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11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提
其他论文之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是现代教育发展的 前提 摘要:探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与现代教育的发展不仅仅 是一个实践课题,也是一个理论课题。本文以挖掘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 对民族地区现代教育的发展进行了思考,并提出民族文化传承是现代教 育发展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现代教育发展;前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都有其特殊的发展历史和文 化背景。在提倡素质教育、实行科教兴国的今天,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 进行传承,并重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民族特色教育,对于因地制宜地 发展少数民族现代教育、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促进社会的发展、提 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有学者从学校教育的视野的角度对民 族文化的传承进行了分析,认为学校教育与民族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 促进的,学校教育是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最佳途径;也有学者进一步提 出少数民族地区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传承,是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发展 的必然走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少数民族地 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的观点; 曹能秀 老师在《论民族文化 传承与教育的关系》一文中提出,民族文化传承不仅对教育有促进作用, 也有制约作用,并深刻阐述了二者之间的交互作用:“教育在一定程度 上是民族文化传承的产物,又是民族文化传承的动因。民族文化传承既 是教育的目标之一,又服务于教育的目标。”「1」综合上述学者的观点, 笔者认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是现代教育的前提。 1 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传承的内涵 1.1 文化与民族文化 文化是一个内涵广泛而又具体的概念,对其的讨论众说纷纭, 其中泰勒的定义被大多数人认为是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是一个复杂 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 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技巧和习惯。”现代社会的文化,已经逐渐转 向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方面,即文化的生产性功能逐渐成为 现代文化观的核心。民族文化作为是文化中的一部分,就其内容而言, 包含了两个方面内容:其一是客观具体的文化成果总和,是在民族生活 中逐渐积累和沉淀下来的物质文化成果,包括民族节日文化、建筑文化、 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婚丧文化、祭祀文化和图腾文化等;其二是主观 抽象的文化总和,是关于一个民族心理、意识深刻特性的反应,包含着 民族传统方面的风俗习惯、宗教意识、种族情节、民族精神,民族生活 与变迁过程中的生育文化、制度文化、法律文化、结构文化等众多方面。 「2」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固有特征,世界上的各个民族都有独特 的文化支撑自己民族的生存和发展。「3」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是指该民 族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体生存和发展 的重要条件。相对于外来文化来说,是母文化和本土文化;相对于现代 文化来说,是指历史上流传下来的。「4」 1.2 文化传承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民族共同体内的社会成员中做接力棒似 地纵向交接的过程。「5」这个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 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民族文化在历史 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和延续性等特征。在本文提到的民族文化专 指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是少数民族人们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逐 步完成的。各种历史故事、传说、古训、诗词等都有着民族文化的成分, 民族文化中伦理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劳动教育等内容也能渗透到日常 的生活中和学习中去,对集体成员产生影响。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启 发人们的内心世界,传承文化,使人逐步接受民族文化的同化。「6」 2 现代教育产生与发展内涵 现代教育是伴随着现代社会的形成而出现的人类历史上一种 崭新的教育形式,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 产生和发展是受教育系统内外多种复杂因素制约的,但归根结底是由社 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关于现代教育的概念,学术界持有不同的观 点:有学者从外部条件入手,把现代教育界定为“适合现代生产体系、 现代经济体系、现代文化体系、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教 育概念、形态和特征”;也有学者从内部因素看问题,将其界定为“教 育者以大生产性和社会性相统一的内容,把受教育者社会化为能适应现 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现代社会的人的活动。”综合上述观点, 可以将现代教育表述为:从资本主义大工业和商品经济发展起来到共产 主义完全实现这一历史时期的、致力于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的教育。 2.1 现代教育的产生和发展「7」 教育是通过人类社会特有的产物——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的,是 为人类所特有的现象。