族的地域,文化,传统,信仰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的了解,让学生对舞蹈作品有直观性的认识。比如,藏族舞中常出现半蹲的动作,是因为藏族人民对宗教信仰十分虔诚,在朝拜中经常要做一些附身和课题的动作,加之西藏的冬天十分寒冷,人们的衣服很厚重,全身上下只有胯关节和膝关节相对灵活一些,所以就有了藏族舞蹈中的坐跨、松腰、颤膝的基本体态。在了解和感受了作品的相关背景之后,教师要在此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入到一个想象的情境中,这样的情境能够使学生有一个情感的依托,从而很快地进入表演状态中。比如在蒙古族二道的训练中,教师就可以对大草原的景色予以描述,让学生想象自己就身处于大草原上,这时候再进行蒙古族舞蹈的体态训练,学生就会自然地抬头挺胸,放眼远方,一种豁达开朗和豪放不羁的性格气质油然而生,从而实现了民族民间舞中最为重要的风格性的追求和表达。 2.运用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教学 在民族民间舞中,舞蹈和音乐的结合尤为密切,所以教师应通晓民间音乐文化知识,熟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民族民间舞的动律节奏,运用音乐和文化来深化舞蹈文化,在基本动作教学之前,教师应对舞蹈音乐的特点做简单介绍,再随着音乐的旋律,示范该民族地域民族民间舞蹈中独特的体态或动律,以及能够突出该民族民间舞蹈神韵和民族特点的舞步、舞姿等,从而使学生从舞蹈音乐的感受和动作的直观感受中,体会到该地域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形象。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运用载歌载舞的形式,即在动作教授的同时,也要对民族音乐进行讲授。通过有情感的歌唱,营造出一个鲜明的氛围,不但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舞蹈动作的节奏和韵律,还加深了学生对动作气息和轨迹的理解。教师巧妙的运用歌唱的手段,不但能够充分体现出舞蹈的情感性特征,同时也能够给学生提供一条新的理解和感悟作品的渠道。 3.注意艺诀在舞蹈教学语言中的突出使用 民族民间舞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无数代人的传承,逐渐形成了一些舞蹈口诀,这些口诀及时舞蹈方法的经验和总结,又凝结着人们对于这门艺术的认识和理解。这对于民族民间舞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教师予以高度的重视。艺诀虽然简单,但是却有着十分大的功效,能够生动地说明舞蹈动作的要点,刻画出舞蹈中人物的动态形象,并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舞蹈动作的体会。比如胶州秧歌中,有一个动作叫做“小嫚儿拧”,如果按照书面的语言进行讲解,就是:“以腰为轴的左右拧动,用主力腿追动力腿,以脚下的转动带动膝盖的拧动和腰的扭动,上身与下身呈相反的作用力。”这种技术表达是规范和科学的,但确是较难能理解的。但是胶州秧歌中碎玉表现这个松祚,有个“前哈、后张、两边崴”的艺诀,这是因为山东农村地区有缠足的习惯,小姑娘缠了脚以后,一下地走路就十分疼痛,所以就会出现前哈、后张、两边崴的姿态,也就是“小嫚儿拧”的技术要求中所要表现的姿态。一绝能够用一种直观的和形象的方式,标书出对一些动作的要求,不但能够使学生迅速掌握好技术动作的要领,还能够使学生领略到民族民间舞蹈形式的美感内涵,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综上所述,舞蹈专业术语教学语言的运用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舞蹈教学也不例外,畏怯舞蹈还因为自己独具的特征,对教学语言有着特殊的需要。这就要求作为专业舞蹈教师的我,要改变之前那种“教师在前面师范,学生在后面跟着练习‘ 的旧模式方法,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文化修养,多加学习各个舞种的专业术语对动作的阐述,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舞蹈专业术语教学语言运用的水平。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