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创设愉悦情境 激发学生活力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创设愉悦情境 激发学生活力

数学论文之创设愉悦情境 激发学生活力 ‎ ‎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在课堂情境下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的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同化”、“顺应”,从而达到一定意义上的建构。‎ ‎  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进行组织再创造,创设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创设愉悦情境,把知识赋予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活力,达到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智能的目的。‎ ‎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生动有趣,或富有新意,或悬念重重的情境,能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主动进入学习状态。在情境中导入新课,让学生对一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1、在问题情境中导入新课 ‎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些问题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创造性的把书上的“。”转变成“?”,把“?”溶于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遇到问题,促使学生努力去思考问题,探究问题。‎ ‎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可这样设计:请学生拍手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饼个数,并仔细听老师要求,然后做。如果有四个月饼,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有多少?学生很快拍两下,接着说现在有一块月饼,要平均分给小明和小红,每人有多少?许多同学就难住了,有的同学只作一下拍手的手势,问他什么意思,他说因为每人分到半个月饼。教师进一步问:你们能把你心中半个月饼在黑板上表示出来吗?此时,学习分数成了学生自身的愿望。‎ ‎  2、在故事情境中导入新课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会成为负担,而会成为一种执着的追求;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去积极探索,才能积极的提出问题,才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变苦为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兴趣,结合知识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出知识。‎ ‎  例如在教学《商末尾有零的除法》时,可运用多媒体创设“八戒分桃”‎ 的故事情境:一天,猪八戒带着20只小猴子到果园去摘了70个桃子,然后对小猴子们说“70个桃子你们20只来分,每只分3个,剩下一个就给俺老猪吧。”他怕小猴子们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7÷2=3……1),小猴子们信以为真,就各自拿了自己的桃子高兴地吃开了。直到孙悟空赶来,才戳穿了八戒的骗局。同学们,你们知道聪明的孙悟空是怎样发现八戒的骗局的吗?这样引入新课,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题教学富有了童趣,使学生兴趣浓厚,注意力非常集中的主动去研究商末尾是0的除法计算方法。‎ ‎  3、在悬念情境中导入新课 ‎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认知规律创设悬念情境,增加数学知识的神秘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自觉地去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使情、知交融达到最佳状态。‎ ‎  例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老师可先写出一个数“435”,让学生计算判断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接着让每个学生自己准备一个多位数,先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老师不用计算就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气氛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地判断出是否能被3整除,学生感到十分惊讶,想老师一定有什么秘诀。此时,掌握新知便成了学生最大的愿望。‎ ‎  4、在联想情境中导入新课 ‎  联想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合理的想象往往是命题成立的前奏曲。如在进行“圆住的体积”教学前,先复习长方形、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找寻这两种形体在体积的计算上的共同之处——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这时教师拿出圆柱体让学生想象圆柱的体积应该怎样求?学生分别发表自己的见解,即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想到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求。教师在肯定了学生善于联想的学习方法后接着指出想象还需要科学的验证,从而导入新课——通过实验来证明圆柱这样的直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以高来计算。‎ ‎  二、创设情境探究知识 ‎  1、紧扣知识“生长点”,创设认知情境。‎ ‎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知识时,要设法创设学生认知过程中的新旧冲突,要善于抓住新旧知识的“生长点”,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并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要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创设认知情境,使学生在“需要——动机——目标”的引导下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 ‎  例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同学们已经会计算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了,如果除数不是整数呢?出示例4计算10.75÷12.5‎ ‎  可给学生呈现下列目标:‎ ‎  ①请考虑怎样计算10.75÷12.5 ?‎ ‎  ②运用哪些你学过的知识,就能算出这题结果?‎ ‎  ③计算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关键是什么?‎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顺利地运用商不变的性质把“10.75÷12.5”转化成“107.5÷125”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教师追问:被除数的小数点移动几位由谁决定?这时教师又向学生提出新的目标:大家能否概括一下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是什么?学生思维更加活跃,教师稍加点拔,学生就能自己归纳出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法则。‎ ‎  在这个教学情境中,教师对学生思维程序和方法进行了正确的引导,目标的层层递进,自然引导学生初步发现了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整个过程中学生兴趣盎然,因达标而喜悦。‎ ‎  2、挖掘教材内容,创设操作情境。‎ ‎  陶行知先生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手和脑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教师要注重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在感性和理性之间架起桥梁,使他们因探索而产生兴趣。让学生在合作学习时操作、实践,寻找规律方法,实现知识的再创造。‎ ‎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 时,教师可让学生用12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出一个长方形,观察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各是多少,通过操作、思考使学生初步感知长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长和宽有关系;再让学生用面积单位量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的装饰板的面积,列表统计,观察分析表中的数据,从中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  这样的情景教学,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操作、思考中实现了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再创造,成功的喜悦油然而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  3、抓住儿童心理,创设交流情境。‎ ‎  实践证明,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创造交流的情境,精心组织学生讨论,为学生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交流,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 ‎  例如在教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时,教师让学生判断“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是20”的正误。学生意见产生分歧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通过组际交流,使学生知道可以从周长和面积的含义、计算方法及计量单位这三方面去比较区别周长和面积的不同,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发展,也让学生感受到思考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多方位进行。‎ ‎  三、创设情境运用知识 ‎  1、在游戏情境中运用知识 ‎  小学生很喜欢游戏活动。为了避免单一的计算和简单的重复,在数学知识运用中,经常创设游戏情境,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进行练习,寓教于乐,以趣促思,并且注重全体参与,更有利于知识、技能的巩固和发展。如摘苹果、分蛋糕等,都是较好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 ‎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后,教师创设“商店买东西”的游戏情境,设一“柜台”,上面放着许多标有价格的商品,让学生来“买”其中的两种物品,算出要多少钱。学生情绪高涨,百买不厌,这样的活动既巩固了新知,又达到了课虽尽而余取犹存的效果,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  2、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 ‎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在日常生活、生产、科研中无处不用到数学,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反之,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巩固深化所学数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容创设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让学生在实践情境中运用知识。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后,让学生设计物品的包装,计算哪种包装材料比较节省;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后,让学生设计优惠物品购买方案,计算怎样购物花钱较少等活动。这样的实践情境,即让学生灵活的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身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事物。‎ ‎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具体内容,利用数学知识本身的内在美,创设形象、生动、有趣的愉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让学生在情境中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的知、情、意同步发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