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试论语文课堂中的“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试论语文课堂中的“讲”

语文论文之试论语文课堂中的“讲” ‎ ‎  我们不提倡语文课堂“满堂灌”,那种填鸭式的教学过分重视了“教”,忽略了“学”,自然有许多诟病。但是,也有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存在语文老师的讲,就等同于“满堂灌”中的“灌”,而且用时间来量化老师“讲解”的时间,以此达到“少讲多学”的目的。笔者一贯反对“满堂灌”,但也反对不讲条件的“满堂学”。只要某种学情条件下需要老师的讲解,那么,做语文老师的不仅要讲,还要大胆地讲,讲出精彩,讲出情趣,讲出言词句段的微言大义。真语文从来就反对矫枉过正,提倡真实的“讲”和“学”统一。正如真语文特级老师钱梦龙所言:“现在值得忧虑的,倒是语文老师”讲“的基本功正在逐渐退化,如今的语文课上已很难听到那种扣人心弦、启人智慧、发人深省,令学生入脑入心的精彩讲授了。”‎ ‎  笔者试结合具体例子,分作三大类,来剖析“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期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  一 、体验式地讲 ‎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学习都来源于深刻的体验,生活的体验可以促进学习的深刻”。语文课堂学习的内容丰富,古今中外,包罗万象,许多课文往往能够激发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式联想。如沈复的《幼时记趣》,“群鹤舞空”“丛草虫蚁”“蛤蟆吞虫”‎ 等等细节描写,往往能激起学生相同生活经历的联想,引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但是更多的古诗文由于年代久远,古人的言语习惯、生活习俗、意趣情感等等方面,和今天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样就造成了学生阅读理解上的不少障碍。如果老师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适时地讲解引领,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  笔者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学到第二节的时候,有学生问:“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作为诗圣的杜甫这样称呼“南村群童”是“盗贼”,合适吗?面对学生的疑问,笔者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这样引导学生:“你们有没有被爷爷奶奶骂作‘响马’的时候?(学生好奇)我有,小的时候,我很淘气,常常挨骂。有一次,我的奶奶在做针线活,我很好奇她身边的针线簸箩。于是,我就围着他的针线簸箩玩。一会用手转转,一会向前推推,玩着玩着竟然把奶奶的针线簸箩当成小推车推走了,奶奶急了,在后面撵我,嘴里骂我是‘响马’。你们说,奶奶真的把我当成响马了吗?”学生纷纷摇头。我接着讲:“其实,你们也有这样的时候,比如,你当着爸爸妈妈的面,公然从他们的口袋里掏零钱,爸爸妈妈会笑着骂你‘小偷儿’”,听到这里,学生会意地笑了。接着,我因势利导,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纷纷发表看法,最终认识到,“盗贼”‎ 一词属于小错大责,表现的是老人面对人事不更的小孩子那种恶作剧作为的气恼,实际上就是气恼不过的意思,是一种自我调侃的用法。这一称呼不仅没有影响到杜甫的圣人形象,反而更加真实地再现了诗人面对秋风破屋,茅草无法收回,孩童抱茅入竹时,那种复杂而痛苦心理活动。‎ ‎  “盗贼”一词的理解,本是教学艺术的的制高点,机巧的显示点。若处理不好,学生的理解则会半懂不懂,糊里糊涂。经过我体验式的讲解和学生体验式的理解,达到了深刻理解词语的目的,学生的学习状态也随之提高了。这样的教学例子还有很多,只要老师的讲解切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善于引导学生细心体悟,相信学生会在老师的讲解之中对文本有更深刻的体悟。‎ ‎  二、抒情式地讲 ‎  语文课堂以其独有的人文价值,和独特的人文关怀,深深吸引着学生,陶冶着学生的情感和心灵。‎ ‎  基于这样的认识,当我们的课堂进行到一个恰当的时候,不妨用或朴素或优美语言来抒情地讲一讲,表达一下老师自己的感情。这种抒情性的讲解会营造一种氛围,使学生听课情绪达到高潮,从而使学生的感情和老师的感情、和文本的感情同频共振。‎ ‎  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韩军老师讲《登高》时,有这样一个导入学习的片断:‎ ‎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 ‎ ‎ 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这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  (放音乐《二泉映月》)‎ ‎  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 ‎  韩军老师可谓是情感教学的高手。