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4-28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数学(心得)之恰当运用数学学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数学论文之恰当运用数学学具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需要有足够时间、空间来进行数学的观察、假设、计算、推理、证明等活动过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不可只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技能,还需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热情。数学学具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不可缺少,发挥着极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好学具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知识融入快乐的动手操作中,通过摆一摆,拼一拼能增加学生的感性经验,一定可以起到优化课堂教学的作用。与此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合作,使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多方面的能力。下面就使用小学数学学具对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所起的作用谈几点看法。 一、充分借用学具 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心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的负担。”所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达到获取知识,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凡是感兴趣的材料和操作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易识记,并且主动去学习。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了动作和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由于学生对操作实践活动有浓厚的兴趣,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活动、思考、探索的环境,让学生动手操作学具,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使他们从动手的过程中获取新知,发展思维,体会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对学习数学、爱好数学的兴趣,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不仅使课堂教学气氛活跃,还能提高课堂40分钟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如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自己活动,把3根长短不等的小棒围成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并在摆弄过程中,知道三角形是由3个角、3条边和3个顶点组成的。然后,可让学生来回拉动三角形学具,从“手感”的比较中发现三角形有固定不变的特点,这样使教学活动在动态中进行,使学生把外显的动作与内隐思维活动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顺应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规律,得到启发,在大脑中形成牢固的概念,把枯燥的文字和数据变为形象的表象,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使部分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提高了学习的自信心,促进了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数学课中恰当地运用数学图形、数学模型、计数器、钟表、米尺、天平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真正做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点结合起来,使学生因丰富的教具、学具的吸引而兴奋起来,使教学更具科学性,更加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 二、把握使用时机 增强思维理解 课堂教学是一个科学引导的过程,把握好教学的时机,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具运用是为了更直观地牵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简化理解,消除疑难,不能只靠老师的“一言堂”,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让同桌、学习小组互相观摩,互相启发,手、脑并用,并逐渐形成一种互相交流的多渠道的信息传递方式,养成一个人人动手、个个动脑的良好习惯,形成一种主动探索式的学习方法。因此,学具使用必须要在恰当的时间点切入,让学生感受知识积累的过程,理清认识思路,将对数学的感性认知发散为理性知识。 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老师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拿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教学中让学生拼成一个已知的平面图形(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用拼成的四边形的图形的面积和三角形的面积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最后得出结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的底与它的高的乘积的一半。纵观整个操作过程,不仅使学生每人当了一次“小发明家”、“小创造者”,而且品尝到成功的甘甜,更重要的是把握使用学具时机,使学生善于思考,增强了对新知识、新问题的理解能力。 三、合理使用学具 有助理解算理 数学家华罗庚指出,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入微。数学是研究客观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在数学中相互渗透,相互转化,通过学具的操作,可促进这一过程的完成。例如:三年级学生学习一位数除法,用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十位上除后出现有余数的情况,如:45÷3,学生难以理解的是十位上余下的几个十要和个位上的数结合起来继续除。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可采用摆小棒的方法,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体会:4捆(4个10)平均分3份,每份是1捆(l个10),十位商 1;剩下1捆表示1个10,要继续平均分只能拆开和5根合并成15根,再平均分3份,每份是5根(5个1),个位商5。通过摆小棒体会剩下一捆继续平均分,怎么分,使学生感知有余数的除法继续除的算理,以此让学生把动手操作活动和竖式相对照,数形结合,引导学生从数的方面用分析的方法进行抽象思维,从形的方面进行形象思维,同时促进了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协调发展,帮助学生较为深刻地理解了算理。 四、学具化难为易 培养学习能力 只依靠老师的教才能学的学生,对碰到新的问题往往没有能力解决,对于其以后离开小学,步入更高一级学校都会受到制约,只有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其学习能力,才能满足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历来为教育家、学者、教师和各位家长所关注。陶行知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这充分说明了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 借助学具,把复杂问题简单化,不仅能更好、更快地解决问题,还能清楚地发现问题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本质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已经接触过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能够正确地计算出它们的面积,但对于圆形,由于其形状“特殊”,学生无从下手,这正是认知的衔接处,为此要引导学生操作学具,在一张硬纸上画一个圆,把这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把它剪开,拼合成近似长方形,分两步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活动过程,逐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在上述操作活动中,创设情境,引导思考,在小组讨论和分析中,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种“拼凑”法的认识,借助学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结论,逐步培养学生遇到疑难问题,借助手边事物制作相关物体的习惯,从而突破难点,学会知识。 五、学具创设情境 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能力是一种智力活动,需要一定的知识;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趋向,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以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选用适当的学具,创设新奇的学习情境,会激发学生积极探索新知识的心理和学习兴趣,教师就要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多实践的机会,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就可通过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例如,让学生认识正方形,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有的同学通过测量发现四边长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这条边与其他三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尽管有的同学操作不够规范,有的同学表述不够准确,但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很容易理解和记忆,既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兴趣和掌握知识,还可以促进儿童由动作思维向抽象思维的发展,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恰当的使用学具,有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实施阶段,学具得到了实施和推广,并进行了开发创新,它的应用,把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合作的探索空间,体验和感受到知识产生发展的全过程,让学生真正变成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及整体素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查看更多