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的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的研究

数学论文之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的研究 ‎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合作的研究南京市小行小学    王元自2003年8月工作以来,由于我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所以我也在教学工作中参与学校的研究。虽然形式上做到了小组合作,但是,我还是感觉还缺点什么。直到我区教研室数学组提出要重视“数学有效教学”,我才渐渐地意识到小组的合作也要做到有效,带着“有效”的思考,我有了一些初浅的认识,现汇报如下,仅供大家参考。一、小组有效学习的需要和理论依据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学记》中就有这样一句话“独学而无有,则孤陋而寡闻”,这就是对小组合作学习的阐述。孔子也在实践中运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思想,和学生一起切磋、交流。但是班级授课制开展以来,小组合作学习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给淡化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和小班化教学实践的探索,小组合作学习又重新被老师们重视。《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二、如何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1、小组的构建我们学校的小组合作的人数是2人或4人,同桌合作就是两个人的形式,4人小组就是座位的前后排四个人,这样便于安排且实用。我们认为分组不等于“好、中、差”‎ 学生的简单搭配。有部分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个性特强,他们不适宜和成绩差的学生分为一组,如果分在一组,前者的优越感越来越强,后者的自卑心理越来越重,不利于学生发展。所以对于小组间的成员组成尤为重要,需要教师对学生的个性进行认真地分析,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存在合理差异,以便学习时发挥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使各个小组的总体水平保持基本一致。2、小组合作的时机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是为了制造热闹的假象随意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有效的合作应该是老师精选的、可以具体分解的内容,即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明确的任务、适合小组开展的。教师可以在以下情境中组织学生讨论。(1)在具体情境中组织学生讨论。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境的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新授课中创设“图话”情境,激发学生观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例如:一上教材“分一分”,情境图里有很多物品:三角形、正方形、铅笔、尺子等等。青菜老师提问,哪些东西放在学具盒里,哪些东西放在文具盒里。学生们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每个人观察都不全面,大部分孩子都会有遗漏,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老师的提问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尽量使所有物品都归类。通过这个交流,教师要引导学生要分工明确,要有记录员,因为物品太多不容易说全,每个人都要养成倾听的习惯,这样可以对于别人说的遗漏的地方及时作补充。在课堂中创设“开放型问题”‎ 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充分交流。这一类的题目需要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解答的过程可易、可难,可以给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优越感。例如:三上教材中的租船问题,一共有42人,坐小船每条5元,坐大船每条6元,大船限乘4人,小船限乘3人,问题是你准备怎样租船?这一题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解决问题,既可以从人数上考虑怎样租船,又可以考虑钱的方面。放手让学生讨论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寻求最佳的解题方法的兴趣。又如,体现“算法多样化”的内容,就应该提倡学生把个性化的方法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方法是什么?”“你是怎样想到这种方法的?与同学们交流一下。”“你准备向别人推荐哪种方法?”类似的答案不确定的问题还有:“比较两个圆形的周长,你怎样做?”在第一节“角的复习”中,崔老师用的两次小组合作都属于“开放型问题”情境的创设,第一次是让学生用一副三角尺拼,找出拼成的角,另一次,是让学生在四条射线组成的角中找角,因为学生还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题目,所以没有一定的做题方法。在小组中交流,有利于学生产生共识。我想,如果老师再跟学生强调一下“你是怎么找的?”那么学生就更能在小组中形成不同的方法。我们可以看出崔老师既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又注重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每个学生的方法都可能不一样,小组同学就能有效地实现互补和互助。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比较乐观地看待由于教育资源不足而必须面对的大班额教学了。在课堂中创设“假设型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探索。这样的问题情境要求学生对根据已知的内容进行猜测、推断。例如:四下“3的倍数的特征”,让学生猜测3的倍数有什么样的特征 ‎ ,又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让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猜测分数可能会有什么样的性质,在让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合作探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容易将学生置于一种非得思考的问题情境中,因此问题一经提出,学生便会思绪飞扬。在课堂中创设“合作”情境,激发学生合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区夏爱玉老师在一节“统计”课中就自然、有效地运用了小组合作,至今印象深刻。她是这样创设情境的:在一个繁忙的高速公路上,有不同的车子出现在路上,她先让孩子自己数一数各种车经过了多少辆,孩子的本事再大也不可能数出不同车的数量,后来她提醒孩子可以分工合作来数一数,结果孩子们都顺利的做好了统计表。这个环节,没有老师过多的人为干预,只是一个提醒,孩子们自然而然产生了合作的需要。韩老师在复习“组合图形”这节课时,也创设了“合作”情境,她让小组合作,实际上有两个意思:第一,学生在掌握组合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各人努力共同完成这一大题;第二,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些相对较弱的学生,需要同伴的帮助,这样的合作既避免了学生重复做题,又解决了一些学困生需要辅导的问题。(2)在大部分学生思维受阻时组织学生讨论。在我们的课堂上有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老师一个问题问出来以后,大部分学生都懵了,只有极个别学生能想出来,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另一方面需要小组的交流。例如:四下教材中“升和毫升”‎ 第一课时的内容:第一部分是比较两个明显能看出大小的杯子的容量大小,第二部分是比较不能明显看出大小的冷水壶的大小,第三部分是通过其中一个冷水壶的容量多少引出“容量单位”‎ ‎。教材中的问题是这样设计的(1)看看两个茶杯,说说哪一个能成的水多。(2)你知道哪个冷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3)你知道第一个冷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前两个问题只需要学生个人的思维,第三个问题学生根本不知道容量是多少,全班安静的连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但是经过学生讨论后很快就能得出可以倒在杯子里试一试,看看能装几杯,在几杯的问题上学生又有不同想法了:需要的大杯的杯数少一些,如果是小杯需要杯数就多一些。经过小组讨论,得出了这样的矛盾:杯子的大小不同,根本不能知道它的容量是多少。就引出了,为了准确测量或计算容量的多少,要用统一的容量单位。(3)知识点的归纳整理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知识点的归纳和整理需要学生交流思想,由于新教材知识点比较多,学生往往会学了后面忘了前面,老师在复习时有必要让学生交流,让对方互相提醒,知识就会在讨论中再现。韩老师在总结求组合图形面积计算时,让学生交流:观察这些组合图形面积你有什么发现?通过学生的讨论,他们的印象会更深刻。三、对小组学习要有效评价教师的有效评价也很重要,评价是小组合作的努力方向,评价是小组合作的根基,评价是小组合作的精神食粮。评价应该是对于整个小组而不是小组中的某个成员。教师评价某个小组合作的过程或者合作的方法,有利于别的小组效仿,有利于培养小组成员的凝聚力,让整个班级的小组合作更有实效性。四、下一阶段的研究目标由于班额过大,学生的交流与讨论只能在固定的范围内,而且有一些成员并不对本组讨论的问题感兴趣,也有一些“弱势群体”在本组中不受重视,在别的组里却有他的好朋友。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下阶段将会在小班化教学中研究:小班化数学课堂中小组成员的有效搭配。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研究:1、对于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堂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组进行讨论,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跑组选题”;2、一些“弱势群体”可以在老师提出问题时,选择自己的好朋友进行有效讨论,叫做“跑组选友”,等等。这些只是我们的初步设想,如果老师们有好的想法,欢迎给我们建议。‎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