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坚持以人为本,施行创新教育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坚持以人为本,施行创新教育

语文论文之坚持以人为本,施行创新教育 ‎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各种素质的形成。“给予每个学生以充分的选择机会和发展空间,让每一颗金子都闪闪发光。”‎ 人既是教育的主体,更是受教育的主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应该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使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应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每个少年儿童都有不同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说过:没有什么统一的先决条件,能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好的学习成绩。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明确指导思想应着眼于素质的提高、发展个性、面向全体,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使教学能促进学生的最大发展,以下三大教学措施不可忽缺:一、真正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人的身心是一个和谐发展的整体,人的认知、情感和意志应该互相支持、协调发展。教育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能忘记塑造人格,教师在关心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了解其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其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由于小学生有活泼好动、对大千世界充满好奇的特点,因此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二、优化数学学习方式,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传统的数学教学重结果、而轻视知识获得的过程,尤其忽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多边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既学会了合作,又学会了学习。扬振宁博士指出,如果说在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工作的话,那么,进入80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合作能力和合作意识应在学习中培养。数学教学要努力营造师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问题的合作氛围,建立对话式、交互式的教学模式。课堂上,应该给学生更多地提供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的机会;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更多地创设相互协作、共同参与的环境。让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学会生存。三、坚持面向全体,使每一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面向全体,实质是面向有个体差异的学生们,面向全体,就是要求教师关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的优秀传统。只有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面向全体的要求才能落到实处。首先,要相信所有正常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其次,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优劣,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绩好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可能就是很大的成功。是泥土,可以烧成砖;是铁矿,可以百炼成钢;是金子,就应当放出光彩。“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们所主张的素质教育,就是在人的先天禀赋的基础上,促进人身心结构的健全、智慧才能的开发、人格的完善的一种教育。素质教育的过程,对于人的自身发展来说,既是潜能充分开发的过程,又是推动儿童逐步社会化的过程。其中,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在未来的社会形态中显得特别重要。如果说“以人为本”‎ 的思想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那么,实施创新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中心任务。创新能力是21世纪合格人才最重要的素质,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主动地发展学生的思维,适时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一条新颖的解题思路,编一道应用题,小发现、小发明等都是创新思维的结果。一、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创造思维的发挥。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事物的愿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愉快,促进创造性思维性的发挥。例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感到很新奇,纷纷议论。有的说是“2元=20角=200分”,有的说是“2元=2.0元=2.00元”。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这样创设情境,形成悬念,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究的能力和习惯。二、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 时,预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课堂上启发学生自己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动手拼一拼,看能不能推导出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学生的探索兴趣得以充分激发,并发现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培养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探索问题,会迸发创造的火花,产生创造性见解。三、在质疑问难中训练创造性思维。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把出在学习过程中碰到的问题提出来和同学讨论,让学生有个充分表现的机会。例如:一个学生在学习圆的认识后,提出问题:“汽车上的测示器记载行驶的千米数是怎样计算出来的?”这位学生是受教师在引入新课时设疑“车的轮子为什么是圆的?”启发后提出的,经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把测示器、车轮、与圆的周长联系起来,找出圆周长使问题得到了解决。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愿素质教育的春风吹绿教育的活水,愿创造的甘露滋润教育的大地,愿创新的阳光照亮教育的天空。我相信只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创新教育,我们的教育就充满希望,我们的国家就充满希望,我们的未来就充满希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