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心得)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其他(心得)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其他论文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 ‎  【摘要】本文针对农村 “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了农村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 ‎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由祖辈或其他亲戚监护的,年龄在6-16周岁之间的儿童。‎ ‎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物质文化生活的追求越来越高,为了供子女上学、修房子、改善家庭生活条件,农村大量的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远走他乡,外出务工。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工作的不稳定性,使得他们不得不把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由孩子的祖辈或其他的亲戚代为监护,这样就形成了农村“留守儿童”这样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 ‎  据网上不完全统计,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这个数字还在以每年50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约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的儿童被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  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作具体的分析。‎ ‎  主要问题:心理不健康,性格内向、孤僻,行为习惯差,逆反心理重,学习成绩差。‎ ‎  “留守儿童”短期或长期失去监护人,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之中,在缺乏父爱或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导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性格内向、孤僻,厌世自闭,不善言谈,交往能力差,社会逆反心理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甚至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染上抽烟、酗酒、打架斗殴等恶习。大部分“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亲情的缺失,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性格扭曲,易走极端。“留守儿童”参加打架斗殴、逃学的事经常发生,不听管教,顶撞老师,甚至报复心极强。‎ ‎  大部分“留守儿童”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经常开小差,不积极举手发言,也不思考问题,即使被老师点名,也是答非所问,或直接说“不知道”了事,至于作业则是应付了事,错误百出,更有甚者连题都抄错了,更不用说结果了。当然,抄袭或不做的情况更是时有发生。‎ ‎  二、 因素分析。‎ ‎  (一) 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教育是每一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父母长期在外,与子女分离的时间较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主体变成了祖辈或其他抚养者。‎ ‎  祖辈或其他抚养者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大致有四种情况:‎ ‎  第一种情况:祖辈对孙辈非常溺爱,对“留守儿童”‎ 的要求是有求必应,无论其要求是否合理,也无论是否在其能力范围之内,都是尽力满足。而对其顽劣习性却舍不得严加管教。从而养成了“留守儿童”的饭来伸手,衣来张口的懒惰习性,这样的孩子在家大多饭不能做,衣不会洗。性格倔强,不服从管教。稍有不如意,极易发脾气。‎ ‎  第二种情况:有的老人信奉“不打不成人,黄棘棍下出好人”的信条。在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言语粗鲁,动作粗暴,轻者辱骂,重则棍棒相加。这样教育下的孩子,逆反心理重,往往与教师或其抚养者的教育方向背道而驰,听不进他人的规劝,做事我行我素,不计后果。‎ ‎  第三种情况:大多从三、四十年代走过来的农村老人,文化程度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加之年纪较大,精力有限,无论是在体力还是智力方面,都无力承担起对“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 ‎  第四种情况:有的农村老人因种种原因与儿子、儿媳的关系紧张,对儿子、儿媳留在家中的孙儿、孙女不愿过问。‎ ‎  (二)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  1、大班额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2006年我省教育事业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全省小学班额在46人以上的教学班有75026个,占小学教学班总数的43.7%,其中56至65人的超大班额分别达到24752和19190个分别占小学教学班总数的14.4%和11.2%;全省初中班额在46人以上的教学班有51987个,占初中教学班总数的84.8%,其中56至65人的超大班额和66人以上的特大班额分别达到18051和16229个,分别占初中教学班总数的29.5%和26.5%。由于教育资源的短缺,现在的绝大多数农村学校,都采用大班额教学,教师教学任务繁重,精力有限,没有时间顾及每一位同学。‎ ‎  2、教师心理因素。由于新的《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的颁布实施。教师对学生的教育行为纳入法制化轨道,严禁体罚或变相体罚。教师们害怕自己在对某些逆反心理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时,学生顶撞自己而一时冲动,引起自己的教育行为触犯法律,给自己带不必要的麻烦。因此,教师们大都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别给自己惹麻烦”的心态,对那些品质恶劣,行为习惯较差的“留守儿童”,听之任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自由发展。‎ ‎  3、对教师的考核机制方面的因素。现在,虽然我们口头上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要实施素质教育已成为共识,但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素质教育却无标准可依。素质教育的东风刚吹进一丝新鲜空气时,一些“有识之士”又大声疾呼: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教育质量,而是要更高的教育质量。这本没有错,但却被偷换了概念:更高的教育质量=更高的考试分数。社会、政府都只看升学率,当然各级教育主管领导也只有投大家之所好,表面上大讲素质教育,背后狠抓应试教育。错误的政绩观必定导致错误的政策导向。‎ ‎  各级部门对升学率的“崇拜”‎ ‎,导致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升学率决定了学校的校誉,甚至能决定领导的升迁、去留。在高升学率的重压下,勤能补拙、熟能生巧就成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增加训练量、反复机械地训练就成为主要方法,时间加汗水成了提高成绩的法宝。‎ ‎  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准。以校或班为单位,全市拉通排位次。年终评职晋级、评选先进,学生成绩好,位次靠前者上了,而学生成绩稍差、位次靠后的教师,只能望“级”兴叹。考核机制的偏差,直接导致了教师工作重心的偏移。这样,大多数教师都把自己的全部精力花在了如何提高学生成绩,提升班级在全市的位次上。又有谁愿意把自己的大部分精力放在对学生品行的校正、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等这种成绩看不见、摸不着的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上来呢?‎ ‎  (三)社会方面的因素 ‎  1、 社会功利主义思潮影响。当今社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思想深入每个人的骨髓,衡量一个国家发达富裕与否,是看gdp的多少,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是看个人资产的多少。一些外出务工者,回家过年,当他们眉飞色舞地讲起自己的打工经历时,当他们出手阔绰、大把大把地花钱时,或多或少带有一些炫耀的色彩。致使部分“留守儿童”形成看谁比谁更有钱的相互攀比的心理。