他通过描述九月九日重阳节长江边的凄凉景象,和诗人孤独无助、穷困潦倒,踽踽而行的形象,“满怀深情” 地“讲述”了一幅凄凉的图景,把学生带入了杜甫那悲愁的情感氛围中。此时,学生的感情、老师的感情、作者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这样的语文课堂境界怎不令人羡慕?语文教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情感的教学,教师要以情真意切的讲述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形成教学的高潮。‎ ‎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说过:“幽默是教学的得力助手。幽默可以使语文学习化难为易,幽默可以使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幽默可以使师生心灵对接沟通。”的确,恰当的幽默就是精彩的语言,它可以使学生心灵愉悦,掀起教学高潮。在课堂上幽默地讲,可以调节学生学习状态,从而使学生带着高昂的情绪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 ‎  讲《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一课,笔者让学生反复品读“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这一句,并想象当时夫妻二人的言语、神态。最后,我总结道:“也许当时他的妻子说了很多溢美之词:‘您太帅了!如果帅气也是一种罪,您已经罪恶滔天了;如果风度也是一种错,您已经是一错再错了;如果潇洒也要受惩罚,您肯定要受千刀万剐。’”学生顿时笑倒一片。我接着说:“每当我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就感慨万千——这不在说我吗?”学生“哄”地又是一阵大笑,接着掌声一片。结果下个环节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品读非常到位,又快又好,最后总结枯燥的字词时学生的情绪也一直高涨——这不能不说是幽默讲析的功劳。‎ ‎  在上面这个想象环节中,笔者用了流行语言和出人意料的自恋语言,形成了幽默的讲析,使学生被一种愉快、和谐的特殊气氛所陶冶、感染、激励,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 ‎“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要想让教学“使人感到愉快”,就离不开幽默地讲。‎ ‎  三、旁征博引有深度地讲 ‎  在很多课堂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学生精彩的自由发言。笔者认为,学生的精彩固然是最重要的,但是,若有老师的精彩和学生的发言相映成辉,将会更好;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阅历很浅,发言也比较散,往往停留于表面。在这个时候,教师要负起“讲”的责任,一方面旁征博引,让学生听得如痴如醉;一方面要深度讲解,让学生感觉到知识本身的魅力。‎ ‎  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在讲高一课文《祝福》时,前三节课引导学生通过“起诉”和辩论等形式对象林嫂的形象和死因进行分析,最后一节大半节课李老师都在谈自己的见解,旁征博引,深入挖掘:他先讲了“三从四德”,接着比较了鸣凤和祥林嫂的异同,最后结合生活种种现象重点谈了对“新礼教”的看法。课后,当李老师征求了学生对《祝福》教学的意见。其中,有三个学生提到了最后一节课——付锐说:“……特别是你对新礼教的剖析,让我很受震动。”苏畅说:“……尤其是你上的最后一节课,我感觉讲得很好。”余鑫说:“……你不仅对书上的内容进行讲解,还穿插了大量的课外知识,使课堂气氛不再那样沉闷。‎ ‎  为什么一节老师大部分时间在”讲“‎ 的课反而会赢得学生的好感呢?原因就在于李老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升华,使学生透过表层,看到了深层的东西;而且,李老师旁征博引,横向和鸣凤比较,纵向联系现实生活。李老师旁征博引有深度的讲析让学生有一种如走”山阴道上,应接不暇“的感觉。余映潮老师说:”教师的讲析,要在关键之处绽放出火花,要显山露水。“李镇西老师《祝福》最后一节课就是在关键处绽放出了”火花“‎ ‎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语言修养“当然也包括”讲“的艺术,精彩的”讲“可以让学生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语文教师要结合自身的特点,在课堂上设计或生成精彩的”讲“,它可幽默,可抒情,也可旁征博引有深度——总之,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我们何不精彩”讲“一回?‎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