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心得)之开启科学之门金钥匙——兴趣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小学科学(心得)之开启科学之门金钥匙——兴趣

小学科学论文之开启科学之门金钥匙——兴趣 ‎ ‎ 开启科学之门金钥匙——兴趣兴趣是人认识事物的最原始的起因,也是对事物不断探索的真正源泉,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范畴。当人对某个事物产生了兴趣的时候,就会从自身自然的产生了一种求知的欲望,并努力、自主的去了解与探索事物的变化、发展过程与规律。在《科学》学科的领域里它体显得就更加明显了。《科学》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人的一门学科,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以科学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而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对现象的探究一般又是建立在对事物与现象产生浓厚兴趣与好奇的基础上的,这样的科学探究才具有自主性、吸引性、持久性,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科学探究的情感动力,深深吸引着学生一次次走进了科学的殿堂,可以说“兴趣”成为了学生形影不离的一位最亲密的朋友。在《科学》第一课《亲历科学》的教学中,漂亮的教材、丰富的活动、多彩的画面一开始就吸引着学生的好奇心,当我刚刚走进教室的时候,很多学生就围住了我问:“老师,什么是科学?科学课中都学什么呢,有意思吗?好玩吗?”面对学生的激动的目光,我对学生笑着说:“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里你想了解哪些问题,你对什么感兴趣呢?”学生对我的回答先是一愣,忙说:“‎ 感兴趣?月亮的样子为什么会变?太阳为什么从东边升起,又从西边落下?大海为什么是蓝色的?我们为什么会长高?为什么会下雨?鸡是鸟吗?我认为不是。”面对学生的五花八门的感兴趣的问题,我对学生说:“同学们,这些都是我们科学课上所研究的问题,而且刚才你们已经迈开了科学的第一步,已经啊用手摸到科学了。”学生们都兴奋的笑了。在这节课中,学生们提了好多的问题,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究欲望,都要用手试试。这就从学生内心对《科学》产生了兴趣。像这样有趣的问题很多很多,它们一直在激励着学生主动的想办法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答案,以满足自己好奇的心。这也正是我们科学课程改革所一直追求的让学生有兴趣的探究的情感目标。学生能够主动对周围的生命世界到物质世界进行科学探究,并不断的提出其新的假想,反复实践,可以说兴趣在其中悄悄的发挥着重要的激励作用。在过去的《自然》教学中,其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学会一些基本自然知识和培养一定的实验能力,没有把对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主要的培养目标,当然引发科学探究的兴趣就无从谈起,对学生兴趣的产生、发展、升华、延续的研究就更微不足道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也会有“学习兴趣”,但这种学习兴趣具有表面性,短暂性,转移性;学生的自主性不高,常常是被教师强行“拽”起来,但时间不长,兴趣的指数就逐渐下降,并有种“走过程”的意思。学生没有从心里真的兴奋起来,学生的主体性、合作性、探究性不强,没能发挥出来。如:《自然》十一册的《电磁铁(二)》一课中,教学目标是①让学生知道电磁铁的磁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及生产生活中的应用;②‎ 培养学生实验能力。根据教学要求,通过演示或看对比图,让学生发现哪种的电磁铁吸的大头针多,之后让学生比较其电磁铁的结构的不同,推想出电磁铁的磁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学生才进行实验。其实学生在教学的开始就是一种被动的参与,当他们通过对比不费力气的就知道磁力的大小与电池的数量、线圈的数量有关时,自身的兴趣就逐渐消失了,之后只是用实验验证。失去了对其它的可能因素进行探究的机会与可能,从而没有锻炼学生的思维,同样也没能培养学生的探究事物的能力。因此这样教学的安排,没有真正激发学生对问题的强烈兴趣,学生不主动,不兴奋;而是被动的,平淡的。而在新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 它从课程标准的高度阐述了对学生兴趣关注与培养的重要性,把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与激发放在了提高学生自身科学素养的第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的重要位置上。换句话说就是兴趣先行。学生有兴趣才会去喜欢,去选择。例如在实际生活中,有的学生在小的时候就对自己的怎么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感到好奇,有的学生对下雨打雷感到不解,还有的学生总想知道电是什么样子的,虽然他们的自然知识与经验很少,或差异很大,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知识的可望,相反这正成为他们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的开始,同样也是一种原动力,这就是兴趣。此次科学课程改革一改以往传统《自然》内容趣味性不高、活动单调的不足,从教材的整体上都渗透着深厚的科学趣味性,设计了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一接触到它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对其中的探究活动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绘制了可爱小鼠标在学生的活动中不断的进行设疑、提示、帮助、鼓励,让学生学得轻松,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如《认识自己》一课,学生对平时的“最熟悉不过”的自己其实了解并不全面,当学生通过教材的提示,教师的帮助,自己的活动,知道了原来对自己的身体还有这么多的方面自己并不了解。活动的一开始学生们兴趣特别高,互相比身高,对手纹,我为你测胸围,你为我测心率,学生们互相合作,使整个课堂就像是一个小诊所,好不热闹。在《沉与浮》一课中,当学生对沉与浮两种状态有了初步了解的情况下,设置了沉浮转换的研究活动,让学生对物体在水的状态的可变性继续研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想方设法”‎ 的进行探究,在一次次失败中总结找原因,再想办法,再实验,这样反复尝试,从而发现了沉浮的转换的规律。这个研究地过程对学生来说是曲折的,但学生能够去选择反复实践,是他对此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喜欢上了科学探究。不找到好的办法,就不放弃,这是不是兴趣起到了内在作用呢?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科学教师应研究学生什么,我想学生的兴趣应是我们研究的首选。如果不知道学生的对什么有兴趣,怎么会知道学生会喜欢什么?更无法知道学生选择什么,那么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又何从谈起呢?那些人类许多伟大的科学家不都是在兴趣的激发下才踏上科学研究之路的吗?我们也许不能把所有的学生培养成科学家,但我们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为科学家式的人才。所以在科学教学中,应先想到学生想什么,从学生兴趣入手,努力创设情境,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与探究的过程中,“我喜欢,我选择”。   ,                                  丰润区常庄小学  陈海疆                                  2002.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