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心得)之关注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关注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数学论文之关注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 ‎ ‎  数学语言是一种由数学符号、数学术语和经过改造的自然语言组成的科学语言,是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还未完善,说话的完整性、准确性、简洁性往往不够。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 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的学习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不但想说、敢说,而且能说、会说。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呢?‎ ‎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敢”说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学生不愿表达的根源是担心说错了受到老师的指责和同学们的嘲笑。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要把学生当朋友,积极与学生谈心,交流,让学生亲近老师,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信任,明白即使自己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答错了也没关系;其次对于积极发言的同学,老师要多表扬和鼓励,特别是积极发言有回答错的同学,一定不能说“你傻呀,这么简单也不会,啥也不是,快坐下吧”!那完了,这个学生以后一定不会再主动回答问题了。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教师应始终面对微笑,耐心倾听,并适时予以鼓励,如“说得好”“不要急,慢慢说”‎ 等,并要求全体学生注意听,对每个学生发言都应予以充分肯定,激励学生喜欢“说”,有信心“说”。课堂教学中还应该关注学生的差异性,给不同的学生创造各种机会,而不应只是几个学优生展示的课堂。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学困生,可以让其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并给予表扬,特别是当其主动举手时,要给他机会回答,并说一些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对于课堂活动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 ‎  二、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说。‎ ‎  叶圣陶先生说过:“凡是技术,无不需要历练。”从实践论的观点看,学生数学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大量的表达实践,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让学生说两点。‎ ‎  一说实践操作。操作是学生动手和动脑的协同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手段,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化,是思维的物质形式,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在伴随着语言表述的过程而内化,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动手操作。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时,要注意多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有条理地叙述操作过程,表述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把动手操作、动脑理解、动口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进感知有效地转化为内部的智力活动,达到深化理解知识的目的。例如:当学生做“15-7”这道两位数减一位数的减法式题时,我让每个学生拿出15根小棒,问:“怎样去掉7根?”有的学生边摆边说:“‎ 我先拿走5根,再拿走2根,15-5-2=8,所以15-7=8。”有的说:“我从10根里拿走7根,10-7+5=8,所以15-7=8。”有的同学则说:“因为6+8等于14,所以14减8等于6.”在操作过程中,学生头脑中已形成表象,所以叙述起来思路清晰,解答正确。‎ ‎  二说题意和思维过程。叙述题意,有助于学生注意 集中于任务的重要特征和关键点上,通过叙述,学生明确了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且通过抽象语言来表述形象的图意,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之间的相互联系,可很好地提高学生解决应用题的能力。说思维过程,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严密、清晰和知识内化。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相反地,在教学中,教师如果不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只是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方法,虽然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但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养成惰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注意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考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努力发展学生的潜在能力,使学生在认识所学的知识、理解所学知识的同时,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例如:原来有16支铅笔,用了9支,还剩多少支?训练学生用语言有序地说出分析推理过程:(1)先说题意:“已知原来有铅笔16支,用了9支”,问题是“还剩多少支?”(2)分析题意:要求还剩多少支,就是从16里去掉9,用减法计算,列式是:16-9=( )。然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并交流各自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了计算方法,通过口述解题思路,可以直接了解学生审题合理解题意的程度。‎ ‎  三、适当引导,让学生“会”说在课堂上,学生的发言往往是零碎的、不连贯的,甚至会出现偏差。教师就应该适当地进行点拨,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进行思考。‎ ‎  1.在新旧知识衔接处点拨,让学生说准确。新知识往往由旧知识延伸和发展而来。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新旧知识的衔接点,适当地引导点拨,让学生准确地说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将非常有助于新知识的学习。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出示长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特征,然后通过动态演示把这个长方形逐渐变成平行四边形。问学生:“现在得到的这个图形有什么特点,它是什么图形?这两个图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帮助学生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知识间的联系,有效地将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机构中去。‎ ‎  2.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处点拨,让学生说到位。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中去,积极地思考与交流,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体验。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在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长方形后再让学生动手剪一剪,并提问:“怎样剪才能将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呢?”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只有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剪就可以了。‎ ‎  3. 在揭示规律或概括结论时点拨,让学生说连贯。在教学中,学生揭示数学规律或概括教学结论时,通常需要教师的点拨,把规律或结论说完整。例如: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通过对算式的观察,学生已分别得出了“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一个不为零的数,比的大小不变和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除以一个不为零的数时,比的大小不变”这两条规律。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将这两条规律合在一起说,并逐步要求学生说得完整、连贯。学生在这一过程体会了数学结论的简练。‎ ‎  总之,数学课堂中教师要营造和谐的气氛,创造表达的机会,适当有效地引导,让学生敢说、有话可说,会说。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口头表达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