教育自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后,担负起独立的 社会职能,成为专门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培养人的活动,最终目的使人 社会化。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教育主要是指 20 世纪 50 年代开始发 展起来的现代学校教育,即随着社会主义制度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建立而 逐步建立起来的教育体系;现代教育是从 18 世纪后半期工业革命开始 发展起来的,现仍然还在形成之中。这一时期的根本特点是科学、技术 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以信息革命为中心的新技术革命不断地 改变着传统工业的面貌,促成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使社会日趋现代化。 现代教育包括着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目前经济尚不发达国家 和地区的教育。可以说现代教育是适应于现代社会的生产、科学技术发 展的水平和同一时代不同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的教育。相对于古代教 育而言的现代教育,从生产力与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是现代生产的产 物,是指 18 世纪从英国开始产业革命、机器大工业代替了原来工场手 工业生产以后的教育。 2.1.1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世界 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的理想和理论走向现实世界——这是现 代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的基本特征。现代教育之所以称为现代教育,首 要之点就在于它能提出培养现代人即全面发展的个人这一目的并将它 付诸实施。以往一切教育都不能做到这一点。换言之,如果不能培养全 面发展的个人,就不能认为是现代教育。 2.1.2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义日益扩大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意义日益扩大——这是现代教育区别 与以往教育的有一基本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现代大机器生产, 要求广大劳动者懂得科学技术,通晓生产原理,掌握现代生产知识、技 能。这样的劳动者,文化素质是基础,生产技术素质是条件,仅仅靠脱 离生产的教育或是没有教育的生产过程是很难培养成的,只有通过同生 产劳动紧密结合的学校教育,才能培养大批熟练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 者。因此,现代社会客观上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现代生 产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反映生产的要求。这是社会生产力发 展的客观规律。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指出的:“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 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 人的惟一方法。”当前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 引起了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成为与古代教育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 2.1.3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教育的内容是科学的,教育的方 法也是科学的。没有科学教育就没有现代教育。与科学教育相对立的是 宗教教育或建筑在信仰基础上的教育;它也本质上不同于经验性的教育 或限于见闻和感性活动的常识教育;它还打破了在它之前的所谓文雅教 育或古典文化教育的局限。现代教肓要求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知识包抬 基础学科和各有关的专业科学知识,学习和掌握综合(基本)技木和有 关的专门技术,进行动手和实践能力的训练,培养追求真理、探索、创 新、献身科学为人类造福的科学精神,教育方法遵循科学的认识论路线, 理论联糸实际,重视理论,重视观察、实验、操作和社会实践。 科学教育的深厚的社会历史实践基础,就在于社会生产和社会 生活越来越科学化,依赖于科学技术又为科学技术的变革和发展提供沃 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科学地揭示了生产力由体力、生产经验和技艺逐 步转化为科学技术的历史过程的规律。正是科学技术把教育与生产劳动 联结起来,没有科学技术就没有现代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同样, 没有科学技术的教育就没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因为科学技术是强大的生 产力,是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有力工具,培根的名言说得 好:“知识就是力量。”个人掌握了科学技术,就意味着提高、增强了 他的力量,在客观世界面前取得更多的主动权和自由,而这,正是马克 思讲的个人自由、充分、独创的发展即全面发展的精神实质。 2.1.4 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教育民族化向纵深发展表现为现代教育逐步普及,教育对象不 断扩大。现代社会的大机器生产中,科学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生产力 和科学技术相互作用,迅猛发展,复杂的劳动使劳动者仅仅凭借自身的 体力和传统的技能去操作已不可能,劳动者必须要有一定的文化和相当 水平的科学知识、生产技术,懂得机器的性能,能够正确地操纵机器, 而且随着科学技术转化为第一生产力,这种要求将越来越高。摧残人性、 脱离实际、烦琐哲学、等级森严的古代教育和父传子、师传徒的原始的 和手工生产的家庭、行会教育已不能适合大生产的需要。要培养出现代 大机器生产所需要的劳动者和科学技术人才,需要经过学校教育的系统 学习和专门培训。学校教育的职能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但要为统治阶级 自身培养管理国家和企业的人才,也要培养和训练普通劳动者。教育需 要普及。教育对象需要扩大。即使在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且不说劳动群 众争取教育权利的斗争压力,就是资本家本身为了发展生产,获取高额 利润,也要普及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培养和训练劳动人民。特别 是本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电子计算机、生物工程、光导纤维、激光 等新技术的广泛利用,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科学等新一代技术的开发 利用,在剧烈的国际竞争中,科学的创造、技术的先进和熟练、劳动者 的素质和才能,已成为政治、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资产阶级在内 的有识之士,在严峻的竞争面前,认识到投资教育、开发智力资源要比 投资物质资源更为有利,因此十分重视教育。