‎ ‎  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大多数“留守儿童”‎ 因家庭教育的缺失,对读书的意义认识不清楚,加之受父母、兄弟、朋友在外打工挣钱的诱惑,甚至有些父母会在假期把孩子接到身边,让不谙世事的孩子们从小就听多了父母所描述的或他们自己已经亲身体会到的外面的花花世界,致使这种“读书无用,不上学也可以挣钱,不上学还可以多挣几年钱,不上学可以挣很多钱”的思想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导致了厌学情绪的滋生,最终辍学。混迹于社会,无任何劳动技能,成天与社会上有不良习气的青年混在一起。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  2、社会环境的影响。人们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而经营着各种各样的游乐场所。如舞厅、游戏厅、网吧,这些不但对未成年人开放,而且对学校也已形成包围之势。加之大多数青少年明辨是非的能力较差,自我控制的能力不强。于是,许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或教师的监管的情况下,时常进入这些游乐场所,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 ‎  三、 应对策略。‎ ‎  (一)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政府大力推进各种制度的改革,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及住房制度等等,从而消除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给农民工及其子女真正的市民待遇,废除各种不合理的教育收费,如过别学校收取非本地学生的择校费、建校费等。从政策上鼓励更多的农民工将其子女带在身边,让他们也能像城市学生一样平等地就近入学,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  政府可以因地制宜,大力引进工业企业,为农民工就近提供就业机会,也可以加大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为回乡创业的农民工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让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家门口也能就业,在家也能劳动致富,减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数量,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让父母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主体。‎ ‎  (二)正确引导家庭教育。政府和学校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让广大农民认识到教育特别是对“留守儿童”教育的严峻形势及其重要意义。‎ ‎  学校经常召开家长会,积极向家长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让广大农民了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积极正确地引导家庭教育。改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父母的关爱。让孩子们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模式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成才的意义。‎ ‎  (三)配置教育资源,解决大班额额问题。‎ ‎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适度超前配置城乡教育资源。各级政府应加强资金投入,对城乡中小实行超前规划、超前建设,扩大城乡基础教育规模。根据人口容量和流动人口数量,预测学生人数,为扩建和新建学校提供科学依据。‎ ‎  加强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改造,推动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遏制优质教育资源不足而导致的“择校风”,从源头上遏制“择校”‎ 而带来的“大班额”问题。‎ ‎  加强学校内部管理,提高教师素质,发挥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强教师责任心,以更大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中去,以缓解“大班额”压力。学校自身应探索“大班额”环境下的教学新策略和组织方式;组织和开展好课外活动,丰富师生课外生活,缓解师生的心理负担。‎ ‎  (四)改革对教师的考核评价机制,减轻教师的心理压力。‎ ‎  要想让教师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留守儿童”的关心、爱护中去,真正地提倡和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这种对教师的“分数评价”体制,淡化“分数”观念。‎ ‎  转变对教师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位教师不再为“分数”所累,不再成天脑子里只想一件事情,那就是如何拼命提高学生的考试分数。让每一位教师教得轻松,让每一位学生学得轻松,让每一位教师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留守儿童”、关心学困生,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位教师都有更多的时间与家长联系,向他们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向他们讲解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特点和生长发育规律,让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更有力的保障。‎ ‎  (五)结对子,传递爱心。‎ ‎  学校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如:足球比赛、蓝球比赛、乒乓球比赛、排球比赛等等,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内容,让青少年在比赛中为班集体争光,让“留守儿童”在比赛中感受到为集体争光的荣耀。从而在集体的活动中健康成长。‎ ‎  鼓励教师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每周与“留守儿童”有一次谈心记录,每周进行一次家访,与在外务工的“留守儿童”的父母取得联系,向他们汇报“留守儿童”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要求在外务工的父母定期与“留守儿童”通一次电话,了解、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  教师鼓励其他同学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成立学习互助小组,帮助“留守儿童”和学困生,让他们能感受到在集体中学习、生活的乐趣;成立课外活动小组,让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感受到在集体的活动和游戏中的温暖。‎ ‎  (六)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 ‎  政府各职能部门加大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力度,坚决禁止网吧、游戏厅、歌舞厅等等游乐场所向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开放。‎ ‎  充分发挥社区在“留守儿童”‎ 教育方面的作用,家庭、学校和社区三个方面努力协调,积极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成立如妇女儿童委员会、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等,组织离退休教职工配合村委会构建群众性组织,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中小学的教育和监护工作,给孩子在家庭的学校之间构筑一道健康的桥梁。借助各种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强村民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感的爱心的培养,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心自己的子女一样关心、爱护身边的“留守儿童”,从而建立一种无形的、有效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  当然,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长期、复杂、综合性的问题,要想解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也非一人之力所能。只有广大农民在国家的系列优惠政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有相对稳定的生活、工作环境,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才能得到一定的缓解。要想真正的标本兼治,彻底解决,我们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人文上整体将其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中,构建真正的和谐社会。‎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