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3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语文(心得)之朗读浅析
语文论文之朗读浅析 朗读,首先,它需要视觉器官“看”;接着,由大脑辩析,记音,组词,成句,调动相应知识,理解其意,判断表达出什么情感,产生相应的情绪体验,确定用什么声调,语速,语气;最后,才是由发言器官按大脑的指令读出。 显然,朗读不能说是从“口”中,它从心底里来。朗读应具有“眼—心—口”的完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是要“用心”。朗读,需要人思维的敏捷,准确,需要人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而理解力差的学生,总是无法读出感情,有时甚至无法断句了。 有些学生把朗读看成单纯的“口”的任务,因此,朗读时往往出现“无病呻吟”、“小和尚念经”、“读望天书”等毛病。面对这些现象,要么让人浑身不自在,无法唤起听者的共鸣,要么不知道念了些什么,……朗读的好与差,有态度的原因,有技巧的问题,最关键和核心之处,还是在于“投入”的程度——用心去体会。朗读表达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将文章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用“声音”的形式具体、生动地表现出来。怎样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朗读的训练应该从读词语入手。 在“词语”这个大家族中,不同的词语,在读它的时候,应该不同声音——形象,让声音将词语自身的意思更鲜明和强化。比如读 “马上”、“突然”、“落下”……这些词语时就应从语速上表达意思,快速地读出。“慢慢地”、“不慌不忙”……这些词语读得比平常速度稍慢些。读“可爱的”、“妈妈”、“朋友”……这一有鲜明情感色彩的词语,要着重表达内心的情感体验,与“可恨”、“狡猾”……形成对,让语言的色彩上带有爱或憎的道德情感。读“乌云密布”,心中要有那“黑云压城欲摧”的情景,读“阳光灿烂”,头脑中要有那太阳笑,风儿拂,鸟儿唱,花儿香的图画。在指导学生读每个词语之前,要想一想它的意思,再根据意思确定该如何读,读词语时,头脑中要有相应的画面,读词语的过程,就是一个理解词义并表达词义的理解过程。 二、朗读训练的重点和基础,是要读好句子。 从读词语到读句子的第一关,就是怕学生读破句,即平常说的一词一顿。在读句子时,除了有标点提示语的停顿外,还需要有逻辑停顿,这种停顿没有硬性规定,存在于每个句子的“个性”之中,需要在理解句子意思,分关系基础上去体会。 训练读句子是要读出特点,疑问句中的问话,语尾音要上扬,相对保持,如“你去了什么地方?”而反问则要读得语意坚定,留给人思索的余地。如“你怎么能这样对待我呢?”对于朗读带有惊喜和感叹的句子时,语气要恰当舒缓,语尾音渐弱。如“我又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由于表达意思的需要,读各部分的语速也不一样。读转折句常常需要在主叙内容时放慢速度和加强力度,读因果句要突出的则是结果部分。 三、在朗读训练中要教学生用“中音量”起调读在需要重读之前,先恰当将音量略降,并稍放慢语速再换气凝神读出这一降一扬,就拉开了距离,显示了需要强调的部分。 四、注重学生自读、自悟。 在对文章有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欣赏性自由读,让心灵在其中得到滋润,尽可能自得其乐地读,我们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自读、自悟,把朗读的空间留给学生,使朗读成为他们自己的事,有趣的事,真真切切地读出真情实感。 进行朗读训练,落实朗读任务,不是孤立进行的,它是在学习课文中进行的。在学习、体会一个个句子,一段段话中,读句子→读全文的练习也在其中了。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