世界各国普遍增加教育经 费,延长义务教育年限,加速教育手段现代化,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开 展成人继续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把教育看做本国经济、政治、 军事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重点,教育日趋大众化。 2.2 现代教育存在的问题 当前制约教育发展的最大障碍就是观念和体制的落后、麻木, 改革进展步履维艰,官僚主义严重。具体涉及目前教育存在的五大问题: 一、没有代表广大学生的最根本利益,没有“以人为本”,没有“因材 施教”,没有充分尊重、发掘和张扬每个人的个性潜能;二、没有创新 教育,只是传统落后的知识灌输型考试教育;三、教师与学生之间人格 不平等,缺乏人性化教育;四、传统教育体制落后,严重制约教育和经 济的发展;五、观念落后,导致教育及国家竞争力的落后和诸多领域的 尴尬处境。 没有代表广大学生最根本利益,没有“以人为本”,没有“因 材施教”,没有充分尊重、发掘和张扬每个人的个性潜能。古人尚且知 道“因材施教”,尊重和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可悲的是,当代人 却做不到这一点。 目前,几乎所有教师和家长的教育方法都陷入误区, 都是急功近利,鼠目寸光,培养考试型庸才的教育。 读好小学、上重点 中学、考重点大学、毕业找好工作成为每一个家长和教育者的追求。每 一个学生每天、每时、每刻都在应试教育中被扼杀着个性,在共性(读 同样的书、做同样的题、考同样的试)教育中丧失着创造性……成为考 试的巨人,创新的侏儒。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是一场最大的民族灾难;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是毁灭性的痛苦;对于一个地区,特别是不发达 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讲,严重到可能会被侵蚀……突如其来的“非典”疫 情,曾经令一个民族惶恐不安。殊不知,教育的误区给国家和民族造成 的伤害,要远远大于“非典”疫情千万倍。为什么中学生能在国际奥林 匹克数学、物理竞赛中屡获金牌,而到了大学却明显后劲不足,缺乏创 造力,导致我国科技水平整体落后?为什么北大培养的法律硕士连最普 通的一件官司都不会打? 为什么清华培养的博士连像样的汽车发动机 都设计制造不出来?求同意识、奴性意识、窝里斗情结等诸多国民劣根 性,其根源皆因传统的应试教育。现代教育理念的异化,直接导致全民 族文化和经济的落后,导致中华民族素质的落后。 3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前提 现代人的思想在不断进步,但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民族传 统文化的发展是在历史实践活动中创造和积淀的文明成果,是民族共同 体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所以民族传统文化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和 意识,还影响着智力和非智力因素。「7」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复杂、 动态的过程,不仅包含着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认定,也包含着传统文化 的延续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在于延续民族传统文化,并保 持与时俱进的状态,为现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奠定基础和推动的作用。 在 2000 年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 要》中指出:教育要将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因时因地制宜开发利用 各种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新《纲要》提出这种全新的课程 内容、课程建设与课程开发理念,正是充分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民族 众多、经济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性大,在课程学习内容的确定方面应具 有充分的变通性,不仅体现时代性、发展性、民族性和中国特色,而且 使课程更符合本地区、本校的实际情况。新《纲要》课程结构体系的出 台,意味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了法律依据,进而,对利用少数民族 传统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也就有了政策保障。「8」 4 结束语 教育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发展,对任何一种文化都会起 到一定的推动作用。现代教育在继承传统文化时,总是在否定中继承, 又在继承中否定,发展现代教育对传统的文化在进行继承的时候,更要 发展它的优秀成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对该地区的发展,不管是经济 的发展还是文化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都是举足轻重的。 参考文献: [1]曹能秀。论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的关系[J].云南民族大学 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5) [2]迟燕琼。民族文化重构中的生活化传承探析[J] .新学术论 坛,2009(6) [3]杨其勇。 浅论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J] .昭通师范 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教育教学研究),2009(4) [4] 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 社,2001:558. [5] 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 出版社,2002 [6] 赵世林。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论纲[M].昆明:云南民族 出版社,2002:17 [7] 王军。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 2006,(3):9—14 [8] 王远海。对云南高校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认 识[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7,(06)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